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文学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2020-12-22 19:44:34成中英
关键词:世界性哲学文学

成中英

(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美国 夏威夷)

人类历史的发展,更趋近于相互理解的状态,而非相反。如果人类开始就不是有其相近的传统,而只基于地缘、气候甚至于环境和人种营生,他能否彼此沟通就是一个大的问题①。这些差别显然会带来巨大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可能还有多种原因,因为人们在多种部落交往中产生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理想,一方面受到地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后来的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产生文化上重大的差异。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1](P207),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能说东西文化没有共同性,但也要看到二者之间明显地呈现重大的差别性。雅斯贝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就是认为人类重大的文化传统在纪元前第8世纪到第5世纪之间产生重大的价值体系和宇宙观因人同为人而可相通,但事实上的诸多差异却使其难以沟通。但他没有说明这些价值体系和宇宙观最后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这里的一个回答是因为期间出现了一些圣人。像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孟子等,印度中间还有先知,造成婆罗门教、造成宗教信仰与史诗相互作用,形成了吠陀书(Vedas)。中国的经典就是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希腊也有他们的经典,包含罗马的史诗、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对话,甚至包含亚里士多德的形上学。犹太民族则有犹太教的圣经(所谓Torah,所谓旧约中的前5章)。

这表现出的文化格局,即每个文化都有其智慧传统或教条,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圣人之言行。这在民族之间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如何实现的,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没有强调②。到了近代,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所谓文化都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甚至用黑格尔的话讲,包含了4个基本因素)。我说的两个,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文学。哲学代表的就是理性精神,文学代表的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在中国来说,人文是从表达方式来讲,是人性精神,也是人性,从形式来讲是人的活动的表达方式;从内容来讲表达的是人性,在英文中是一个词,就是Humanity。中文的人文和人性分开,因为文和性是分开的两个词。当然,英文中我们也经常用human sciences and arts来表示人文或人文活动的成果。

文化有其所谓人的表达形式,语言当然是文字最根本的表达形式。《系辞》里面说“物相杂,谓之文”。《论语》讲“文质彬彬”。《中庸》说“文理密察”[1](P354)。《论语》中的文,在孔子来说是“文行忠信”[1](P82)。从《说文》来看,文就是事物的纹理,代表一种具体表达内部状态的形式。豹子的纹和老虎的纹,天上的云纹,都是非常具体的纹。

文,显然有其形式或格式甚且格局。但文有质的内涵,即内在的质。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P68)“史”代表历史的时间造成的固态,“质胜文“则为没有形式约束的表达,近于野性。所以文质需要两者相互表达,文需要质的制约,质需要文的内涵,这是文化的典型。

在这个意义上,从儒家来说,礼乐也是一种文。礼乐所包含的人性的内涵,尤其是发展中的德行,仁、义、智、信作为人心的内涵,表现为礼就变成一种形式。“文质彬彬”,还有境界的问题,能够成为一种德性。这种德性在儒家孔子那里分为仁义智信,是内在的性,礼是外在的文。仪礼之信,仁义为始,是性的本质。对于人类粗野的欲望的约束,需要“克己复礼”。有了礼之后,仁义就变成智和信。透过礼把德性化成外在的行为,对人的生息发展是有利的。

人文和人性有差别。人性建立在天命的个人的基础上,是属于个人内在的质地,是内在的善德。《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1](P288),把天命之性变成大家共同追求的道理,而所谓道则转化为可以传承的文化传统,代表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从广义讲,这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经过“率性之谓道”来自觉发挥人的善的内涵。而德性,形成了可以传承、可以积淀的文明之道。从天命到文化,人们修持的是文化,形成一个文明的状态,此一通道称之为道。

这里《中庸》和《大学》本体的命题是相通的,《大学》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P249),是修持的过程,强调德出现亲民的社会行为,形成共同的善,达到一个人类走向终极的善的目标③。

以上是从广义来说的文,那么狭义的文学指什么?

