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与墨子平等思想的比较论析

2020-12-23 09:16兰露露赵金科
关键词:墨子阶级恩格斯

□兰露露 赵金科

[内容提要]自古以来,人们对平等的渴望、对和谐社会的期盼一直没有中断过。马克思恩格斯与墨子所代表的阶级相同,二者的价值追求相近。通过对比二者的异同,不仅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借鉴墨子平等思想的积极因素,而且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理论构建及其实践路径探究,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任何思想和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时代社会背景条件的制约。而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如同黑格尔所言,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反映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与墨子的平等思想都是从维护社会草根阶层的根本利益出发,但因各自所处时代条件的不同,注定了二者既有相通性的一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墨子平等思想的理论内涵

平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平等观。在古代中国以及古希腊、罗马时期,奴隶制被认为是平等的,奴隶主可以把奴隶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任意处置,而作为奴隶的个人也同样必须满足其社会地位与生活状态。而在封建社会,这种具有强烈人身依附特征的社会关系却被视为不平等的主要根源,于是,以废除人身隶属关系为主要特质的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然而,作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人身隶属和依附关系虽然已经不复存在,当其作为对立阶级的社会差异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不平等的私有制根源依然存在,或者说,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只不过是用一种形式的不平等代替

了另一种形式的不平等而已。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平等就成为消灭封建专制和特权制度,代之以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主要思想和号召。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经济关系和商品生产关系的雇佣劳动基础之上,追求所谓的天赋人权之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但仍然存在着经济、政治诸领域事实上的不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彻底的科学的唯物史观,其平等思想是建立在经济基础这一基本前提之上的,“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平等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从社会经济基础出发,还原到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上去认识理解考察,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去分析,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中认识,才能体现其真理性的价值,而不能脱离现实去抽象的绝对的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思想特征,主要是以唯物史观为科学认识武器,致力于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了平等的实质不是由法律和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来决定,其实质彰显着一定经济基础之上阶级利益关系,它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和根本内容。不管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平等,只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地主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平等,而非广大奴隶、农民和无产阶级的平等。因而,只有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并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真正意义上普适性和实质性的平等才会出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墨子也不例外。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治上礼乐制度的分崩瓦解,文化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以及由于争霸战争所带来的普通百姓的民生疾苦是墨子平等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个人无法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没有欺压与剥削以及其他等级差别关系,所以在那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没有差别的爱,这就是墨子理想中的理想世界图示。墨子的平等思想是与他的兼爱思想密切相关的,墨子的平等观更多论述的的是国与国、人与人等的地位平等,且强调由这种平等,人与人之间应有无差等的爱的情感,他主张“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也”[2],“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3],“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4]即国与国之间,应当不论疆界大小,实力强弱一律平等视之,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应当不分等级贵贱、亲近远疏,一律等而视之,平等相处。

