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了建设生态宜居的省城,太原市启动了九河生态治理项目,北沙河上游河道孟家井村堆渣段即为项目区的组成部分。该项目区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孟家井村西南约1 km处的G307国道东侧沟道内,场地中心坐标为东经112°40′36.65″,北纬37°52′23.21″。因不注意生态保护,在河道内倾倒建筑垃圾120余万m3,将整个河道堵塞,不仅影响河道正常行洪,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极大不利影响。
孟家井村堆渣治理段地貌属土石山区,所在沟道近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长度约400 m,沟谷宽100-250 m,沟道断面呈“U”字型,海拔高程1 090-1 130 m,沟底坡降5%-10%。沟道两侧地形陡峭,植被稀疏,局部因采石造成山体破碎,地表裸露。
项目区位于汾河一级支流北沙河上游,解决河道堵塞,对杂乱无章的渣体进行生态治理,并营造人工景观林,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该河道堆渣堵塞位置的上游为307国道,若不进行河道治理疏通,则会引发国道的路基安全,对交通畅通十分不利。河道出现较大洪水时,会对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造成安全隐患;上游雨水蓄积深度较深时,还会引发孟家井村居民的人身安全。为保证防洪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解决该河道堆渣堵塞问题势在必行。
治理区河道被弃渣堵塞后,在大雨天河水猛涨,增大了河水的含沙量,大量泥沙因此汇入下游汾河,既影响水质,又影响行洪安全。因此,该堵塞区域的生态治理,对改善汾河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堆渣现状进行河道疏通,对现有的堆渣边坡进行生态治理,顶部营造人工景观林,有利于恢复自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场所,提高生活品质。
该项目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疏通河道,治理水土流失,减小径流系数;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水、土生态环境;结合现状地形,经改造设计形成人工林景观。
3.2.1 河道疏通
防洪标准采用50 a一遇洪水设计,100 a一遇洪水校核。
3.2.2 边坡防护
工程等级为3级,防洪标准与河道疏通的标准一致。
3.2.3 植被恢复
由于本项目位于城市郊区,植被恢复应满足人文景观、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多功能要求,按生态公益林执行1级标准。结合工程所在地区的园林绿化标准,在生态公益林标准基础上适度提高。
结合河道内堆渣现状,在渣顶开挖排洪渠进行河道疏通;在堆渣坡脚采用铅丝石笼挡护;堆渣边坡进行削坡开级,马道内侧布设排水沟;顶部进行土地平整,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方式营造人工景观林;坡面采用乔灌草相结合方式进行植被恢复。
4.2.1 河道疏浚
在渣顶靠近山体一侧,开挖排洪渠进行河道疏通。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排洪渠为3等工程。根据上述设计标准,顶部排洪渠总长度266 m,采用梯形断面,底宽6 m,高4.0 m,边坡1∶1;坡面排洪渠总长度82 m,采用跌水式矩形断面,底宽6 m,高1.5 m。洪水在下游边坡通过台阶式跌水进行消力,最终经护坦消力后汇入下游沟道。河道疏通区域底部采用铅丝石笼护底和护脚,护脚以上采用植生袋进行防护。
4.2.2 渣坡治理工程
(1)挡护工程。在下游堆渣坡脚采用铅丝石笼挡护,铅丝石笼挡墙高2 m,顶宽2 m,基础埋深1 m。挡墙沿堆渣体坡脚布设,墙顶高程随地形变化,挡护长度673.51 m。
(2)削坡开级。对下游堆渣边坡进行削坡开级,坡比为1∶2,每7-9 m高设一道6 m宽的马道,共布设四级马道。削坡多余的渣土,堆填至堵塞河道左岸的沟道低洼处。
(3)马道排水沟。马道内侧坡脚设置排水沟。堆渣坡面汇水由马道排水沟流入坡面排洪渠经下游护坦排入河道。马道排水沟总长650 m,采用铅丝石笼修筑,底宽0.5 m,深0.5 m。
(4)土地整治。因堆渣以土渣为主,中间夹有少量碎石,表面不考虑全面覆土。对渣顶进行土地整治,土地整治面积2.60 hm2,渣顶土地整治后最终高程1 131-1 135 m。
(5)交通道路。为便于后期林木的抚育管理,在渣顶设计2 m宽的碎石道路,总长901 m。
4.2.3 植被恢复
(1)边坡植被防护。为防止雨水冲刷,堆渣边坡采用乔灌草防护,面积1.43 hm2。整地采取穴状整地,乔木穴径×坑深(50 cm×50 cm),灌木穴径×坑深(30 cm×30 cm),穴坑内回填客土后栽植。树种选择侧柏和紫穗槐,行间方式混交,株行距2 m×2 m,紫穗槐16穴/m2;马道平台栽植连翘,株行距2 m×2 m;为尽快提高植被覆盖率,边坡及马道平台林下撒播三叶草和无芒雀麦。苗木为带土坨的优质苗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草种按1 ∶1 混合撒播,撒播量30 kg/hm2,要求草种籽粒饱满,纯净,无病虫害,发芽率90%以上。
(2)顶面植被防护。渣顶采用乔灌草防护,同时注重景观效果,绿化美化面积2.47 hm2。整地采取方格整地,乔木穴径×坑深(60 cm×60 cm),灌木穴径×坑深(40 cm×40 cm),穴坑内客土回填后栽植。乔木以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相结合配置为主,灌木以花灌木为主,初步选择油松、白皮松、山桃、红叶李、山杏、黄栌、丁香、元宝枫、毛白杨、国槐、火炬、爬山虎、蜀葵等乔灌木树种进行搭配。为尽快提高植被覆盖率,林下撒播三叶草和无芒雀麦。苗木与草种规格要求同上。
(3)抚育管理。苗木栽植后,由施工方连续抚育3 a,每年2-3次,促进幼苗生长。抚育期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苗木,每年春季安排补植,并选用相当的高规格大苗。同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做好护林防火工作。
通过对河道堵塞区的治理,避免和消除了由于堆渣可能导致的防洪安全和泥石流灾害,有利于周边居民安居乐业。顶部人工景观林的建设,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该项目实施以生态治理为主,排洪渠、边坡防护均采用生态型治理方式,可有效减少向下游河道输送泥沙;项目区的林草覆盖率增加,可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该项目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和防洪能力,减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及间接经济损失,确保北沙河上游河道孟家井村段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