从孔子来说,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这个表达是人类共同建立社会的需要。文是从人际沟通、社会沟通的一种方式,这就是语言。这个语言,要和实际联合在一起。语言本身不能离开真实,一个是发自内在的真实,一个是指向外在的真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1](P331)诚是自然的真实,“诚之者”为人之道,是人真实地表达自然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这叫诚之者。诚之者,尽我所能去实践或体现自然真实之道。

我们在期望当中,以诚为生活发展的目标,认识外面的真实,找到内在的真实。外在的真实和内在的真实要统一起来,就是 “故时措之宜也”[1](P339),在适当的时间做出适当的行为。

那么,语言如何表达人类的情境?就要强调语言表达的正当性和适宜性。语言要表达其所见,不是随便地表达。语言有象形的作用,使文明得以发展,是修持的作用。《中庸》说:“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1](P358)。语言是否能表达真实?《系辞》说“君子修辞立其诚”[2],君子以辞表达在文字上“立其诚”,实现他的真实性。人一方面要修持自己的德性,在一种情况下适当地表现自己,维持人的内在之德,相应适应环境。这就是《系辞》九德提出的修德问题。实际上,从文化的观点看,《周易》提出的符号体系,已经成为特殊的表达工具来描写外界的主旨,促进我们对内在世界的自知、自觉,与外在世界相对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真实地趋吉避凶,实现人的内在之善,超越环境之不利。在《周易》上讲,这是语言发挥的作用,有内在的即时性、警惕性,表现人的所谓伦理的、道德的和意识的自由。

所谓人文和人性的关联,文学强调以文的方式表达人心的内在状态。这种状态之下规范人应该表现的行为,来悟觉人的德性的潜力。文学是用文字语言来达到表现具体事实、内外事实以及两者相互关联的方式,用以达到正心之性,用人文手段传播人性,促使人心的自觉,趋向一种善的自我实现。这就是文学的作用。

我这里提到的文学,把道德的善的自觉和追求表现包含在里面,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反对。其实,无论从文学的社会功能来讲,还是从文学的自身来讲,都主要表现人性之真。

人性之真本身就有追求善的能力。就中国的《诗经》来讲,表达孔子所说的“思无邪”的境界。“思无邪”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表达的也是人性的真实,就是人的感情、欲望的感受。这从近代来说,慢慢就有了新的形式。诗歌是完全从主观的表达,后来又发展为各种纹理的诗词、骈文和赋,再延伸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就是所谓一种客观理性的程度,发展成为论理、叙事,形成后来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经史子集。这是文学的内涵,也是文化的内涵。

这也可以从哲学来讲。今天哲学和文学在世界上有沟通的需要,作为新的哲学文学的发展与沟通,必须把创新开始提升到世界性的观点和人事。文学的世界,假设了世界文化的活动。今天世界文化本身没有发展出丰富融通的状态,哲学还需要努力,到达融通,以启蒙文学。世界是世界的文学和哲学的起点和载体。哲学是世界实现自己的方式,是人类达到理想目标的方式,具有真实性、道德性和美感性。文学是人和世界交往,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情绪的认识,对具体情况的认识,对人生状态的认识,情况的认识,对人生目标的认识,或者对人生问题的认识,进行对人生的理解,透过文字表达出来。这一方式是和哲学以思想中的概念与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大不一样的。

文学的目的,在经过感性的经验把人生的问题表达出来。

文学作为形式与具体内涵的统一体,有5个要素要实现。

第一,人虽然有其生活的目标,却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世界带给人的,是各种具体情况和显现的问题。一方面要求人自己去处理,一方面又要求人去理解发生的事件。虽然不是发生的事件每个人都经历到,但对别人有启示作用,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与其反面,而避免陷入生活片面的烦恼之中。同样,文学有两个主要形式。诗歌的形式,直接抒发情感,达到人与世界的平衡,世界显示深度的人生体验的真理和价值。与人为美,与人为善,或为真。诗是主观地认识世界,所以主观性和意志性比较强。但在客观地讨论问题上,却需要叙事或者小说的表达形式。小说完整地呈现人生际遇,即用所谓的故事,来显示人生的根本问题,或者其特殊状况。

第二,小说也好,诗也好,都对人生的问题给予一种答案,这样就上升到哲学。哲学就是从感性的体验中抽象出来,直接面对人生的问题和真实的世界,来进行理性的概念的理解,或者提出问题的理性的答案。哲学和文学,都必须假设一个真实的人生或真实的世界,而对那些真实的人生和世界,有真实的说明,对问题的真实的理解,提出真实的答案。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况之中,哲学表现为知性或者悟性,变得更为抽象。它启发的普遍性更为深切,扩大成为可能的普遍,强化根源性,成为终极的基本的终极概念。

