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吕梁山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2020年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要求,开展科技扶贫行动十分必要。为此,我们于2016年8月,向山西省水利厅科技与外事处申请成功了“晋西山地果树抗旱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科技扶贫计划项目,实施期为2017-2018年。通过建立示范区、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推广普及山地果树抗旱栽培技术体系等手段,有力地推动科技扶贫攻坚,收到了预期成效。
山地栽种果树能否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土壤水分是最大的限制因子。特别是在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的晋西丘陵山区,由于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年降水量少且年内、年际间分配极不不均,使得山地果树的生长结实用水保证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所曾开展过“晋西山地果园集流节水保墒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课题,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了“晋西山地果树抗旱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对我省山地果树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资源,实现增产增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实施“晋西山地果树抗旱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水利科技扶贫计划项目,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实用科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求项目的选择突出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因地制宜,与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及大宗优质农产品生产需要相结合,优先扶持技术优势明显、科技力量雄厚、综合效益显著的区域,以利于水利科技扶贫计划的圆满完成。
项目实施以科技普及和科技扶贫为方向,以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掌握实际技能为手段,以优化培训模式为重点,探索科技扶贫新路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培育科技脱贫带头人才。
吕梁市所辖的贫困县,优先选择在省科协登记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所在区域,因该区域在较大范围栽种果树(包括干果经济林),地域干旱,靠天吃饭,具有集中利用天然降水资源的传统习惯。通过选择典型贫困村实施科技扶贫,使农村适龄劳动力全面接受果树抗旱栽培技术培训,在实地示范的同时,选拔培养乡村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经过多处考察,优先选择了临县克虎镇蔡家洼村作为示范基点。该村地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东岸,干旱严重,枣树栽植面积大,具有示范推广山地果树抗旱栽培技术的天然地理优势。该村又是深度贫困村,已成立了山西蔡小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临县蔡家洼种养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当地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相对较高,易接受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技基础。经过沟通协调和磋商,计划在该村建立红枣林科技推广示范区1处,示范面积10 hm2。同时,在临近产枣乡镇完成辐射推广面积125 hm2。通过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区的建设带动,提高项目区果农经济收益,为扶贫攻坚做出贡献。
项目实施采用: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科技支撑单位与地方政府相结合,专业技术干部与培训农民技术员相结合,典型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定点、定位、定户与大面积调查相结合,宣传发动与示范建设相结合,发放生产资料补助与农民投入相结合,参观学习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的“八结合”技术路线。通过推广“晋西山地果树抗旱栽培技术体系”,解决枣树栽培中的蓄水、保水、集流调水和科学用水“瓶颈”问题。
3.2.1 蓄水栽植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夏挖坑秋栽树。在选定项目实施区规划或已栽种枣树的地块,当年种植夏收作物,收获后按确定的株行距挖植树坑,要求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坑挖好后,表土填入坑底,然后再填心土,并将坑四周削成外高里低便于产流的微地形,以充分蓄纳夏秋季的天然降水。秋季,则按常规法栽枣树。
(2)秋挖坑春栽树。田间大秋作物收获后,按(1)所述方法挖坑整地,冬季下雪后,将植树坑周围的积雪收集入坑,并在坑上面覆盖作物秸秆或碎土,翌年春季栽枣树。
(3)漏斗坑栽植。栽植枣树前,将树盘人工培土成外高中低、外实中虚的漏斗状集水坑,以便天然降水能渗透到整个树的根系分布区土壤。具体应用时,除了注意所挖集水坑的形状外,还要注意坑四周的土体要密实,坑内树干周围根系分布区的土壤要虚,这样便于充分接纳利用雨季的天然降水。
(4)先浇水后栽树。这是一种既节约用水,又能保证成活率的栽植方法。具体做法:植树坑挖好后先浇水,当坑中的水分全部渗入土壤后再栽树,单坑浇水量以透墒为准;填土时先填多半坑细土并踏实,然后再填土时不用踏实。由于树坑下层的土壤已踏实,土壤水分可通过毛细管上升到树的根系分布区,使根系处于湿度适中的土壤环境。树坑上层的土壤非常疏松,有利于气体交换和保墒。
(5)坐地苗嫁接栽植。按已确定的株行距定植实生砧木苗,然后进行嫁接。具体方法: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健壮砧木苗,按栽植要求于春季定植,当年秋天芽接;翌年春季土壤解冻后,于清明前后剪砧。
3.2.2 科学用水技术
