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脾胃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2020-12-23 22:04龚夏雨陈俊敏梁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素问帕金森病脾胃

龚夏雨,陈俊敏,梁超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 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2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显示,PD在我国患病率为15~328/10万人口,>65岁人群约1%;发病率为10~21/10万人口/年。在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并且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高[1]。

2007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大约有200万PD患者,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PD患者人数将达到500万,这将会给国家及社会增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2-3]。目前,探究PD发病机制的报道有很多,但P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免疫异常、环境毒素、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生毒素机制等都是现今PD的发病机制假说。PD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自主活动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非运动症状。患者的病情会随着患病时间的推移不断加重,最终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中医学在对帕金森病的研究与诊治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果。

本病与当属中医学“颤证”、“振掉”范畴,古代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多与肺、肝、脾、肾相关[4-5]。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后,认为本病病机大体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毒、寒[6]。笔者主要从症状、现代实验研究、病因、脾胃病理特点来探析脾胃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希望为临床提供一些思路。

1 从症状表现探究PD与脾胃的关系

PD典型的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体位性低血压等,与肌肉的功能密切相关。中医学所言之肌肉,应当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骨骼肌、心肌、平滑肌、脂肪、肌肉组织、皮下组织及保持其功能整体各部分位置相对稳定的横隔、网膜、系膜等所有肉质器官组织[7]。肌肉要维持其保护内脏、抵御外部邪气侵袭和正常活动的功能,必须有赖于脾胃运化、转输之精气所滋养。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表明在脾胃共同作用下化生,转输水谷精微,营养肌肉以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所以脾胃与肌肉在生理和病理上定然息息相关。

2 从现代实验研究探究PD与脾胃的关系

在长时间的中西医结合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将中医脾胃与西医消化系统对等,其实脾为胃转输精微应当包括了线粒体内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各种生物氧化过程,因为只有脾转输精微,肌肉才能体现生命的动力所在。线粒体是由两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相当于生命活动维持的重要供给工厂。刘友章[8]等研究发现痿证患者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嵴断裂,而经过健脾益气治疗后上述改变得到改善。现大量研究都认为线粒体功能失调是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9]。近年兴起关于微生物-肠-脑轴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调查对157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5年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病死率为7%,死因以呼吸道感染(54.5%)和消化系统疾病(18.2%)为主[10];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医脾胃与帕金森病发病密切相关。

3 从病因探究PD与脾胃受损的关系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起居无常,饮食不节,环境污染加重、劳逸不适度,学习工作等压力增加、大量饮酒、暴饮暴食、贪凉饮冷、过食肥甘、辛辣刺激之物等损害脾胃,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化生与转输障碍,脾胃损伤日久,则又易生痰湿,气机阻滞,血行亦不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与脾胃虚损,虚实夹杂,且恶性循环,故缠绵难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思伤脾”、《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向·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宫,伤在五味”都说明上述因素易损害脾胃。从现代研究来看,脾胃损伤,可能从肠道菌群方面影响PD的发生与发展。许多PD患者胃肠道症状常早于典型的运动症状数年甚至数十年,例如便秘等,提示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与PD之间存在某种联系[11]。且有研究发现曾接受胃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治疗的患者,20年后患者患帕金森病的风险较未接受该手术的对照人群大幅度降低,因此认为PD的发生可能起源于胃肠道,并通过迷走神经传播至大脑[11-12]。由此可见,肠脑轴可能与PD存在某种密切联系,诸多内外因素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微生物失常,可能是导致PD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4 从脾胃病理特点探究PD发展与脾胃的关系

4.1 脾胃病则其余脏腑失养

《素问·五脏别论》提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都可说明脾胃为后天之本,以水谷精微供养周身脏腑,脾胃一病,日积月累,则诸脏受累,气血精微不足,失于濡养,则功能失司。脏腑呈现出气血亏虚,失于濡养的状态,则易引动肝风,虚风内动,极易促进PD的发生与发展。

4.2 脾胃病则痰湿、瘀血易生

脾胃位于中焦,一升一降,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痰湿、瘀血产生与气机不畅互为因果。且脾胃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饮入之水需通过胃的“游溢”,脾的“散精”才能成为供养脏腑的津液,张景岳也在《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提到:“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脾胃运化失常,湿邪留于体内,聚久为痰,反之痰湿阻滞气机,困厄中阳,则易生瘀血。例如杨宁,过伟峰等人[13]通过对300例帕金森病人证候要素进行分析,结果8种病机证素一共出现1180频次,其中风、阴虚、痰、瘀4种病机证素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22.88%,22.12%,14.89%,17.54%,且以上4种病机证素兼夹患者占总患者数32.33%。结论肝肾阴虚是该病发生的病理基础,风痰瘀阻为中心病理环节。徐金辉,杨艳萍等人[14]对60例帕金森病临床信息采集分析发现证候要素中震颤型以风及血瘀最多见。

5 总结

综上所述,脾胃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在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关系,强健脾胃应当是帕金森病治疗的关键点之一,加之帕金森病为顽固难治之疾,病程长,需长期治疗,用药应顾及脾胃耐受度,切不能为求一时疗效,而断其后路。正如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所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脾胃大家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不论在帕金森病的预防方面,还是治疗方面,笔者认为都应当重视脾胃的调理。

猜你喜欢
素问帕金森病脾胃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