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晨 杨建征 吕丽丽 曲荣锋 唐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因免疫调节发生异常,产生抗自身RBC抗体或补体吸附于RBC表面,使RBC破坏的获得性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根据致病抗体最佳活性温度分为温抗体型(约75.6%)、冷抗体型(约20.7%)和混合型(约3.7%)。大多数AIHA病人网织红细胞水平会显著升高,而本病例的特殊性在于AIHA伴网织红细胞水平降低,但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对此例温抗体型AIHA伴发网织红细胞水平降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以提高对本病这种少见情况的认识。
病人,男,67岁,因阵发性心悸1周于2019年7月23日首次入诊我院心血管内科。该病人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未诊治,门诊以“心律失常”收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 年,现血压控制良好,否认其他特殊病史,自述青霉素、头孢类药物过敏。查体:神清,全身皮肤轻度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脏器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入院血常规等正常,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给予抗凝、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于入院第3天出现发热、寒战,体温最高达39.3 ℃,青霉素、头孢试敏阳性,遂给予莫西沙星注射剂0.4 g/d,病人在使用莫西沙星第3天时出现四肢及背部红疹,故停药,改为阿奇霉素注射剂0.5 g/d,在使用抗生素期间仍间断出现发热并伴腹痛,请消化科会诊行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入院后发现Hb、PLT、WBC水平逐渐下降,房颤控制好转后,因全血细胞减少于2019年7月30日转入我科。转科前辅助检查:WBC 3.9 ×109/L,Hb 95 g/L,PLT 80×109/L,网织红细胞占比0.47%,总胆红素(TBIL)19.5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32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12.26μmol/L,乳酸脱氢酶(LDH)812 U/L;铁蛋白>1500 ng/mL;酸化溶血(Ham)试验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IgG弱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IgG阳性,DAT和IAT IgG+C3d均阳性,游离Hb 58 mg/L;补体C3 42 mg/dL,补体C4 9.17 mg/dL;叶酸13.30 ng/mL,维生素B12260.0 pg/mL;尿胆原、尿胆红素、尿潜血均阴性;血培养、便常规、甲状腺功能、肾功能、血管炎、抗核抗体谱等检验均无明显异常。病毒抗体:副流感病毒阳性,呼吸道合胞病毒弱阳性。脾脏:厚3.8 cm,大小超过5个肋单元。
转入我科后,行骨髓穿刺。2019-07-31:粒细胞系占45%,红细胞系占39%,粒红比为1.22∶1,粒细胞系增生活跃,核左移,以中幼以下阶段为主,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红细胞为主,可见三核、巨幼样改变,全片共见巨核细胞141个,PLT散在成堆。2019-08-05:粒细胞系占13%,红细胞系占77%,粒红比为0.17∶1,粒细胞系增生减低,核左移,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红细胞为主,易见巨幼样改变,全片共见巨核细胞113个,PLT散在成堆;骨髓活检病理报告:骨髓增生不均匀,部分区域增生低下,脂肪组织增多,部分区域增生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粒细胞系增生低下,红细胞系增生明显,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巨核细胞增多,分叶核为主,部分体积大,可见簇状分布。将2019-08-05骨髓液送流式细胞检测及培养、免疫分型:未见明显异常免疫表型的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核型。临床诊断:AIHA。治疗过程:给予喜炎平、热毒宁、奥司他韦、阿奇霉素等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病人发热逐渐消退,但Hb、PLT进一步降低;于8月5日开始给予甲泼尼龙60 mg/d,8月9日病人WBC 6.1×109/L、Hb 95 g/L、PLT 243×109/L,均明显升高,于8月14日行溶血筛查:DAT和IAT IgG、IgG+C3d均阴性,激素治疗有效;8月16日甲泼尼龙减量为40 mg/d至出院,嘱其口服泼尼松片40 mg/d巩固治疗1周后, 再将泼尼松片缓慢规律的减量。
该病人为老年男性,因房颤入院,病程中出现发热、贫血,胆红素、LDH升高,补体下降,脾大,DAT和IAT均呈阳性,近期无输血史及特殊药物服用史,符合温抗体型AIHA诊断。
从病因学上分析,大约50%的温抗体型AIHA有明确病因[2],常见的继发性病因有:(1)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恶性疾病,如淋巴瘤、实体瘤等;(4)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3]。本病例发现有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考虑为病毒感染所致的继发性AIHA,因此积极抗病毒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病毒感染导致AIHA的机制主要分两步[4]:一是刺激RBC自身抗体的产生;二是增强自身抗体的致病性。这两步机制相互独立,只有当他们按顺序发生,才会致病。
该病人为温抗体型AIHA伴发网织红细胞水平降低,需区分及考虑以下疾病:(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其特点是贫血显著,WBC和PLT正常,网织红细胞水平减低,骨髓中红细胞系极度减少,而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增生正常。本病例为外周血三系血细胞降低,且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故不符。(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是一个除外性诊断,应长期动态观察。本病例虽有外周血三系血细胞降低,但行激素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及各项检验指标明显好转,且骨髓免疫分型提示粒细胞系未见异常分化、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DAT和IAT均呈阳性,暂除外此病。(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特点是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各细胞系均可出现巨幼样变,红细胞系增生活跃,胞浆较胞核成熟,即“幼核老浆”。严重时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系核右移。本病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骨髓改变符合上述,但粒细胞系为“核左移”不符合。(4)急性造血停滞(再生障碍危象):再生障碍危象发病机制为红细胞再生的暂时性衰竭,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甚至缺如,临床上常有先驱症状,以感染为诱因出现发热、寒战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贫血迅速发生或突然加重,也有WBC和(或)PLT减少,血清胆红素不增高。再生障碍危象的骨髓有两种表现:①较常见的是骨髓红细胞系增生受抑制,有核红细胞减少或消失,骨髓中非造血细胞相对性增多,且均为成熟细胞;②网织红细胞水平很低,但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停滞于幼稚细胞阶段,此表现较少见。本病例的骨髓象表现为粒细胞系占13%,红细胞系占77%,粒红比为0.17∶1,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红为主,综上所述,该病人符合再生障碍危象的临床表现及第二种骨髓象的特点,故考虑并发再生障碍危象可能性大。据报道只有约20%的AIHA病例与网织红细胞减少和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有关[5]。
在治疗上,首先应控制原发病,即积极抗病毒治疗。其次,糖皮质激素为温抗体型AIHA的主要治疗药物,其主要机制是:(1)作用于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减少了抗体的产生;(2)减少巨噬细胞上的IgG及C3受体,或使受体与RBC的结合能力降低;(3)降低了抗体与RBC膜上抗原的亲合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病人网织红细胞减少为伴发再生障碍危象的可能性大。一般来说,温抗体型AIHA的病人贫血轻重不一,当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Hb常降至很低,而该病人Hb一直在70 g/L以上,溶血筛查DAT IgG弱阳性,且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等临床症状较轻,考虑可能是:(1)本病病程有自限性,贫血最低点可能没有监测到;(2)病毒感染很快得到控制;(3)及时加用了糖皮质激素。总之,当溶血性贫血的病人出现网织红细胞减少时,应考虑到本文分析的几种情况,积极给予临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