二、马克思恩格斯与墨子平等思想的共通性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和墨子所处的时代久远,但从阶级立场上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所代表的是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墨子所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亦即农工小生产者之类的下层平民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平等思想及其要求带有一定的共通性,其平等观也是他们所生活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期的社会大转折时代。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对于推动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给予了充分而又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阶级属性的决定,尽管资本主义表面上宣称所谓权利平等和人身自由,但并不能遮蔽其建立在资产阶级财产权之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实质上的不平等。或者说,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平等,本质上只不过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统辖经济政治等权利的平等。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造成的工人阶级不幸乃至人类不幸的根源,分析了造成资本主义阶级对立和社会现实不平等的种种表现,指出了实现人类真正平等的根本路径。那就是彻底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克服资本奴役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和社会的片面发展,变革和完善社会关系,调整和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促进人的彻底解放,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缔造和向往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故,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平等必须是消灭阶级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的平等,是服务于广大劳苦大众的平等,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消灭阶级对立的平等,只有这样的平等,才是达到了真正实质意义上的平等。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更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天下大乱、战争频发、民不聊生的时代。“墨子是看着三家分晋、田氏篡齐,楚越极盛强,秦也将次崛起”[6],他对那个时代混乱和苦难感受是非常深切的。而那时墨子所代表的农工小生产者阶层,不仅要承受战争之苦,还要受到奴隶主的残酷压迫以及新型地主阶级的严厉的剥削。王权专制主义只会保障少数权贵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却没有保障平民的利益。墨子认为,所有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人们思想上缺失“兼爱”意识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以血缘和种姓为特征的嫡庶亲疏各种等级差别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矛盾。于是,墨子提出了“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想政治思想主张和社会治理方案。所谓“尚同”,意即“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7],其矛头直接针对的是西周礼乐等级制度。“兼爱”“非攻”的意思是要求“兼相爱”和“交相利”,反对大国对小国的霸权欺凌,攻伐战争,主张人际和社会关系应当实行无差别的博爱,和平处理国家关系。如果说,“尚贤”“兼爱”“非攻”凸显的是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哲学,那么“节用”“节葬”“非乐”,则更加明显的彰显出墨家学派所代表的阶级立场。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与墨子平等思想的共通性还在于,二者不仅仅是其草根阶层的理论缔造者和思想代言人,同时也是争取草根阶层利益和理想社会的运动和实践的积极参与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亲自领导工人运动自不必说,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博爱情怀和“止楚攻宋”侠客风范,也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及其理想人格追求“知行合一”的思维路向和行为方式。梁启超先生曾称赞“墨子真算是千古的大实行家,不惟在中国无人能比,求诸全世界也是少见。”[8]“墨子本人既是一个有着强烈忧国忧民精神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以天下为己任、身体力行、济世救人的行动者。”[9]因而,尽管二者所塑造的理想社会存在着巨大差别,但在其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和谐、人际和社会关系、社会权利、社会治理意义上的平等要求等方面,又有着思想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和社会实践上的一致要求。

三、马克思恩格斯与墨子平等思想的差异性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和墨子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其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及思想主张自然会有相当大的不同,因而,其平等思想也就必然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主要依据的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主要建基于现实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之上,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释了平等思想所依附的前提基础条件、辩证关系、历史主体及其现实实现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平等的界定层面,更多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社会结构层面的平等,“平等应当不仅仅是表面的,不仅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10]。他主张经济因素是人类平等的基本前提,政治平等是平等的基本保障,社会关系的的平等是平等的重要内容。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如果人们不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其它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类的平等的发展程度,人类平等的发展程度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成正相关。在阶级社会里,造成不平等现象的原因是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因此,消灭这种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就是实现平等的政治保障。平等的主体并非抽象化的个人,它是现实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个人,社会中的个体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以及社会关系中显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是实际的平等,在这些领域拥有同等权利、同等地位。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像法国空想共产主义家卡贝那样,认为平等是自然规律,他们在探讨平等的本原时,侧重于经济角度,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平等理想的途径是基于现实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平等。无产阶级必须进行社会革命,夺取政权,最终消灭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而墨子将“天志”、“明鬼”作为推行其兼爱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其平等思想,是建立在天志鬼神观念之下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国家、人类与天志鬼神的关系本身并不是平等的,而是一种主导和顺从关系,于是,天志——天子——百姓三者之间就存在着神秘的无法摆脱、无法调和的逻辑矛盾与理论现实悖论。因此,墨子平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仍然无法摆脱唯心史观和抽象人性论的窠臼。除了这种唯心主义宗教信仰式分析社会平等的本原之外,墨子还从功利的视角讨论过为什么要追求社会平等,他认为“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必从而害之”[11]。因此只有“兼以易别”用平等的兼爱之心代替自利分别之心,且“唯毋以兼为正”以这种兼爱为政,才能“即若其利也”得到好的社会现象之利。牟宗三先生就曾借用唐君毅先生的话,“墨子是次于人文,次于人文就是不及,没有达到理解人文价值的必要性,所以他才以功利主义的观点来反人文。”[12]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墨子平等思想的理论视角也更多从功利视角分析,这种从功利角度分析平等的本原,是与马克思恩格斯那种深度分析社会规律视角,“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13]完全不同的。另外,墨子对平等思想的界定层面,更多的是从抽象人格意义、道德伦理以及宗教价值情感意义上的层面而言的。主张人与人之间是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和身份地位的高低,在本质上是追求对人所施之爱及达到的利人目的,这种爱利合一是在思想层面是平等的。同时,墨子的“兼爱”冲破了宗法等级限制,不分亲疏远近,不受时空限制,他肯定了现实的个体的独立性,并以平等的态度关注人的价值情感。梁启超先生就直接表示“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14]。所以,墨子平等思想的实践路径更多的也是从个体的道德伦理自律和宗教价值情感自觉出发来建构其社会构想,这就直接决定了体现其平等思想的未来世界建构之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和实现主体、路径的科学与否。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所依托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辩证法,实现主体是工人阶级,根本路径通过工人阶级自身的解放进而实现全人类全社会的解放,进而达到理想社会的实现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而墨子的平等思想,所依托的是虚幻的天志,实现主体也是虚无缥缈的,这也就决定了其实现路径的非科学性和体现其平等思想之理想社会的虚幻性。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建构的当代启迪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墨子的平等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形塑、凝练乃至实践贯彻,也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现实启迪意义。

