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水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探析

2020-12-22 09:03:18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天水民国农田水利

赵 娇 娇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天水地区作为中原农耕区与西北半农半牧交错过渡区,自然地理条件特殊,明清时期本区水利的发展形成了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主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发展。

关于民国时期西北和甘肃地区的农业开发及水利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些研究成果重点关注整个西北地区或甘肃省整体状况,而甘肃区域水利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河西地区,天水地区虽有涉及,但都失之过简或者重点不够突出,具体问题分析不够清晰,有进一步研究空间。因此,研究民国时期天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既有助于为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民国时期天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基础

天水自古以来战略位置重要,历代王朝均重视其发展。民国时期,天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在明清已有的发展基础上继续推进。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依靠自然水系的基本布局和以小型水利为主的工程类型。

(一)自然地理条件

天水地处甘肃东南,属农业大市,居陕、甘、川三省之交点,地理位置特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天水境内多山脉,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纵狭横阔,有如一叶扁舟”[1]28,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贯穿其中,形成盆地与河谷地形,“县境所在为中条山脉地层最古山峦盘结之处……河水流衍之处多黄土层,土质膏腴,堪称沃壤”为农业发展提供天然基础[1]47。整体而言,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该地区主要河流有渭水、籍水、赤峪水、西汉水、陇水、牛头河、广吴河、南峪河等,河网密布,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但全年雨量分配不均,季节变化明显。因此只有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才能较大发挥其农业发展潜力。

天水水系图(说明:现天水市辖区中的麦积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建国后所设,故图中未标出。)

(二)民国以前农业发展状况

天水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本区农业蓬勃发展期,人口的增长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荒地开垦在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相当成就,“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悉听本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2]29。劳动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大及政府鼓励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等,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明清时期,农作物种类增多,尤其是旱地作物的引进种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短缺等问题。这一时期的农作物除了传统作物以外,外来旱地作物的引进,如玉米、马铃薯等,既有助于解决当时的粮食问题,也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民国以前尤其是明清农业的发展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民国以前农田水利状况

天水地区的水利事业开始较早,清代之前就已有农田灌溉设施,清政府还在农村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工程的人员,在组织修缮旧水渠的同时开凿新渠,且这些灌渠基本依靠的是当地的河流和泉,依地形地势、水质状况、水量等合理利用水资源。安来军对清代天水地区各县主要农田水利灌渠的名称、水源、长度、灌田面积、开辟时间及所在地进行了较详细的统计,秦州区主要有磨渠、石渠、陈家渠、普济渠、惠济渠等;秦安县主要利用葫芦河及其支流进行农田灌溉;清水县相关记载较少,多属沿河灌溉;武山县明清时期修凿水渠较多,分东西两路,旧渠二十道,新渠七道,灌田较多;甘谷县主要有通济渠、陆田渠、广济渠、惠民渠、董家渠、蒋家渠等[2]22-28。从以上统计可知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卓著发展,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

二、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

民国时期天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既体现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也体现在农田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

(一)水利工程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农业发展得到了空前关注,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这一时期的甘肃,河西地区与兰白地区成为水利建设的重点发展区,而其他地区的水利建设发展主要在民国后期。天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亦是如此。

地形地势极大影响着水利工程的修建。天水地处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境内多山脉,以致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可能性较小,因此以利用当地河流的小型灌溉工程为主,如泉、井、渠等。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八月甘肃农田水利查勘队报告,天水县分县城附近、三阳川中滩区、三阳川石佛区、三阳川渭南区、社堂镇、马跑泉六个灌溉区,旧有渠道共19道,灌田27000多亩;清水县有县城附近一个灌区,旧有水渠1道,灌田15000亩左右;甘谷县灌溉区分渭河南岸、三十里铺、盤安镇、渭河北岸,16道旧有灌渠,灌溉面积约17000亩;武山县分为渭河北岸区、渭河南岸区、广吴河区、山丹河区、南河区五个灌溉区域,旧有水渠15道,灌溉面积372000多亩;秦安县有县城西和莲花城区两个灌区,5道旧有渠道,灌田8200左右[3]126-136。灌渠的数量和灌溉面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水各地区农业用水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众多灌区的水渠多沿渭河、牛头河、广吴河、山丹河、籍河等河流分布。其中有些是明清时期开凿的旧渠,这一时期只对其进行修浚,如广济渠、通济渠、陆田渠、北渠等;有些为民国时期新开,如石渠、南顺渠等。灌溉沟渠数量分布以天水、甘谷和武山三县居多。有些水渠灌溉面积明晰,有些则不明,此情况各县均有,武山县为最,除渭河南岸区的部分水渠外,大多无详细记载。除开渠灌田之外,其他水利工程还有水磨、凿井及水车。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四年(1945)间,甘谷县贷款在刘家街子兴修水车,受益田亩535亩[3]158。《甘肃通志稿》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清水县有水磨150张左右。水利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可以反映出这一地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水利设施较好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要优于水利设施较差的地区,相比之下,前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说明水利灌溉设施在天水各地区农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政府和民间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当时各县档案,将民国三十四年、三十五年所办理的小型水利工程整理如下:

