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20-12-22 07:39蓝建卓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蓝建卓

(河池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前言

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民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建设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1]。2018年1月30日,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指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武术、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基本技能和传播、推广、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能力,能胜任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工作[2]3。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全国只有46所高校具备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资格,招收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两个运动项目的考生[3]5。经调查得知广西在本科层次都没有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在文化繁荣、文化自信背景下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一般都设置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而各高校基本以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培养民族地区体育师资,造成社会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一致的矛盾。如何将《国标》中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实情整合优化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其融入体育教育及其他专业来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是当前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创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路径,是时代的召唤和要求,也是历史使命。

一、创建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四四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路径的时空结构划分校内普及和提高、校外示范和引领的两个维度来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四三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这一培养路径中校内分为课内课外。课内教学以普及民族传统文化、传授民族传统技艺为主,采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四元融合”的教学模式来打造特色课程,提升教学质量,为运动训练队的建设储备后备人才。课外主要是在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训练活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发展探索路径。校外分为省内和省外,主要以服务地方、体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为主,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在不同的条件下的教学、训练、竞赛来创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二、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路径解析

(一)建立“四元融合”的特色课程

《国标》在体育学类课程体系说明中明确指出:增加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各高校自主开设的专业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需要,形成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2]3。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高校引进课堂是传承与发展的最佳方式,因此建构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为引领的“四元融合”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方法,如图2所示。

图2 “四元融合”的特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经过世代传承发展至今,因此其技艺和文化内涵都应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鉴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理念,引进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引进民间艺人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及课堂展示民族技艺,录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视频,制作网络课程,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形成可彰显民族精神的理论知识体系,符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传授的教学方法、手段。并利用可视化的双机位拍摄身体动作,通过立体影像分析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价。

(二)强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途径

选择正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对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调研、多年实践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存在传统言传身教传授方式有局限、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匮乏,民族传统体育创新能力弱、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要加强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各种实践基地平台,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提高学生核心技能,激发创新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途径

通过“以教促学”“以训促教”“以赛促训”的教学普及——训练提高——竞赛检验的周期性循环实施,不断补充、调整、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掌握的方法与手段;植入现代体育教学训练理论原理,应用双机位拍摄身体动作立体影像分析手段,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形成,以此强化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途径。

(三)创建“三维协同”的育人机制

培养机制就是指在培养过程中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的相应的规律和釆用相关的手段,以实现特定的目标[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育人机制是指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在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教育资源,激发广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主观能动性,更加有效地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创建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驱动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省内省外“三维协同”育人机制,拓展实践平台,增加时间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如图4所示。

图4 “三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通过课内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技艺传授,让学生掌握民族传统技艺的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文化内涵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通过课外训练来提升民族传统技艺,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让民族传统体育向社会化、实体化发展,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传播面。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师资培训班,参加地方节事体育活动以及各级各类比赛,有效加强与业内同行、兄弟院校、地方政府、广大群众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提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三、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路径的实现

(一)实施“四三三”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依据国家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体育总局、国家民委2018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遵循新时代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和场地器材优势条件,借鉴其他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富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

(二)创编教材、制作网络课程

2020年的疫情,造成学校延迟开学。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全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井然有序进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不流畅、设备不完善等,最重要的还是线上课程资源不充足,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可依托高校师资力量和技术设备等优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技术技能,将其民族性、地域性、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等特征与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创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规范化、教材化,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录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视频,制作网络课程,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实践和文化符号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四元融合”加强学生身体实践来彰显民族精神的思想认同。

(三)学、练、赛相互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技艺,人才培养质量在于技术与理论的创新。例如,河池学院体育学院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独竹漂、板鞋竞速训练基地与桂西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心为平台,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三位一体”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创新运用双机位拍摄身体动作立体影像分析手段,从时间、空间、位移三个维度重现技术动作变化细节,给学生提供立体的视觉反馈,创新教学、训练方法,提升其专项核心技能。河池学院独竹漂、板鞋竞速代表队参加全国民运会、全国“民体杯”、自治区民运会、广西“三月三”全国邀请赛等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河池学院独竹漂队共计获得40项(次)冠军,板鞋竞速队获32项(次)冠军。

(四)依托实践基地平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国标》中对实践基地做了专门的名词释义,实践基地是指由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通过协议方式共同建设,且具备一定接纳能力、场所相对固定、师资专兼结合,可供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的重要平台。将以“学生成才需求”为目标的“三维协同”育人机制纳入课内教学和课外训练、校内实践和参加地方节事体育活动及各级各类赛事平台。通过课内教学的普及和课外训练的提高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实践和地方节事体育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例如,河池学院体育学院长期以来以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强与地方职能部门沟通合作。独竹漂运动队通过设计、编排独竹漂技巧表演节目,积极参与地方节庆活动,向群众展示独竹漂的魅力。独竹漂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队员们的社会服务意识也得到切实提高。近年来,河池学院独竹漂运动队先后参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龙节”表演、河池市“扁担文化节”、柳州市“三月三”民俗活动展演、崇左宁明县“骆越根祖祭,花山嘉年华”独竹漂表演、CCTV-5在忻城与宜州拍摄的“美丽乡村”等活动,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广受好评,多次受到各大媒体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采访。2015年6月20日端午节,独竹漂运动队应邀参加广西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暨首届喀斯特文化旅游节表演,中央新闻频道全程直播此次独竹漂表演,并进入当天的新闻联播。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也作了专门报道。2015年8月,《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广西新闻网、广西卫视、来宾网、河池论坛、《河池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河池学院独竹漂队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摘金夺银的战况,中央电视台还现场采访获奖运动员和教练员。2016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到河池学院录制“‘竞技’端午‘水上轻功’独竹漂”,现场采访部分队员及教练员,在CCTV-13新闻直播间播出,专题报道独竹漂队建设情况。通过各大媒介对节事活动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报道,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实现学生成才需要。

四、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当以“体育强国”“健康中国2030”两大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以《国标》对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规格为目标,通过建设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为引领的“四元融合”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创建教学、训练、竞赛“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驱动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省内省外“三维协同”育人机制的“四三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核心素养及社会服务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不一致的矛盾,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