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在当代的延传与发展

2020-12-22 13:25曲美潼
福建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茶文化精神文化

曲美潼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茶吟遣兴,茶情雅致,茶韵悠然,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茶相关的文献记述,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茶的早期代称,此时的茶主要做药用,华夏初民尚未形成对茶的自觉;直到唐代陆羽成书《茶经》,书中对茶做了细致的分类和研究,对茶的研究开始逐渐形成体系化。自唐代以后,饮茶逐渐形成举国风尚,在儒释道各派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下,文人墨客们纷纷开始深入茶道,探寻茶道与精神的交融,“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对茶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所谓的茶文化,简要概括,就是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其中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是对茶的实践与文化的融合统一。从古至今,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茶文化代表的内容都在不断变换,发展至当代以及新时代,从茶器、茶艺、茶道到和、静、俭、雅之气韵,中国的茶文化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中国茶文化在当下的延传和发展:文艺创作中体现出的茶文化、茶文化对当下人文精神的塑造以及新时代语境下茶文化对中国形象的打造。

1 当代文艺创作中茶文化的延传

时代不断发展前进,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80年代,与茶相关的文艺活动相对集中在文学创作之上;进入新世纪以后,文艺更多受到市场和消费的影响,文学,音乐、影视等在面临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茶文化也在此时通过更多方式融入文艺创作,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家的视线。

文学方面,以茶主题的写作从未间断。现代文学中,许多学者曾书写下自己与茶的渊源。鲁迅兄弟二人及梁实秋都曾创作过题为《喝茶》的散文,但是却传达出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鲁迅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1],他将“清福”定义为一种敏锐细腻的感觉,在一定限度之内,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从对品茶的态度中透露出鲁迅对于生命的沉思和情感深处的压抑。周作人认为,喝茶不在“止渴”,更不在“果腹”,而在于享受:“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2]。在他看来,品茶时刻是“偶然的片刻优游”,少有人能感受其中的气定神闲;这体现出周作人豁达洒脱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自在的文化智慧。“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3],梁实秋的散文,更侧重写自己与茶相关的记忆,以及对不同种类的茶的体味,相对纪实和客观,将“喝茶”看做一门艺术进行描摹。进入当代,汪曾祺、陆文夫、贾平凹等人都发表过与茶相关的文章:汪曾祺在《寻常茶话》中记录了自己生活中的茶道,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茶俗,颇有生活雅趣;1981年贾平凹发表《品茶》,讲述了西安城中几位艺术家品茶论茶的故事,慨叹茶“无味而至味”,艺术“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4];张承志的《粗饮茶》记录了内蒙古、哈萨克和回族三地的粗饮茶习俗,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文化加以记录;1993年陆文夫的《茶缘》记录下自己与茶的“结缘”以及自己渐渐转变的如茶般宁静的心境。新世纪以来,许多现代诗中沿用了古体诗中“茶”的意象:“一家朴素的茶馆,面前目光朴素的你皆为我喜欢”(余秀华《给你》);“他用花草来安慰日子,天空幽蓝得剩下飞鸟,川剧的长腔有绿茶与黄皮”(郑小琼《玫瑰》),“茶”作为一种精神意象,暗示作者的淡然如茶的精神取向。由此可见,茶文化渗入文学创作之中,并将其文化的古典意蕴延续下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音乐方面,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词作者将“茶”及“茶”背后悠扬、隐逸、民间等等的文化象征写入歌中,共同营造词曲的意境。2002年,周杰伦发表歌曲《爷爷泡的茶》,词作者方文山凭借该曲提名第十四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

“爷爷抽着烟/说唐朝陆羽写茶经三卷/流传了千年

茶桌樟木的横切面/年轮有二十三圈

经过这些年爷爷的手茧/泡在水里会有茶色蔓延

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没法挑剔它/口感味觉还不差

他满头白发/喝茶时不准说话

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和利都不拿/他牵着一匹瘦马在走天涯

像幅泼墨的山水画/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歌词中,古典与现代由茶连接,茶文化经历风沙,融古今于一炉,其中包含了陆羽的茶经、爷爷的茶艺、还有延传的茶道,茶人的匠心和气质流转千年得以延传,依旧不灭,茶人不慕名利、仗剑走天涯的精神穿透岁月的风烟,留在民族共同的气韵之中。

2005 年发行的民歌《古丈茶歌》,歌词中写到: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采不完的悄悄话,采不尽的笑哈哈;采串茶歌天上洒,好像仙女在撒花。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画里弯出石板路,弯向海角和天涯。春茶尖尖叶儿翠,绿得人心也发芽;天下五洲四海客,逢人都夸古丈茶。”

歌词中勾勒了青葱茶园中的一幅少女采茶图,彩云蓝天,青山绿水,春茶发芽,茶歌挥洒;在歌曲的传唱过程中,古丈茶被更多人了解,茶园美景被发扬光大,采茶姑娘的音容笑貌被定格在更多人的脑海,地方茶文化以无形却强大的音波形式传播,送入人心。将茶写入歌词,我们看到茶文化通过音符的形式在广阔而无形的空间之中得以传递,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关于中国茶及茶文化的纪录片,分别从茶的历史、产地、种类、制作、功效、传播等方面进行拍摄和记录,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由浙江农林大学与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共同制作,通过五个独立的部分分别介绍茶的起源、种类、养生、文化以及海外影响,其中既有茶园实录、专家体悟,又包含茶韵思索;《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通过寻访产茶重地,从人文的角度讲述了茶文化几经传承和蜕变,其中灌注的人类对生活的情感和热爱;《茶马古道:另一条丝绸之路》由日本NHK和韩国KBS电视台联合摄制,采用外域的视角讲述滇藏茶马古道的故事,记录了普洱茶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传播路径;《浮生茶语》由众多国内知名媒体打造,以人为本,以茶观人,追寻茶人茶事,寻找隐匿与山野闹世中的茶,镌刻下茶与人之间的浪漫故事,展示茶人所沉淀下来的独特情怀,探讨当下时代气息中充满茶气的生命要义。纪录片有别于电影,它更追求非虚构和求实的探索,因此,与茶相关的纪录片的出现使得茶文化被更忠实地记录下来,也使得茶文化在当下的呈现更加体系化,与新时代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纵观当代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在其中以不同形式进行的参与和创造,从单一的文字记录,到对音乐和影视的参与,茶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拓展了形式的多种可能性,使得茶文化得到了多方位普及,并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得以在发展中延续。