首先,坚持形式和内容、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平等观。

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科学性,既坚持了彻底的唯物史观,又运用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指导,从而形成了形式和内容、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平等观。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个阶段分配制度上所采取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视为形式上的平等而非事实上、实质上的平等,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最高阶段所实行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则恰好相反,属于事实上、实质上、内容上的平等,但从形式上看,却存在着不平等。但是“以‘按需分配’来取代 ‘按能力计报酬’,反映的是‘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而非其他信念”[15],所以“按需分配”是人的本性层面的真正平等。而且这种形式上的不平等在其时已经由于阶级对立、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而显得无足轻重了,而不是说直接否定这种形式平等的存在。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来看,原始氏族公社所采取的平均分配的制度模式可视为更注重内容上、事实上的平等。而自从奴隶制开始的私有制社会,作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思想之体现,总是试图用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墨子为何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分配制度,为何总是试图借助于抽象的人性论兼爱观来论证社会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的非合理性,并强调政治参与、社会交往和社会治理意义上的实质性的平等要求的思想主旨。

对马克思恩格斯而言,一方面,平等既不可能脱离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制约,也不可能脱离历史和现实的时空限制,“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6]另一方面,平等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17]平等不仅意味着一定权利的扩大,同时也要意味着义务和责任的履行,任何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或者极端化、理想化的思维模式都是不科学的。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采取的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模式,只强调形式上的公平、平等而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平等。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纠偏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尽管在政策层面强调“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上却是效率优先取代了兼顾公平,更强调事实上的平等而忽略了形式上的不平等,这是造成当代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18],坚持了初次分配效率原则的公平性与再分配公平原则的效率性辩证统一,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次,平等包含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政治经济权利、社会参与和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而且平等权利的获得必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艰苦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主张及其理想社会实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主要是通过分析资本宰制和奴役之下,以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和资本逻辑的泛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文明所造成的人类现代文明困境,指明了克服这种异化现象和现代文明困境的唯一出路是,通过工人阶级的自身的思想解放和精神觉醒,在争取经济权利解放的奋斗中进而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力的公平公正,在掘墓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为科学合理的平等思想进行了理论建构和方法论指导,而且还身体力行,亲自领导和参加工人运动。

墨子把社会和谐、经济权利、政治参与等理解为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自有其合理之处,虽然在其实现主体、理想王国建立的主要依托与路径选择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但墨子为了实现救民于水火的理想追求,赴汤蹈火、牺牲自我在所不辞的价值情怀和无畏壮举,与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殚精竭虑、奋斗牺牲的高尚情操和奋斗精神,都可以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建构的思想指导原则和传统文化底蕴。墨子主张的“处大国不攻小国”的“非攻”和谐的国家发展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复兴之路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猜你喜欢
墨子阶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墨子破云梯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墨子教诲青年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