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迎仙

2020-12-23 11:52方进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粮站

文/方进

“横渡淮河向北行,心逐淮水自不平。宁为乡间百户长,胜作城里一书生。”

那年春天,我随安徽省扶贫工作队来到位于皖北平原毗邻豫南的临泉县,我所在的省粮食局扶贫组安排在迎仙区。刚到迎仙时,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正值万物复苏的季节,池边的杨柳绿了,路旁的野草青了,田野上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苗和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使广袤的大地充满无限生机。眼前美丽的景象,加上“迎仙”这充满诗意的名字,让我们一时间沉浸于此,心旷神怡。

帮贫扶智

区长柳西玉在向我们介绍全区情况时,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早在春秋时代,这里叫养仙集,集上有座庙,庙里有一僧人,整天脏兮兮的,众人以为神仙。传闻脏仙道法无边、造福百姓,乡亲们纷纷建庙恭迎仙僧,“迎仙”因此得名。这故事早已寄托了迎仙人一直以来期盼摆脱贫穷的愿望,而当时这里却仍然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我们扶贫组三人,住在区中心粮站,安顿好之后就开始工作。在柳区长的带领下,走访调查贫困农户。我们骑着自行车,颠簸在崎岖坎坷的乡间小道上,走村串户,访问村庄、学校,察看道路、农田,了解农民兄弟生产生活情况和对帮扶的需求。有的农户房屋低矮破旧年久失修,屋内一贫如洗;有的人家早已青黄不接,只好用红薯干充饥;调研途中,经常能看到一家四五个孩子,面黄肌瘦,见到村里来了陌生人,都怯生生地跑进屋里或躲在大人身后探头观望。

有一天傍晚,我们骑车从村里走访回来,途中,看到一辆自行车倒在马路边的树下,旁边躺着一名男子。是被汽车撞了,还是突发疾病?我赶紧停下车,上前看个究竟。柳区长好像司空见惯地说:“没事,他喝多了。”

柳区长说,人口众多是这里贫困的主要原因,而好吃懒做是不少人习以为常的顽症。“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手头有点钱,首先想到买酒喝。这情景,让我们感到不仅要从物质上解困,更要从思想观念上帮扶,顿感肩上扶贫的担子十分沉重。

每天晚上回到住地,我们就忙着整理对贫困农户的调查情况,梳理百姓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近两个月的深入调研,并与区领导共同商量,扶贫队制定了帮扶计划,重点是组织开展科学种田技术培训,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利用当地饲草资源丰富以及农民素有养牛习惯的优势,帮助农户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走“种养结合”的路子。同时,还确定了兴建一所小学、兴修一条道路、创办一个乡镇企业的“三个一”帮扶项目。

根据扶贫队领导的安排,我负责项目联络,经常奔波在迎仙与省城之间,与区里负责同志一起,到省直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扶贫队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不到半年,扶贫的第一个项目——石棉瓦厂终于建成。开工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奔走相告,纷纷传递着迎仙镇上的头号新闻。

粮站小院

迎仙粮站是一个占地几十亩的院落,院子一角又隔了一个小院,是站长、会计们办公的场所,还住着退休的老站长和几位家在村里的副站长。

站里为扶贫组腾出了一个两间房大的会议室,连通一间宿舍。会议室供我们办公和召开小型座谈会使用,宿舍摆放了三张床、三张条桌。会议室一角摆放着简易锅灶,是我们从省局带来的液化气灶台和气罐。没有自来水,院子中央有口压水井,用起来倒也很方便。

粮站站长叫秦效良,50多岁,家就在镇上。每天早晨,我们还沉浸在睡梦中,他就拿着竹丝大笤帚“哗啦哗啦”扫院子,随后又从水井里提水洒在干燥的地表上,洒落飘浮在空气中的灰尘。等到小院里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在温煦的阳光下洁净的庭院里相互打着招呼,他便悄悄地回家吃早餐。

每天上午,秦站长都要登门看望老李站长,向他请教工作上的事。老李站长已退休多年,腿脚不利索,拄着拐杖行走。但他对粮站的感情极深,从粮站创建伊始,每一幢仓房建设,每一块地坪修整,都凝聚着他的汗水。粮站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如数家珍。他经常拄杖在院里院外到处走走看看,每一幢仓房存什么粮食、哪年收购的、数量和价格多少,他了如指掌,甚至比保管员都清楚。难怪秦效良站长每遇大事,都要与老李站长请教商量。

