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凌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乡村是我国社会结构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形成是一个自发、自主的过程,在漫长的时间作用下,演化成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模式都发展转变,乡村人口开始大量流失,村落空心化严重,大部分村庄渐渐没落甚至消失。为了复兴乡村面貌,中央在2013年正式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虽然使乡村的面貌有所改善,但是建设模式基本模仿城镇化模式,导致“千村一面”的景象出现,乡村丧失了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心,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带领农民走向更加富裕的生活。乡村振兴是提升乡居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中国乡土文化复兴的重要措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同时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持与延续,才能保持乡村独特的生命力。
金寨大湾村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上游之间。大湾村农民安置点位于原大湾村西侧,由于原大湾村村民住宅大部分老旧破损,就地进行整体易地搬迁,原有建筑进行保留,保持村落地域风貌。
大湾村安置点服务的建筑营建从基本单元出发,通过单体类型组合形成多样化的聚落形态。安置点布置有公共广场,作为邻里日常交流活动的场所。安置点规划人口110人,根据村民各户家庭成员数量不同和意见需求,设计有三种标准化户型:五人户户型、三人户户型、个体户户型。五人户户型是安置点的主要户型,面积为140.42㎡,一层包含堂屋、厨房、卫生间和庭院作为公共空间,考虑到老人的生活便利,将老人房也布置在一层,二楼作为私密空间。三人户户型面积80.7㎡,一层为公共空间,二层作为居住的私密空间。个体户户型数量较少,三户为一体,共用厨房,加强邻里之间的互助,增强邻里关系。
大湾村安置点依山势而建,体现了皖西村落选址布局对自然山水的尊重,并在村口设置水口,与原大湾村水口相邻,是对当地人文景观的传承,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形式结合当地建筑特色,进行传承与创新,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不仅能够减少屋顶渗漏,也体现了地方特色,并局部利用平屋顶,丰富了建筑造型的层次感。建筑色彩采用白墙灰瓦,屋顶采用灰色油毡瓦,与远处青山色调相仿。建筑局部结合当地建筑元素马头墙和防御射击孔,形成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脉。
水口不仅是皖西聚落的人文景观的体现,也是生态景观的重要体现。同时,水口作为对外展示村庄风貌的的重要区域,充分体现村庄的地域性特色,展现村庄自然、生态风光。在大湾村安置点的整体规划上,水口结合村口绿地配置地方特色植物为主(如毛竹、香樟、桂花等),园路材质的选择以地方特色料石为主,彰显乡村特色,打造乡村的独特风格。同时,结合地形地貌,注重保护现有村落格局与环境景观,强调村落整治与水、林、田间的有机互动和生态保育,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与生态循环技术,建设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
大湾村农民安置点在规划建筑设计中尊重大湾村的生态与人文环境,同时积极解决村民的生活需要,在实际建设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但是大湾村美丽乡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美丽乡村的公共空间是村民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是村落的集体记忆,是当地民风民俗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展现。公屋作为皖西传统村落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村民商议事宜以及举办红白喜事等活动的功能,不仅是村落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代表。大湾村安置点在建设中未考虑到公屋的功能需求,不仅未对该功能进行再现,同时,作为公共场所的汪家大屋也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修缮,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对村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同时也是集体记忆缺失、村落文化断层的表现。
景观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乡村景观更是有别于城市景观,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环境与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皖西传统村落景观布局中,通常有池塘、溪流,并与绿色景观汇成一体,形成独特的乡村自然风貌。在大湾村安置点的规划中,考虑到村落风貌的延续,依照传统村落景观特征,为大湾村安置点规划了村口景观,包括环绕村落的溪流和水塘等,但是在后期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新修沟渠干涸无水,村口水塘被大片草地以及停车场地所代替。建筑周边的绿化景观趋于城市化,并且花草过高,无人看护,缺乏美感,大片草坪上杂草较多,已经淹没原有草皮,略显杂乱。安置点周围原有的景观水塘无围栏,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河岸并没有得到完全修理。
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有关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形成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湾村安置点作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并且经由习近平同志两次走访,成为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的目标。同时,大湾村也是红色文化的所在地,是革命老区,并且周边又有传统的皖西特色民居以及原始山区景观面貌,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正是大湾村发展旅游业的契机。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益处,但是,实现大湾村安置点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安置点的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都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接待能力尚且不足。其次,旅游项目尚未开发成型,现有的旅游基础比较薄弱,还未能找到自身旅游产业特色,未必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最后,村落空心化导致主要劳动力外流,村民教育水平也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薄弱,不能认识到旅游业的本质。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美丽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加强文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的共同治理,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农村的特色。大湾村安置点在规划中,能够深入挖掘村落的文化内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村落特色,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安置点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大湾村安置点美丽乡村的建设,应该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缺陷,加强公共空间的营建,延续村落集体记忆,改善居住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宜居聚落,在此基础上打破封闭的发展之路,丰富旅游业态结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自身特色形象,打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以此实现大湾村安置点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