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融合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2020-12-23 22:37阎传利孙启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5期
关键词:抗血栓融合术腰椎

阎传利,孙启会

(1.泰安市立医院,山东 泰安;2.解放军960医院,山东 泰安)

0 引言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等优势。腰椎融合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卧床时间亦相对延长,因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而一旦发生肢体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可产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坏死等后果,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起致命性的肺梗死[1-2]。由于腰椎融合术手术区域紧临椎管、神经根,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有可能会导致椎管内血肿,产生急性神经压迫等不良后果[3],因此笔者采取了一系列物理预防措施,在不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有效地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共计8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收入本科,完善术前检查共有82例患者符合腰椎融合术指征并接受手术,其中男39例,女43例,年龄54~65岁,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2例、腰椎管狭窄症31例、腰椎滑脱症29例。对于以上手术患者,术前劝导其戒烟、戒酒;术后第1天起采取早期床上活动肢体、早期下床活动、穿戴抗血栓压力带、双下肢气压治疗、予以足量的围手术期补液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方法

1.2.1 术前宣教

患者长期吸烟、饮酒可能会导致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更进一步增加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4],在术前主动告知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原因及可能后果,引起患者重视,劝导其于围手术期戒烟、戒酒。同时也有意识地劝导其改变高盐、高脂及高胆固醇饮食,避免一切可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同时告知患者术后需主动咳嗽、咳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肌肉活动量,也避免了痰液堆积在气道中,导致术后肺部感染。

1.2.2 术后康复指导

大多数患者术后因为手术切口疼痛或害怕疼痛不愿意进行肢体活动,肢体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加之术后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而术后除了给予充分的镇痛治疗,还应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活动下肢,术后清醒即可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如膝踝关节的屈曲、踝关节背伸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以有助于腓肠肌肌间静脉丛的静脉血回流,有效地减少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24 h即可进行下肢抬高训练。若无法配合主动肢体活动,可以选择被动肢体活动,可采用的活动方式包括自肢体远端至近端用手指或手掌按摩肌肉,每天约5~6次,每次持续8~10 min;过程中注意避免用力过猛或速度过缓。下肢关节的屈、伸被动活动,可应用连续被动活动训练,每天2次,每次40~60 min为宜。患者术后腰部射片检查无异常,可告知患者在允许的范围内佩戴支具早期下床活动,可先俯卧于床边,待适应后扶其站立,最终达到自主活动状态。

1.2.3 术后穿戴抗血栓压力袜

抗血栓压力袜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编织方法,对腿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自踝部、小腿、膝关节、大腿下部、大腿上部循序递减。因此,抗血栓压力袜可以起到保护静脉管壁,促使血液单向流动,加速血液回流,避免静脉血液长期淤积在下肢,进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5]。本科对55岁以上,术后估计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常规穿戴抗血栓压力袜,穿戴过程中无患者自诉不适,它具有舒适性好、依从性高、效果确切等优势。

1.2.4 下肢气压治疗

气压治疗仪的脉动气流通过气道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的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可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能使压力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静脉血流速度在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6-7]。由于接受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因而笔者对其常规采用术后气压治疗。临床效果显示,其疗效良好、基本上不造成患者额外的痛苦。

1.2.5 围手术期充分的补液治疗

患者术后充分的液体灌注能够避免因组织灌注不足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在保证充分补液的前提下,注意围手术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不宜过大,避免产生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8]。

1.2.6 术后药物治疗

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0.4 mL,1次/d或低分子肝素钙5 kU,1次/d,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定期检测凝血及血浆D-二聚体。

2 结果

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采取上述物理预防措施,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如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等。

3 讨论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体质不同,加之全身麻醉及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卧床时间长,所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大。术后应避免行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反复静脉穿刺,防止大范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物理预防与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避免术后出现血肿压迫神经等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患者具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则需要在严密监护的前提下使用抗凝药物。术者在施行手术时动作及操作需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做好伤口的冲洗与缝合,减少组织因子等促凝因子的生成与扩散。在上述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围手术期充分的镇痛治疗也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良好的镇痛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他们术后主动活动的参与度,使得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进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超前镇痛、多元化镇痛的理念。即在术前予以充分镇痛,以提高痛阈;术前、术中、术后均予以镇痛,以保持于术后的无痛或轻度疼痛状态,可以大大减少手术后止痛药用药量[9]。临床上所采取的常用镇痛方法包括口服镇痛药物、肌肉或静脉滴注镇痛药物,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通常采用口服或肌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患者疼痛程度较重,可持续静脉滴注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于疼痛程度极为严重的患者,必要时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杜冷丁、吗啡肌注以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预防脊柱融合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工作中,需要对患者实施详尽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方法;监督指导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认真落实;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其发生,才能有效地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猜你喜欢
抗血栓融合术腰椎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膝关节融合术治疗挽救性人工膝关节感染可以获得持久的效果
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红花二米粥能抗血栓
红花二米粥抗血栓
低分子肝素钙改良皮下注射抗血栓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