粮站位于小镇西侧,一边连着街道,一边挨着田野。春天里,田野的早晨是乡下最美的时光,满眼是青青的麦苗、金色的油菜花,脚下是绿绿的草草、晶莹的露珠,大地广阔,空气新鲜,鸡鸣犬吠,鸟语花香。捧一本唐诗,蹀躞在麦丛间,每天早上背一首。今人能读古人事,古人不见今人景。诗中的意境,眼前的美景,经常相互交融,汇成一体。趁着这样的好时光,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

在扶贫组,我还负责买菜烧饭,只要不到县里开会、不去村里调研,每天上午我都去菜市场买菜。有时候,秦站长嫌我不会买肉,隔三差五亲自到集上割一刀送来。我喜爱在人山人海的闹市穿行,虽然这里百姓的生活还较贫困,但集市上的商品却是琳琅满目,特别是逢三六九大集,周边十里八村都来赶集,甚至还有邻省河南的客人,那热闹和繁华的程度在方圆百里都出了名。

每当奔波一天傍晚回到粮站小院时,隔壁老李站长家的李婶就端来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或韭菜盒子。我们三个南方人,还从来没有尝过如此好吃的面食,大饱口福。有时候我还特地跑去向李婶讨教制作各种各样面点的技艺,也因此后来对面食情有独钟。

入夜,小院一片安宁。月光明亮的晚上,我爱独自坐在庭院里,清风拂面,月光如水,树影婆娑,这时不禁想起苏东坡先生《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麦收时节

粮仓腾空了,地坪整洁了,磅秤校好了,就连临时存储的露天囤地基都砌上了。一切准备就绪,验质员、司磅员、记账员、保管员,各就各位,只等站长一声令下,开磅收购。有经验的粮农根据小麦收割时间和天气情况判断粮站开磅的日子,心急的人们趁赶集之时跑到粮站打听哪天收粮。

迎仙盛产小麦,每当夏粮收购季节,老百姓都邀三约四争先恐后到粮站卖粮。有的急于将小麦变现,购买生产资料投入再生产;有的急于改善一下生活,或者给孩子们买几件衣服;有的甚至等着卖粮款还青黄不接时筹借的债务。

参加工作后第一次亲身参与粮食收购,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我和扶贫组另一位年轻同事,主要任务是司磅和开码单。司磅虽然简单,以前实习时也经历过,但时间长了不免有些陌生,甚至连磅秤的刻度都要重新认识。司磅员很快帮助我们熟悉和使用磅秤,还特别提醒司磅时最容易在秤砣上出差错,嘱咐我们一定要仔细分辨秤砣的重量,防止忙中出错。开码单、打算盘是我们的强项,尽管已有多年不使用算盘,但基本功还在。我和粮站年轻的同志展开了竞赛,看谁的速度快、差错少。

那时,卖粮农民中很少有粮食经纪人,都是各家各户蹬着三轮车、推着平板车来卖粮。粮站还没有地磅,同时开了三、四台磅秤收粮。卖粮农民在粮站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似一条长龙,一直延伸到粮站西边的机耕路上。这情形使我想起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到粮站排队交粮的情景,我深深体会过长时间等候的焦急心情。于是,在司磅或开码单时尽量加快速度,有时还帮助卖粮的农民搬运粮袋,即便弄得满脸灰尘,也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北方农民朴实而单纯,很少有人在家中将麦子秤重,他们说劳那个神做什么,粮站的秤准着呢。粮食验质过磅后,卖粮农民连秤都不看一眼,不假思索,背起粮袋一股脑儿倒进了粮仓。

当卖粮的长龙完全退去之后,当地坪上晾晒的麦子全部归仓之后,我们和粮站的会计们又开始挑灯夜战,整理和复核一天的码单,做到日清日结,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售粮大军的到来……

我在扶贫队工作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后来,扶贫队相继在人口密集的张营村新建了一所小学,缓解了学龄儿童上学难问题;将通往粮站原来坑坑洼洼的道路铺平浇上了柏油,方便了农民卖粮;还从省城请来有关专家,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小麦、规模发展养殖业,带动麦面产业风生水起。

在迎仙扶贫的日子虽然短暂,但贫困农家的艰难光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在扶贫队里为迎仙的百姓做了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比我几十年在机关的工作都有意义。

猜你喜欢
粮站
他一生未见过大海的辽阔
英雄的传说
一板车好稻
打 赌
一位粮站女站长的霸道人生
“提心吊胆”交公粮
粮站的记忆
黄豆地(外一首)
黄豆地(外一首)
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