王淼 李华 鲁欣宇 刘思远
(河南省遥感测绘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抢抓新基建、大数据时代的重大机遇,积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链,大力推动“大数据+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新基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新时期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2025 年,5G 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5G 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 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 万亿元投资。与此同时,国内数据中心(IDC)也将迎来发展提速时代,未来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可期[1]。
新基建的重心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将新基建看作宽泛定义下的信息基建,如光纤宽带、窄带物联网(NB-IoT)、5G、IPv6、北斗等,数据信息的相关服务,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信息和网络安全保障等。时空大数据是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多源、更新快的特点。现实世界中超过80%的信息与时空大数据有关,包括时间、空间、专题属性三维信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利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物流运输、维稳救灾等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也是新基建的底板数据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时空大数据与新基建融合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时空大数据深度融合的相关技术和思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时空大数据的产生是源源不断的,且来源多样,数据量大,有效数据与大量无序、无效信息混杂,解决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处理、分析、加工各类信息,建立合理、完备数据体系是重中之重。随着新基建迭代更新,大数据管理体系也必须快速更新和发展,要积极推进时空大数据体系建设和数据融合标准设立,有效解决数据重复建设、加工效率不高和应用深度不够等问题,降低数据运维成本,快速推进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新基建和产业升级赋能。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大脑的基础设施,需要融合多源数据,例如,将数字城市基础数据、5G+、智慧合杆、高精度导航地图、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气象、水文、手机信令和北斗导航信息等充分融合转化,在基础地理信息、专项专题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等基础上,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政府大数据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提供权威、准确、实时、可感知的活数据,经城市智慧大脑分析预判,实施应对预案,进行快速反应和处置,实现多维信息聚合,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城市时空信息共享流通中心枢纽,能有效将各类数据资源融合、时空化,发挥新基建的重要作用,并为政府决策管理提供基础,促进政务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建立起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渠道,让分散于各部门各单位的数据“串起来”“活起来”,使数据碰撞叠加产生超聚合作用。新基建关注的方向在云计算、感知和神经网络建设等方面,时空大数据作为新基建的“定位器”和“底板数据”,不在“大”,而在于“融”。如何使用这些时空大数据是政府整体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时空信息云平台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时空信息云平台架构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融合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不同的城市资源、发展状况不同,需要制定符合各自特征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各领域间的关系,全面建设一个智慧城市技术体系。一般来说,多源数据融合有三种方法。
(1)基于特征拼接的方法,将传统的信息特征串联加上一些基本地理信息与时空信息属性方法,包括多视角、概率学模型、相似度及迁移学习的融合。实现“人-事-物”的关联数据融合,首先要确定特征和特征之间的关联关系信息,即基于语义信息的方法。跟视频、图像、语音不同,时空数据有空间属性,即空间的距离和空间的层次(多层级),比如,在自然资源动态监管和“两长一网”巡查数据中,每个层级数据和物联网时空信息都有特别的语义信息。时空大数据融合可以做到优势互补,针对不同数据源进行配准叠合,并进行融合处理与叠合显示,方便数据深度融合,开展信息挖掘,为政府科学决策、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依据。
(2)以时空数据的规律性构建模型进行融合。时空数据有周期性规律,不同时期的交通流量、人群流量都有周期,这种周期性在视频、语音和文本里没有,无法产生有效知识信息。比如,每天交通高峰期的交通流量可能跟以往同期类似,但由于低潮期交通流量不同,人流潮汐的变化与时间关联紧密,引导模型就会不同,物联网和多源数据的时空信息叠加,可以获得有效时空大数据模型推导和预测,从而提高城市管理的决策效能。
(3)以时空数据的趋势性构建模型进行融合。随着时空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汇聚,潮汐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和迁徙。日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变化,决定了交通高峰期的提前或延后。细微潮汐的变化与时空大数据的多源融合和变化模型有关,把所分析管理的区域分成细化的网格,充分融合新基建和手机信令信息等多源数据,利用趋势模型,在网格中统计潮汐变化趋势,并将其转化成一个潮汐模型,生成时空中独一无二的时空信息点,形成动态潮汐演化,叠加不同时间的数据构成可视化热力图,融合事件和天气信息即构成基本趋势变化所需数据源。
近年来,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地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2],不断探索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发展,通过新基建推进大数据的融合,实现虚拟经济和现实世界的时空通道,为时空大数据建设做出表率,为自然资源管理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时空大数据融合成果的常见应用如下:
基于时空大数据实现从原始影像数据获取、处理、信息提取、变化监测专题制图,到报告、分析一站式全流程处理,进而掌握某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地区土地年度规划相比对,提取违规用地变化图斑,为后续核查、执法提供数据支撑。
时空大数据平台整合高分辨率和高实效卫星数据,通过人机交互的手段,将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前移,快速提取和发现全要素变化,重点监测变化区域,按照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业仓储、设施农用地等进行分类监测,通过动态遥感监测快速发现并预判。
多年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生态红线区域广阔、条件复杂、类型多样,仅靠常规技术手段费时费力,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监管。大数据技术所特有的宏观、快捷、动态、连续等特点,能够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提供最直观、最客观、最宏观、最准确的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往往地处偏僻、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员、车辆难以抵达,利用传统外业勘察,难以涵盖全部修复工程范围,无法精确确定修复工程边界,且工作难度大、监测周期长、费用高,给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带来很大困难。时空大数据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监测周期短、费用低廉、限制少的特点,可以细分管理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的数据,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强有力支撑。
新基建的加速建设为开展时空大数据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可能,需要“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结合起来整体推进[3]。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空大数据的关键在于“用”和“融”,要充分整合大数据资源,优化大数据体系,将物联网、5G、北斗导航定位服务等与时空大数据深度融合,加强时空大数据平台的感知能力,扩大信息收集范围,提高大数据时代的智能信息分析水平;建立动态静态数据融合、三维立体的时空信息数据管理、协同应用、分析决策平台,为行政审批、城市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智慧物联等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打造“高效政府”+“智慧民生”+“新基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