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定襄县水利局)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佛教圣地五台山脚下,地处山西省会太原都巿圈。年均气温8.7℃,年均日照时数2 735 h,年降水量400 mm左右,无霜期168 d。县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定襄县下辖3镇6乡142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865 km2,总人口22万,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农业农村部小杂粮生产基地县。在全县3.2万hm2耕地中,有2万hm2是水浇地,占到62.5%,粮食总产量常年稳定在1.5亿kg左右。定襄甜瓜品质优良,远销黑龙江、海南、新疆等地,成为代表定襄优质农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锻造业是定襄县工业的主导产业,以法兰为主的锻造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水利电力、航空航天等行业,产品远销欧、美、韩、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共有锻造企业324家,其中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55家,年生产能力达100万t,从业人员5万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中国·中西部产业集群50强”、国家级法兰盘出口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国首家省级出口法兰锻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山西省“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2019年,GDP完成43.1亿元,同比增长10.4%,创近年来最高增幅;全年财政总收入、争取增加转移支付资金和债券资金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分别达到5.45亿元和5.97亿元;法兰锻造产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百亿元,分别完成114亿元和111亿元。经济指标全部实现正增长,主要指标名列忻州市前茅。
定襄县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为了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专门成立了定襄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农口的副县长任组长,水利、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在县水利局设办公室,由水利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要求全县各业及各类生产建设项目,都要按照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结合《规划》开展,注重自然修复,突出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9 年,定襄县规划水土流失治理任务1 333.3 hm2,全部按时完成,主要治理措施为造林绿化。其中,林业部门完成691 hm2,包括太行山绿化人工造林133.3 hm2,封育造林200 hm2,森林植被恢复造林24.3 hm2,新一轮退耕还林133.3 hm2,环京津生态屏障区造林200 hm2,四旁植树48万株;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完成642.3 hm2,包括土地开发治理56.7 hm2,牧马河公园绿化16.7 hm2,和谐园绿化4.7 hm2,城郊森林公园绿化20 hm2,蒋村乡种桑养蚕植树133.3 hm2,青石村小石岭沟流域综合治理造林133.3 hm2,以及机场大道17.5 km绿化带建设和外环路14.7 km绿化提升工程等。
《规划》出台后,定襄县认真贯彻落实。在2016年打响生态造林攻坚战后,每年4月逢春新绿初绽之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领全县机关干部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19年4月,在宏道镇马城河滩、受禄乡大南庄河滩,10 000余株漳河柳适植于河边湖岸。不难想象,几年之后的滹沱河边,将是垂柳临岸,绿树浓荫,群鸟和鸣,一片生机盎然。
2019 年,定襄县没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重点开展了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43个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农村特色风貌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全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河边镇青石村杨补灯实施的小石岭沟流域治理,当年完成治理面积133.3 hm2,其中栽植仁用杏、核桃等干果经济林66.7 hm2,其余为生态造林。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显著。
在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方面,定襄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水土流失忧患意识。2019年以《水土保持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普法宣传为重点,利用世界水日、《水土保持法》修订颁布实施纪念日和法制宣传日,利用LED屏、大型喷绘、条幅、挂图、宣传册、手提袋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定襄县境内“四水”贯流,滹沱河、牧马河、云中河、同河共有河岸线179.26 km,流经75个村庄。2019年,结合全省水污染防治考核工作,出台了《定襄县境内河流水质改善工作方案》,实施了清河行动。仅牧马河,就动用大型机械和车辆219台次,清淤垃圾22万m3,护河拉网1 500 m,植树1 000余株。以河长制为抓手,落实“巡河问策”“一河一策”治理措施,确立各级河长91名,县财政拨款配备专职护河员38名,开展巡河工作,河道内禁垦禁牧,河岸两侧禁止倾倒一切固体、液体废弃物,使县境内的四河八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保护。
2019 年,定襄县按照省市安排,开展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推进工作,生产建设项目实行水土保持承诺制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关注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和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应用方面,由于县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暂无监测技术和监测设备,不能独立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与省水利厅积极协商争取,统一招标,委托第三方对包括定襄县在内的43个县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定襄县虽然不是水土保持重点县,但仍有一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在落实《规划》、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上,根据当地实际,通过全力打造滹沱河生态农业经济带,发展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健康产业等“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理念真正落地生根,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位于县东北部滹沱河畔的宏道镇平东社村,千亩生态水稻试验基地利用“上种水稻下养蟹”的蟹稻共生模式,进行立体、生态养殖。稻田养蟹一年后,水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20%,实现了优质高效、绿色生态生产。平东社村向南4 km处的马城村吉福寺生态休闲农场,建设了万亩生态莲藕、芦笋、水稻综合开发示范基地,这些农业新业态发展的标杆项目,带动了定襄现代生态农业的全面转型发展。
在防治水土流失上,以消灭荒山向荒山要绿为基本思路,成为多年来县委、县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并逐步取得了可喜成效。特别是南山、东山绿化效果明显,每至春夏,远远望去山如眉黛,翠蔓蜿蜒。目前,北山绿化一直是定襄的短板。北山西连凤凰山植物园,东接五台山机场,南邻县旅游主干线三瑶线,从地理位置而言,北山绿化显得尤为重要。但因其地形坡度大、土壤瘠薄、水分条件差、土少石头多等因素影响,立地条件差,造林风险大,成活率低,多年来一直难以突破。2019年,定襄县喊出了“山上治本啃硬,定叫北山披绿”的口号,科学划分不同区域造林立地条件类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抗旱造林技术,从树种选择、栽植时间、初植密度和栽植方法等多方面认真研究,经多年多次试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并推广开来的“鱼鳞坑整地+营养袋栽植+薄膜覆盖技术+针阔混交造林”复合技术,大大提高了种树成活率。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如何将生态扶贫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定襄县的三个农村第一书记给出了答案。蒋村乡史家岗、大坡、下东留三个村地处山区,贫困人口较多。2017年以来,下乡的三位第一书记从浙江省引进了栽桑养蚕项目,并注册成立了瑞锦隆丝绸家纺有限公司。2019年,新建现代化标准大棚等各种养蚕场所共计4 400 m2,在全县建成桑蚕种养一体化扶贫项目示范点2处,家庭农场示范点1处,高产示范田1处,桑树规模种植村发展到10个,面积达到133.3 hm2。各示范点农户的土地亩收益达到3 000元左右,比种玉米平均提高3-5倍。项目实施吸纳了当地的贫困户广泛参与,带动305户(其中贫困户187户)的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脱贫,在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的同时,推动了绿色产业发展。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2019年定襄县主要实施的是国家和省级投资的重点项目,且林业部门的功绩占到了50%以上,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的项目很少。受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限制,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上还没有达到全覆盖、无死角,在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体系建设中,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均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0 年,定襄县将按照水利部“水利项目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改革发展总基调及省市水土保持工作部署安排,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预防治理和监督监测。积极争取新上符合群众意愿的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管理,补强短板。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监测力度,强化人员、设备和经费保障,及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