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芳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勤劳智慧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由于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经济多元、智能技术、大数据等快速发展,西方通过网络、科技等多手段向高校学生渗透西方文化和普世价值,学生中存在传统文化观念淡漠,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讲好高校关键课程大学第一课思政课,探索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历史使命,持续提升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这是高校思政急需关注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文化传承是高校职责所在。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道德思想、思政内容和核心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思政具有现实基础和重要价值。
1.传统文化蕴涵丰富道德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先后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等重要教育论述。高校思政课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担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首要使命。而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德育思想,需要弘扬道德精神,促进道德实践,提升道德品质。《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业,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资治通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历代先贤将修身立德放在首位。经典名著名篇中蕴涵丰富的道德元素和道德思想与高校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思政课育人目标一致,这是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融合的共同目标基础。
2.传统文化蕴涵丰富思政内容。文化是思维的载体,而思维确立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之学、是道德修养的践行之学,是人生智慧的精典思想之学,是止于至善的追求之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文化精神、思想力量和时代价值融入思政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情感认同、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从学习实践思考中丰富学生古典历史文化和人文素养内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也是思政课程育的人核心内容,二者融合具有共同核心内涵。
3.传统文化蕴涵丰富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价值追求人格修养社会理想的精华,是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是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篇章,讲清讲透仁爱道德思想、民本政治思想、诚信做人准则、正义伦理原则、和合独特品质和大同社会理想,将传统文化基因植根于学生灵魂,彰显文化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学习掌握思想精华和精神品质,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内在要求。
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弘扬和教育,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取得了系列成果,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但现实融合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确定因素,需要持续提升。
1.教师教学水平不平衡。其一,讲授内容浅尝辄止。思政课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教学内容统一稳定,因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平衡,有的教师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内容融合,没有结合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未从四个层面“讲清楚”[3]中华文化,全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其二,教学方法有待鲜活。思政课是高校必修课程,有些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照着课本讲,学生对着书本学,满堂灌的教学,只是形式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达不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教学效果。其三,教学形式单一枯燥。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有效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教育教学形式。应该坚持统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分组讨论、实践体验、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的统一。
2.学生思想认识不充分。一是学生对思政课思想认识不够。0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强,价值取向功利,心理素质脆弱,思政课玩手机、看视频、听音乐时有发生,存在重专业轻思政,忽视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大部分学生只了解名人名言和经典名篇,有的一知半解;对传统美德、仁爱之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统节日和诗词歌赋文化经典不感兴趣;二是思政课存在低头族多、抬头率低、参与度少现象。据麦可思调查显示,在大学生当中90%以上有智能手机,每个人都会带手机上课,有少部分学生一节课使用手机时间在30分钟。易班网发布,有80%以上的大学生都会在课堂上通过手机浏览网络。[4]三是学生自控能力差。思政课基本是大班教学,教学人数基本在120人左右,有的课堂达到200人之多,学生自控能力,抓住宽松的大班教学时间,打游戏刷微信沉迷网络世界。
3.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一是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复杂多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网络空间渗透西方文化和价值等海量信息对0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带来冲突;二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在世界之乱与中国方案的矛盾之下,文明冲突论、普照世价值论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尖锐,影响着青年学生核心价值;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催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刻变化……面对价值冲突和思想困惑,现实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旗帜鲜明表达立场,培育学生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彰显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基于融合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差距,探索融合策略,彰显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核心内容:深刻讲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爱恨分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丰富“仁爱”思想,培养学生仁爱之心育有为新人;深刻讲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民本”政治思想,培育以人为本学以为人的理念;深刻讲授“以诚为本,不诚无物”、“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等“诚信”思想,培育学生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讲授“名正言顺,万事可成”、“政者正也,身正令行”等“正义”思想,培育学生平等公正理念明晰是非善恶的标准;深刻讲授“礼之为用,以和为贵”、“志同道合,择善而交”等“和合”求同存异安定和谐思想,培养学生做人处事思维方法,推进和庇社会建设;深刻讲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大同”大公无私、民主尚同思想,激发学生追求人生理想的力量和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的道德情怀和责任担当。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不仅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本身,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知行合一,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渠道将传统优秀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课实践教学之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强化思政体验性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思想认识和文化自信认知能力;强化博物馆、纪念馆和名人殿堂等文化单位联系,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加强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搭建传统文化专家学者讲座、学术研讨和科学研究等师生互动学习的平台,弘扬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传统文化调研、国学朗诵、书画艺术等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力量和智慧,在实践中提升道德品质、精神境界和文化自信。
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考核。教学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中要增加传统文化指标的比重。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5]显然,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政教师、高校辅导员考核应有内容。教学考核着重从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学核心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收获成效等几个方面考核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增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必将汲取力量增强自信,充分彰显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时代价值,提升高校关键课程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成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