第三,无论如何,文学和哲学的双重意义都在人生的探索之中。它们实际上都在于能够掌握语言的表达和真实世界的基本原理,进而促进人生活的能力,提出人的一般性教训或者规范,使人们在不自觉中能趋吉避凶,离恶趋善,导致人合理的道德行为和终极的价值目标的实现。

第四,文学和哲学都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两者的功能和目标不同,而为了实现一个更完美丰富的人生,两者一个都不能缺少。再者,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语言,可以包含哲学的真理和问题。而哲学的真理和问题,也可以用文学的手法来表达。我们可以说文学与哲学虽然不是同一件事,但两者是互补的。

第五,我们说世界文学不但是透过人对世界的表达,也是成为文学作品之后,成为人生与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可以向人们灌输哲学的概念,哲学也可以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不是每一个作品,都有哲学的内涵。但是,它们都表现了文学的形式。早期希腊哲学家用诗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也是如此。文学章句往往包含哲学的义理。哲学的语言也可以文学化,以优美的文字进行表达。庄子的《内篇》或者孟子的章句,都把哲学真理实现为文学的表达。

现在我提出基本的命题,就是世界有文学性,而文学也构成了一个世界性。这个世界是以虚构的方式,或者把真实故事进行改造,直接影响人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认识。世界具有文学性,显示文学是跨文化传统的。当文学发行到全球时,这是最明显的世界性。

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学看成一种形式,把哲学看成一个内容。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传统中的哲学既有形式的要求,也有内涵的主题性。我们看到在一个文化传统中,哲学能够影响文化的发展,在世界的环境中,它可以作为人类逐渐改造世界的基础。总结来说,我们可以把文学看作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虽然它不一定世界化。哲学也可以是世界性的、世界化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文学作为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具有它的世界性的功能,基于此,我们可以提出5个评价标准。

第一,文学的表达,是有一定意义的形式。文学可以是表象的,即可以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呈现对生命的直接表达。文学也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当然对于抽象的理性的思考,面对的是终极的问题,要求持久的展现。显然,文学作品中还有其他的功能。它是能够呈现一种真实的表象,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忘掉,重新呈现人的初心和本心。而哲学从人的理性层面,来提升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价值的自觉。无论从个人还是群体、社会,人们都能凭借一种哲学的表达来重建、充实或规范人生的途径和目标。

第二,文学的题材,是处境和生命问题的感受。这可以是直接的表现,但也可以是间接的表现,透过语言来表达。这和哲学的符号化、符号性相关。我们必须认清文学的内在的世界性,这已经包含了哲学。哲学必须强调理性的对话,实现道德的规划和德性的转化。哲学除了顿悟,还需要符号来表现,因此需要概念的诠释。它所要表现的,是人生与世界更为深刻、或者更为高层的存在秩序。

第三,文学有深刻的个体性、主观性。后者显示为情感性,存在更是情性的和感性的存在。

第四,它实际上通过情性和感性,达到主体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相互影响。

第五,它最后能显现出回归平衡,或者临近,或者对未来的盼望。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认为历史上较为典型的文学作品都能说明文学的世界性问题。我同意歌德的说法,世界的文学,基本是内涵的问题,而不是全部的效果的问题,而是感受的深度的问题。因为歌德是在1873年最先使用世界文学这个词的。

当然就文学的世界性和世界的文学性的关系,我们认为文学有他的世界性,世界有他的文学性,在感情感觉情感的层面性,在理性抽象的层面哲学有世界性,世界有哲学性,世界文学和哲学是相互的存在,相互补充,是人生存在和理想的相互追求的一种表达。相对于人生、相对于人的文化,世界的文化具有相互补充性,文哲互补,情理互动。这种情况下,人生的价值可以提高,人生的价值可以实现,文学是人的自我实现和整体实现的方式。

关于世界性的文学作品,我们先从西方说起。在西方,我提到荷马的两部史诗作为起点。《伊利亚》代表的是人的一种感情追求和理性的正义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引发了托利亚战争,以至造成了文明的灾难。这说明,人生需要情理一致的和谐,不能因为人们的欲望,而丧失理性或正义的要求,导致战争。《奥德赛》体现了人必须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它也代表了人对真诚和贞洁的坚持,不能因为困苦而轻易放弃,这都符合上述5个条件的标准。

