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农业产业扶贫情况调查与思考

2020-12-23 01:07赵厚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业发展

赵厚

峨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四川乐山

2019年以来,笔者多次深入峨边县部分乡镇、村组,就全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情况开展调研。通过查看扶贫产业基地、走访乡镇和村组干部群众等形式,笔者深入了解了峨边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产品销售、利益联结等情况,梳理了峨边开展农业产业扶贫基本情况、激活内在动力,探索了带动模式、产业脱贫路径等,找出了适合峨边农业产业扶贫的做法。

1 农业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峨边彝族自治县地处西南小凉山,县域面积2 382 km2,辖19个乡镇131个行政村,总人口15.3万人,其中,彝族人口5.6万人,是全省88个扶贫重点县之一,也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省定贫困村106个、贫困人口7 977户/28 491人,贫困发生率23.16%;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达到了“贫困县”摘帽标准,通过了市级初审和省级第三方评估。

全县农业优势在于绿色、生态,独特的立体气候,形成了高、中、低三个农业种植地带,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海拔高度469~4 288 m,年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800.9 mm,平均日照时数1 049 h,土壤质地以沙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1%~2.9%,pH值5.5~6.5。全县农业耕地6 466.67 hm2(二调面积1.77万 hm2),人均耕地0.05 hm2,粮食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43万hm2。2018年底,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83 47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092元;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 201元,增长10.0%。但峨边县农业发展也有先天的劣势,全县山高坡陡、人均耕地少、环境约束大、生产效益低,“小生产与大市场”供给侧矛盾突出,山区农业发展道路十分艰难,增收支柱产业形成依然任重道远。总体来看,发展种养产业和外出务工仍然是一般贫困户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培植稳定增收的农业产业仍然是解决贫困户长久脱贫的主要途径。

峨边县通过向专家借智借脑、外出考察学习、强化上争外引项目、内部探讨摸索,努力克服耕地条件和市场环境多重制约,按照“五大新理念、五大新通道、五大新抓手、五大新层级、五大新体系”农业体系发展思路,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快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融合发展的农业发展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依托地理环境错位布局“三区”,北部构建种养循环区,打造休闲养生,重点发展峨边花牛、高山蔬菜、水果等产业;东部构建山水体验区,打造天香富贵地,重点发展脆桃、牡丹、脆红李、猕猴桃、油竹笋、林竹等产业,南部构建林药种植区,打造彝乡神往地,重点发展竹笋、中药材、青花椒等产业,依托气候条件立体布局“三带”,逐渐在“三河流域”建成大渡河流域“百里桃园”产业带、官料河流域“药-蜂-竹”产业示范带和白沙河流域“桃-李-蔬”产业示范带。山区农业产业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脱贫攻坚关键基础逐步夯实。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精准布局产业

一是强化借智借脑。与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畜科院开展深度“院县合作”,编制《峨边彝族自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峨边彝族自治县农业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和《峨边彝族自治县农业产业脱贫六大核心园区实施方案》。二是立足“三区多园”布局产业。依托地理环境错位布局“三区”,北部构建种养循环区,打造休闲养生地;东部构建山水体验区,打造天香富贵地;南部构建林药种植区,打造彝乡神往地。三是立足“三河三带”布局产业,依托气候垂直地理条件,在大渡河流域打造“百里桃园”产业示范带;官料河流域打造“药-蜂-竹”产业示范带;白沙河流域打造“桃-李-蔬”产业示范带。

2.2 坚持政策支持,鼓励产业落地落实

一是强化农业发展奖补支持。制定实施《峨边彝族自治县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奖补办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照人均1 200元标准,鼓励群众发展“一头牛、一群羊、一桶蜂、一亩药、一季笋”等“五小到户”产业工程,做实贫困户“一户一业”;共计整合涉农资金1.82亿元,撬动了社会资金2.50亿元,建成特色水果和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共计1 533.33 hm2,带动贫困户2 048户/3 789人,人均增收800元。二是强化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支持。在106个贫困村试点建立10万~20万元“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每个村建立10万~2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最大限度解除了山区农业产业后顾之忧。三是强化销售平台支持。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建成县级“微商·电商服务创业中心”,带动建立95个村站,与“天虎云商”合作,接入25个村级电商网点,培育孵化微商100家,开拓第三方平台6家,入驻2家50户。

