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茶文化文本的翻译策略探究

2020-12-22 20:57韩婷婷
福建茶叶 2020年9期
关键词:目的论译文茶文化

韩婷婷

(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1 引言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的推进,各国之间文化合作项目也日益增多,正确理解和翻译茶文化文本文献资料也提上日程,充分了解国外茶文化的发展状况、促进各国在茶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推动中国茶文化行业的发展都基于此。因此,宣扬我国茶文化、提高茶文化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茶文化文本为研究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究其翻译。

2 翻译的目的论视角

目的论是重要的翻译理论。目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1971年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评判译文好坏与否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之后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才得以形成,目的理论被译为“Skopos theory”,Skopos一词是拉丁语,意为目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1984)认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来定,同时他也提出了目的论应包含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原则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即翻译的整个过程必须以其目的为指导才能进行。连贯原则是指接受者可以理解译文信息,同时译文可以在译入语文化以及交际背景中发挥作用。忠实规则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译文一定要忠实于原文,而其忠实程度与形式也是由译文的目的和译文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的。三大原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都在译者的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弗米尔认为:三者中,目的原则是最高指导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为目的原则服务。

3 目的论指导下饮食文化名称的翻译原则

茶文化文本文化负载词多,专业性强,文化内涵丰富。不同种类的茶文化文本的翻译方法也应实事求是、灵活多变。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以目的论为指导,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原则以及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

1)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我国茶文化的内涵丰富、术语繁多、专业性强。在目的论中,翻译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在翻译茶文化文本时,其主要目的大致上分为两类:第一是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语能够准确地介绍茶本身的产地、属性以及功能等信息;第二则是引发目的语读者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达到宣传我国茶文化的目的。因此,译者翻译茶文化文本时,要遵循目的原则这一最高原则,向译入语读者准确传达茶的功能等信息,同时也要遵循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不能望文生义,准确地表达我国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茶文化,助力我国茶文化走出去。

2)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译茶文化文本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中西方在语言、文化、社会制度、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根据不同种类的茶文化文本,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准确表达茶的属性信息以及文化信息,使译文表达地道,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传达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3)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

在茶文化文本英译的过程中,向目的语读者准确传达属性信息以及文化信息(即文化信息的科学性表现)的同时,也应注意文化信息的艺术性,也就是说要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程度。刘宓庆(2016)认为读者是翻译的文化价值的检验者和评判员,翻译的过程不能拒绝读者接受的参与。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应注意文化信息科学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原则,进而提升翻译质量。

4 目的论指导下的茶文化文本的翻译

茶文化文本英译质量,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息息相关。译者综合应用翻译学、传播学、词汇学、饮食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从语言转换、语用效果、文化外宣等层面对茶文化文本的英译进行研究,提出茶文化文本的英译策略。

4.1 译出茶的属性

在中国茶文化当中,一些茶本身就以自身的属性命名。在翻译此种茶名称时,为了向目的语读者准确传达饮食的茶的属性信息,就可以采取直接译出茶的属性翻译方法。比如:“绿茶”的中文名称就包含了茶的颜色属性,可将其译为“Green tea”,这种译文包含了茶的属性,让目的语读者更简单直接地了解茶的属性信息,达到了准确传达茶文化属性信息的翻译目的,因此这是较为成功的译文。在翻译其他茶文化内容时,就可以借鉴上述的翻译方法。

龙井茶可以译为“Longjing tea/dragon well tea”;红茶可以译为“black tea”以及乌龙茶可以译为“Wulong tea/Oolong tea”,这些译文包含了茶的颜色和产地等属性信息,让目的语读者更简单直接地了解这些茶叶源自何地,产自何处,达到了准确传达茶文化属性信息的首要目的,也达到了宣传我国茶文化的最终目的。

4.2 译出茶的文化信息

在茶文化文本中,一些词汇内容被不断扩展,同时具备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译出茶的属性信息并不能向目的语读者准确传达正确的文化信息,有时也会让目的语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这类词汇时,为了向目的语读者准确传达茶文化信息,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就可以采取译出文化信息的翻译方法。比如:“茶具”一词,若将其翻译为“tea tool”,不仅不能向目的语读者茶文化信息,而且会让目的语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无法达到宣传茶文化的翻译目的。根据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就可以将“茶具”译为“tea set”或者“tea service”。比如:“清友,谓茶也”就不可以直接译为“clear friends are called tea”,这样的译文会给目的语造成混淆,达不到准确传达茶文化信息的目的。因此,译者需要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茶的气息清新高雅,正是清高雅士的代表。根据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就可以将其译为“Tea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ose elegant scholar”。这种译文不仅包含了表达了我国的茶具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些具备各自功能的套组这样的文化信息,同时让目的语读者更简单直接地了解我国茶文化传统,达到了准确茶文化信息和宣传茶文化的翻译目的。

4.4 采用音译的方法

在翻译茶文化文本时,会遇到文化词汇和意象在译入语里是空缺的情况,这时译者很难用一两个字准确地译出其意义,就常常需要把原文的发音直接转换成译入语里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这种翻译方法不仅使得译文简洁精炼,而且也能达到宣传茶文化的翻译目的。

比如:“普洱”和“铁观音”在目的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意象,译者无法通过译出属性信息和译出文化信息的翻译技巧为两个词汇的翻译找到准确的译文。这时,译者便可以考虑使用音译的方法,将“普洱茶”译为“Puer tea”;“铁观音茶”译为“Tie Guanyin tea”,这种译文简洁生动,也能达到宣传文化的翻译目的。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的论指导下茶文化文本翻译要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茶文化文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如:译出茶的属性信息、增加文化信息、译出文化信息以及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达到吸引译入语读者和宣传我国茶文化的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茶文化文本的英译可以助力我国茶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目的论译文茶文化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弟子规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