后期的作品,以但丁的《神曲》来讲,代表追求人的善,必须接受上帝的惩罚,而宗教作为一个道德的工具,是用来实现人类品质的提升和对罪恶造成的毁灭的超越。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具有道德的意识,要回到人类对终极的善及其力量的信仰坚持。

歌德的《浮士德》所彰显的是,人类一方面受到自己欲望和内在意志的决定,像命运一样盲目地追求价值的目标和自以为是的生命的实现与满足,往往陷入泥淖而不得自拔。但只有终极的信仰,透过真诚的感情或者爱情,才能抵御一个所谓魔鬼的引诱和陷害,这充分表现了欧洲近代启蒙中的宗教作用。

在近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简单的现实的作品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它的世界性在于说明人在孤独和老年的时期,仍然可以奋志面对生命的挑战,虽然成功,而且最后经过千辛万苦能够成功,也有再度失去成功的可能,但依然有生命力量的实现,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人世间的喜剧。在他而言,这是在追求本身超越了命运和追求的捕获的对象。

在中国,也有丰富的世界性文学经典。在古代,第一部是《诗经》。它的个别的诗句不但具有丰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孔子把《诗经》编撰为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呈现出人类心灵存在的道德感情。《国风》提示了人类理性的意志和信仰;《小雅》提示的感情是理性化层面;《大雅》则进入到庙堂,更具有社会性;《颂》在天人之间进行了一种沟通。

第二部就是屈原的《楚辞》。屈原以自身的忧国忧民,从深度的情感中虚构了美人花草的美好世界。但他表达出来的是一个美好的价值的世界,以此来说明一个现实的牺牲,是促进美好世界发展的基本力量。这些辞章强调的对民族的奉献精神,是具有世界性的精神与启发性的力量。

其后的文学发展中,也有世界性的文学。一个是《西游记》,一个是《红楼梦》。《西游记》代表了人追求精神价值的不惜艰苦,所以唐僧到西天取经不但有精神力量的支持,同时也有悟空八戒的追随。这说明,对人的生命的基本的追求和提升,是需要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和自我锻炼。这将是追求真理而后要发展真理的过程,也说明了中国文化中开放和自我锻炼的精神。

至于《红楼梦》,也具有强大的世界性。它说明人的发生,具有一种先天性的力量的影响。但这个力量,始终在寻求一个人生的合法的价值。而它的悲剧是要平衡先天的缺陷,终极的目标则要表现一个全体的生命的平衡,达到人的悟觉;不能执着在一个个体之中,必须超脱和创造另外一个现实。

在当代中国很多作品当中,包括士尔(刘洪一)教授的《两界书》,都表现了世界的文化传统结构的内同性和相互沟通的能力。这说明人类在中西文化、在希腊文化、在希伯来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尤其在儒道文化之间,具有追求、判断善恶的力量。但是人们往往丧失了判断善恶的良知,而陷入一种个人和社会信仰的危机。因此,只有把文学中的道德性和伦理性张扬出来,成为人类的共性,才能抵御人类不幸而趋恶的习性。《两界书》对此有深刻的反思。

总结我们对中西文化基本的认识,从中可以看到,世界永远是哲学的文学思考的根源,文学和哲学永远是创造世界的力量。人在寻求世界根源和创造新的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人的存在价值,也逐步实现人的存在的美和善。

注:

①人种是人类学上的概念,从人类种族的差异来说明不同文化的现象,所以又具有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如欧洲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希伯来人在欧亚之间,属于地中海整体的范围。地中海中间就包含了所谓欧洲文明,包含了希腊和罗马,也包含了非欧洲文明的埃及和以色列的犹太民族,还包括伊朗。但这也不排除他们可能受到亚洲中华文明的影响。

②雅斯贝斯强调最后统一在基督教里面,有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实际上怎么统一,并不明显,这说明一个现象,就是文化传统,表达的方式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还需要探索。

③实际上,这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表现了《中庸》《大学》中一个综合的人类理想,即人类走向天下大同的理想,这是从文来说。但这也可以是质的问题,即是人性中有趋向善与人同的理想意志。

猜你喜欢
世界性哲学文学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出版人(2023年1期)2023-01-16 03:01:38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44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金色年华(2017年14期)2017-04-04 02:54:14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