表1 小型水利工程调查表

资料来源:甘肃省甘谷县政府:《关于填送办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成果表的呈》,档案号027-005-0159-0006,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武山县政府:《关于填送办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成果简报表的呈》,档案号027-005-0159-0002,甘肃省档案馆藏。

天水县政府:《关于送小型农田水利局工程成果表的呈》,档案号027-005-0155-0021,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武山县政府:《关于送本县小型农田水利局工程成果表的呈》,档案号027-005-0153-0017,甘肃省档案馆藏。

甘肃省清水县政府:《关于填送小型水利工程成果表的呈》,档案号027-015-0156-0018,甘肃省档案馆藏。

由上可知,这些小型水渠依然是利用河流水系,受益面积较大,从百亩至上千亩不等,改善了农业种植环境,促进农业发展。而工程款来源中的国民义务劳动和自筹款体现了民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需求和建设积极性,政府贷款表现了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进而说明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民国时期天水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兴修水渠为主,不仅对淤塞的旧渠加以疏浚,同时新修了许多新渠,此外还有凿井、水磨、水车等,取得了一定成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区局部地区农业的正常生产,相对满足了当时的粮食需求,对推动本地区发展极为重要。

(二)耕地、农作物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农业发展为目的,通过灌溉增加可耕地面积,改善土质,增加农作物种类并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等。

1.耕地类别、面积

民国时期天水地区的农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进步,在政府的重视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发挥作用,荒地开垦取得了一定成就,耕地田亩面积增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对比(康熙)《巩昌府志》与(民国)《甘肃通志稿》所记天水各县耕地面积,可知:民国初年各县区耕地面积与康熙年间相比有所增加,可见本地区社会生产仍以农业为基础,进而更加突显水利灌溉设施的重要。农民所拥有的耕地面积扩大,激发其农业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生产人力物力的投资,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民国前期,自然灾害、战争、苛捐杂税,极大地破坏了脆弱的农村经济[4],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产量一直低而不稳,农村经济日益衰败。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甘肃省统计年鉴·民国三十五年》载民国三十三年耕地面积如下:

表2 天水地区耕地面积(民国三十三年 单位:市亩)

从上表知,相比于民国初年,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土地总面积总体上有所增加,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秦安县为最高,武山县和清水县次之,且都超过30%,耕地面积扩大,农业发展有了耕地的保障,再加上政府这一时期对西北地区开发建设的重视,天水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2.农作物种类及种植

表2-3 民国时期天水地区农业状况表

资料来源:(民国)刘郁芬:《甘肃通志稿》卷二八《民族八·实业》,《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27卷,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2页。

“谷,民之天也。先农教民稼穑,亦随地之宜,”[5]既说明了粮食生产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自然因素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在《甘肃通志稿》中,根据自然条件,将天水划归为陇东南冬麦玉米区。土地类别影响作物种类和耕作制度。

上表清晰反映了各县土地类别,各区域适宜种植的作物及耕作制度,川地、山地在土地中所占比例较大。另据1947年《甘肃统计年鉴》统计,旱地在各县耕地总面积中占比最大,尤其是山坡旱地超过65%,天水县甚至接近90%,但各县水地面积均较小,天水、武山、秦安、清水等县甚至低于10%,这就决定了天水农作物以旱地作物为主。由于天水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相比于甘肃其他地区来说农作物种类相对丰富。由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农业生产条件的不同,使得农业生产环境有着较大差异[6],各地农作物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大多相同,主要分为谷类、蔬类和瓜果类,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一熟至再熟,说明这些地区热量较充足。(民国)《武山县志稿》对武山县基本农作物的记载更为详细:

谷类以稻、粱、菽、麦、黍、稷六谷为主产,稻有粳稻、糯稻两种……粱有红、白、黄、数种……菽,众豆之总名,本地所产以大豆为大宗。麦有大小之别……菽,有黄、白二种,普通所种多黄黍。稷有红白二种。副产品以芋麻为大宗……

蔬菜有花芥、菠菜、芹菜、蒝荽、葱、韭、蒜、辣椒、茄、豇豆、茄蓝、地蒌、地?、苦菜、萝卜、胡萝卜、天鹅蛋、珍珠萝卜、洋芋等。[7]51-53

综上,天水地区农作物品种多样,这种多样性是由本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相比于清代,秦州、甘谷、武山、清水的气候较为温暖的河谷地带还有稻类作物的生产,说明这些地区的水地有所改善,农业水资源有所增加。作物类型的多样性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总而言之,农业生产取得了进步,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进步还需有足够水资源的保障,这就使农业灌溉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农业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

三、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公共事业,其发展既要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也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此,民国时期甘肃省为保证农业生产,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做了多方面努力。民国中后期,国民政府做了一系列工作来保障西北的农田水利开发,如制定颁布相关政策方针、设立相关管理机构、多渠道筹款等。

民国三十年(1941),由中国银行与甘肃省政府集资1000万组建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主要办理农田水利相关事宜[8]。民国三十二年(1943),甘肃水利林牧公司与资源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的水利勘察队,赴天水、清水、甘谷、秦安等县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勘察水利设施[9]。在最基层,镇水利委员会和村水利合作社也积极配合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天水、甘谷、武山三县的水利合作社和水利委员会积极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从各方面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既是当时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

民国以前,甘谷县没有水利水保机构。民国十四年(1925)以前,甘谷水利由农业机构管理。民国十四至三十八年(1925—1949),先后设立建设局、建设科、农会水利委员会进行管理。水利委员会下设立两个管理处。甘谷县灌溉水渠以通济、广济、陆田渠最为重要,设专门管理处,通济、广济渠管理处成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陆田渠管理处成立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10]。管理处之下设相应的管理人员,有总务、事务员、水利警察等,具体管理各区域农田水利事务。

资金是工程建设的保障,各县政府利用贷款或自筹款的方式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国农民银行天水办事处对民国三十三至三十四年所办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统计,天水县的堆王村水利合作社、缑家村水利合作社、中滩镇水利委员会、石佛镇水利委员会等八个合作社或农会共贷款5711488元,实际受益约24225亩,甘谷县共贷款13510000元,实际受益约7283.74亩,武山县贷款140000元,受益约3680亩[11]。另据民国三十四年、三十五年《小型水利工程调查表》知,水利工程款来源主要有自筹、利用国民义务劳动、政府贷款等,体现了农民对农田水利的高度重视和政府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极其关心的态度。

由此分析,民国初年天水地区并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章程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制度。直到抗战前后,国民政府认识到西北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才开始重视西北地区各方面的开发建设,其中以农业开发为最重,农田水利建设因此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颁布农田水利建设方针政策、成立农业水利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农田水利贷款等,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积极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兴修活动,筹资和义务劳动,这不仅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天水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视,凸显了天水地区的区域重要性,而且平衡了甘肃各区域间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日趋起步。

民国时期天水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管理过程经历了从政府组建办理农田水利相关事宜的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水利勘察队等政府机构到基层的水利委员会、水利合作社等基层机构,再到相应的水渠管理处;资金来源广泛,国民自发筹资、积极主动参与、政府贷款支持,其整个过程体现了从政府到民间全员参与,从分散到统一、从泛化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四、结语

民国时期天水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是以该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清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的。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多元性支持,中央政府及甘肃省采取一系列措施,颁布相关法令督促水利工程的建设,成立农田水利专门管理机构,贷款兴修农田水利等,农民积极参与,利用义务劳动和自筹款等方式,继续推动农田水利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水资源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分配,保证了农业用水,增加了耕地面积,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障了粮食供应,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等。

天水地区农田水利的开发,不仅推动了天水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且缩小了与西北农业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差距,平衡了西北其他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利设施的完善,不仅推动农业发展,也可以保证供水安全,合理利用水资源,减轻旱涝灾害,带来了农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天水民国农田水利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44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50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 10:12:46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26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美食(2018年10期)2018-10-18 08:10:58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天水之镜像》
艺术评论(2017年2期)2017-03-16 07:19:51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百家讲坛(2016年6期)2016-09-28 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