科学用水主要是针对集流调水技术提出的。由于集流调水技术是将汛期降雨产生的超渗产流集蓄起来,所以水量不可能太大,只能解决果树在干旱期的“卡脖子”旱和关键期用水。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果树穴贮肥水+塑膜覆盖。穴贮肥水+塑膜覆盖技术,实践证明是旱地果园提高果品质量,实现高产、稳产、高效行之有效的一项实用技术措施。在无灌溉条件的果园,穴贮肥水+塑膜覆盖,既可满足果树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还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据试验资料,应用此项技术,果园年均增产率均在20%以上。
穴贮肥水的方法:先在树冠投影边缘向内40-60 cm处挖穴4-6个,穴深40-50 cm,穴径20-30 cm;把作物秸秆捆扎成长35 cm、直径20 cm的草把,并将草把放入水中充分浸泡吸水,然后将草把插入穴中,每穴一把;草把周围施入一定数量的果树专用肥,填土踏实;草把顶部盖细土1 cm,浇水后(用园边路旁旱井水)再覆土1 cm。穴埋好后,注意一定要低于地表数厘米,以便于积水。上述工序完成后,用地膜覆盖树盘。一般情况下,每穴浇水20 kg,可抗旱一个月左右,使果树躲过旱魔侵扰。浇水可结合施肥进行,草把须每年更换一次,其位置要与上一年错开。
(2)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一般也叫叶面追肥,即把少量肥料溶在清水中,再喷洒到树体枝叶上去。这项技术,在缺水以及施肥不便的果园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叶面追肥技术的特点是:简单易行,用肥量少,见效快,增产显著。既能及时满足树体各个生育期的需肥要求,也可避免某些肥料元素在土壤中被固定。据试验资料,叶面喷施磷肥的吸收率为20%-50%,而在土壤中施磷肥的吸收率仅为6%-9%,效果良好。
叶面喷肥的时间,一般应选择在阴天的上午10时前和下午16时后进行,尽量要避免强光照射下进行喷施。喷肥时应注意:喷布叶背面,喷洒要均匀,喷施程度以叶片轻微滴水为宜;氮磷钾混合喷洒时,钾和氮要保持1∶5的比例,否则会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不要把酸性或碱性肥料、农药混在一起喷,以防酸碱中和失效。
在充分应用蓄水栽植技术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旋耕机将果园翻耕一遍,耕翻深度20-25 cm;然后,沿等高线在2行果树中间进行挖穴,穴深30-40 cm,穴长40 cm,穴宽30 cm,穴间距一般为150 cm;再将果树专用肥施入穴中,同时用水将穴灌满(无水源条件的可用果园路旁旱井水);待所浇水基本入渗后立即覆土回填,最后再用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完成后,裸露宽度应保留50-60 cm。地膜覆盖时,可根据地形条件分段进行,地膜顶部需间隔用土压盖(间隔长度150-200 cm),以防地膜被风吹散,影响保水效果。
为准确掌握该项技术体系实施后枣树的生长态势和节水增产效果,我们全程开展了对枣树植株生长情况、天然降水、土壤水分、地温以及投入与产出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和跟踪调查,并与当地常规管理方法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测算科技扶贫示范项目的实施成效及综合效益。
通过对示范推广区与常规管理方法枣园的对比观测与果品抽样调查,示范推广区红枣产量较常规管理法枣园的产量提高23.8%-33.6%,平均增产率达28.7%,而且红枣的品质也明显优于常规管理区,销售价格也相对较高,经济效益显著。
在选定示范区为临县克虎镇蔡家洼村后,我们立即给涉及农户发放了技术宣传手册,同时结合播放事先制作的多媒体和图片展览,进行综合培训,使受益农户主要劳动力深入了解该项技术体系的节水与增产机理,基本掌握技术操作要领。据统计,实地发放技术宣传手册350册,现场培训农民380人次。
据逐户调查统计,科技扶贫在蔡家洼村建立红枣林示范区1处,示范面积为11.26 hm2,超额原计划12.6%;在临近蔡家洼村沿黄产枣乡镇完成辐射推广面积132.5 hm2,超额原计划6.0%。
一是针对性强。该项技术主要解决的是旱地果园在无水浇灌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利用天然降水资源,实现枣树丰产增收的问题,针对性很强;二是简单易行。该项技术操作简单,一般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均能迅速掌握,可以说一学就会;三是经济实用。推广应用该项技术,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只要投入劳动和地膜、肥料所用少量资金即可;四是效果良好。据示范区的监测资料显示,平均增产率达28.7%,而且红枣的品质也明显提高,可以说一用就灵。在实施过程中,只要做好废弃塑膜集中回收,不会产生其他任何副作用。
6.2.1 搞好宣传发动与技术培训
现有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搞好宣传发动与技术培训,是示范推广成功的基础前提。在项目开始实施阶段,个别农户只是对项目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补助感兴趣,而对该项技术体系能否真正起到增产增收效果还心存疑惑或持等待观望态度。对此,我们采用集中播放多媒体录像、现场讲解答疑、图片展览和发放技术手册等宣传培训方式,首先给广大农民群众以感性认识;然后,实地跟踪进行技术示范指导,使项目区农民进一步熟练掌握了技术操作规程,缓解了他们的思想顾虑,逐步增强了主动接受能力。
6.2.2 红枣林地集中流转经营大户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据在临县有关乡镇调查,目前农村实际常驻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20%,且多为上岁数的老年人,青壮年劳动力微乎其微。黄河中游沿岸红枣适生区,要想使红枣产业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就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管理用工,显然目前的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管理和近年来红枣销售价格一直处于低谷,导致农民群众对枣树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不想投入也不愿管理,放任自流,能产多少算多少,有的干脆连成熟枣果也不采收了,造成了多年辛勤培育的大面积红枣林资源极大浪费,严重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针对此,建议按照目前实行的农村经济政策,将农户的红枣林地实行流转至大户或集团公司进行管理经营,提高经济收益,破解目前红枣生产发展困境,实现稳定脱贫摘帽。
6.2.3 大面积实施枣树品种改良更新
针对我省沿黄红枣产区传统品种面积大、产量低、品质上不去、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建议大量引进适宜当地生长的新特优红枣品种,采用高接换头、更新品种、增加投入等手段,对老旧枣园进行尽快改良,以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大幅度提高红枣林经济收益。目前,在临县产枣区,林业部门已会同有关乡镇开展了对现有枣树的“换头”工作,我们期待看到改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