2.3 坚持多向拓展,不断壮大产业园区

一是产业建园。根据高中低山区域气候特点,立体布局以特色水果为主、生态养殖为辅的产业园,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规模发展特色水果800.00 hm2,大力发展“果-蔬-药”套作,当季套种蔬菜每公顷收入3.9万元/年,实现以短养长,多渠道增收。配套建设集挑选分级、冷藏保鲜、包装于一体的就地加工基地,预计商品化处理率能达85.0%以上。二是组团建园。坚持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突出错位分布,带状开发,鼓励农民自主发展、能人示范发展、专合社抱团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企业抱团跨越发展,打造天缘牡丹、康源养殖、建华猕猴桃、草坪-桐花“枇杷-核桃”、黄泥“果-蔬-药”、群力粮经复合六大特色农业园区。三是基础建园。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配套,科学布局,高质量推进农业田网、水网、路网、信息化网“四网同建”,积极推广水肥一体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同时,按照产业集中成园、民居集聚成点“园村一体”要求,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全力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2.4 坚持高质高效,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一是培育公用品牌。制定“峨岭云边”公用品牌培育方案,推广区域公用品牌,以“峨岭云边”公用品牌为载体,培育“峨“字号特色品牌,重点打造电商市场具有核心竟争力的优势品牌,新注册商标10个,建设农产品初加工中心1个,次中心4个。二是推动农业与旅游要素聚合。依托“中国百慕大—峨边黑竹沟”的旅游资源,围绕特色果园,推动“农业+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五渡先锋牡丹小镇、沙坪背峰山公园和乾池公园桃博园、新林黄泥花果山初具规模。围绕“游”规划农旅结合产业带,围绕“购”发展特色生态农产品,围绕“吃”挖掘和开发农家特色餐饮,围绕“住”打造特色新寨,围绕“行”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围绕“娱”建设乡土文化,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乡村民宿89户。三是突出农业龙头带动。以“公司(专合社)+协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龙头”,解决投入不足、资金分散、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带动群众面向市场,长效增收,省级龙头企业峨边五旺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基地带动全县8个乡镇21个村种植蔬菜增收,峨边榨菜、峨边竹笋等绿色加工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峨边宜坪丽华养殖合作社依托“七彩山鸡”品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1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402个,家庭农场62家。

3 存在主要问题

3.1 内生动力不足

农村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多数是文化素质低、身体素质差的妇女、老人和留守儿童,农业经营模式传统而落后,生产经营能力低,自主发展难度大,安于现状,主动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

3.2 发展基础薄弱

峨边地处偏远山区,土地细碎、机械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化未形成,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在“三河三带”连片发展的桃、李产业还没正式投产,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3.3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辐射带动效果不够明显,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开发产品少,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全县现有的农业专合组织大多属于“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没有产业支撑,没有能人带动。

3.4 市场培育不够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格局尚未形成;品牌培育滞后,虽然农产品品牌不少,但缺少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驰名品牌,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

3.5 产业扶贫资金发挥效益不够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给每个村拨付几十万的产业发展资金,但这些资金,要么简单选择投资项目,致使发展资金难以发挥作用;要么投给企业以收取利息方式运作,不仅效益不高,还存在一定风险。

4 意见和建议

4.1 提升动力促发展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一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对象,如加强培训引导,鼓励支持他们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形成1个以上增收产业。二是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可能纳入到产业扶贫政策中来,帮助他们自力更生;对已脱贫的贫困户,要继续给予产业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三是加大“内提外 引”力度,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吸收召回有干劲有意愿的回乡创业人才,激励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

4.2 提升品质促增收

一是根据峨边实际,多产业发展。发展林果业和小杂粮、蔬菜等特色种植业;发展优质特色养殖业,形成农牧并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依托优势,发展果品、畜产品和小杂粮加工业;利用空气清新、山青水绿的自然条件发展绿色农业,以适应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二是提升现代技术装备。先进的科学技术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装备,应根据业务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在品种研发及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三是要引进科技人才和促进科研发展。特别是引进对地方特色产品生产有专长的专业性人才,加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科学管理,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生产管理机制,努力发挥产品的内在潜能和优势,真正把独具特色的产品推向市场。

4.3 加快改革促发展

要积极推动贫困地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规范和推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要完善扶贫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扶贫产业基地,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要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经商环境,大力引进县外企业,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就业,积极培养农村产业青年,帮助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支持。

4.4 农旅结合促增收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走农旅融合之路,互相促进。以美丽乡村为抓手,让田园变景区、农家变客舍、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以精准脱贫为目标,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以旅促农,农旅互动,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路子,有效放大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倍增效应。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伟参加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