2 茶文化对当代人文精神的塑造

当代著名学者钱穆曾经说过,“苟写一部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5]追溯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精神,其中就包括如茶般清净悠然的谦谦君子之气。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身[6]。君子饮茶,习茶艺,精茶道,一方面是喜爱茶之清冽甘醇,另一方面是从茶中体味修身养性之道;当代人爱茶,一方面有种族基因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对于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延伸。当代茶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茶文化传达出的慢节奏发展理念是对当代快餐精神的调整。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很容易陷入浮躁的心态:从微博、微信到各种短视频的刷屏,媒体媒介的更新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难以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人们的时空开始被分隔和碎片化,思想也逐渐僵化,情感变得麻木和空洞。茶文化代表的则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从茶叶的采摘到茶艺、茶道的形成以及茶具的制造,都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中的细致和缓慢的节奏和韵律。每个人的能量密度或大或小,找到与自己能量密度相适合的生活节奏至关重要。茶文化中的慢节拍,是对过于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快餐精神的调整,旨在帮助人们找到生活中的平衡,寻得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第二,茶文化传达出的清净典雅是对当下人们浮躁心态的改造。茶象征着清净、高雅脱俗,物洁人清。“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皎然将茶视作清高的琼浆玉露;“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卢仝将茶是为脱俗之饮。茶生于深山,得自然之灵气,茶味略涩,醇香却不浓烈,给人以洁净清雅之感,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到茶“可雅志”、“可行道”,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中淡闲洁,韵高致静”,茶文化中追求真挚自然的体悟,体现出清寂空灵的人文心境,这也是茶文化中体现的出社会人文功效。清净典雅的茶文化是对当下人们焦虑浮躁心态的调整,信息的多元和交织使得当代人的文化心态更容易焦虑,陷入自我的否定和怀疑——调整脚步和节奏,静下心来,倾听自我内心深处真正的诉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茶文化对当下人们心态的一种改善。

第三,茶文化中体现出的恭良俭让是对当下铺张消遣的纠偏。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暗淡”;“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7],分别从物理和精神层面对茶的“俭”性特征加以说明:一方面提及茶之味淡然,一方面说明饮茶是一种相对简朴的行为,“精行俭德”是茶人的特性。由此可见,茶文化中不仅包括清净典雅、慢节奏之意,还有恭良俭让之意。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娱乐至上、消费至上的观念影响了当代人的选择,人们获得的内容远远超过了自身的需要,被原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剩余淹没。针对这样的现象,高扬起茶文化俭让的品性,有助于人们重拾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减少不必要的铺张和消遣,控制浮华浪费现象的出现,正视自我的真实需求,也更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秩序。

第四,茶道中的中庸和乐是对选择上冒失激进的调校。裴汶在《茶述》中提到茶的特性:“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指出茶的“致和”功能;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记述了茶的“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他也认为茶有“致清导和”之精神。由此可见,茶中自有一番和谐之风韵,其中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各个方面和谐观念。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人类生存、人际交往、人性本身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中和、中庸、和谐的茶精神是针对当代人选择时的偏激、冒失所进行的调校,是当下人文性中缺少的一种稳重的精神沉淀。

茶文化针对当下人文精神中的种种缺失,分别从不同层面给予了指导,是对当代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可以看出,当下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延传至今的茶道精神,当代人从茶中习得品性,用自身的实践延续茶文化,使得茶精神深深熔铸于华夏民族的品格之中,在不同时代下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

3 茶文化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打造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验收阶段,社会的发展也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中国的强国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证。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于,确立起新时代的崭新中国形象。一方面要使得国家形象“留下来”,深入国人内心,唤醒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中国形象“走出去”,加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在打造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过程中,茶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展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广作用。

首先,茶文化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就国内环境来考察,茶文化所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们更加认识到要构建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与茶文化伴随而生的是一种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将茶文化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推动茶叶绿化,共同开发特色茶文化项目,打造新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以建设茶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为例,通过对产业内部生态循环方式的调整以及不同生态体验和娱乐板块的创设(例如扩大茶叶的种植区域、开发茶园采摘体验项目,打造天然氧吧,品尝特色茶肴,制作手工茶制品等),打造美丽舒适的环境,从而让体验者与自然亲密接触。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通过借助茶文化生态旅游以及茶馆、风俗艺术等平台和方式,在国内和国际推广茶文化,渗透和弘扬绿色生态以及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从而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8]在对茶文化进行继承和推广的过程中,我国逐渐构筑起茶文化的发展大平台,推动茶文化研究走向产业化和学问化。从最初的茶叶采摘、制作、销售,到专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包装,再到茶文化的推广,我国逐渐完成了茶文化特色品牌的创设——从知名品种的茶叶到茶制品、特色茶文化小镇,品牌的打造更有利于茶产品和茶文化的推广。茶品牌效应使得国内和国际市场建立起对茶文化的认同感,也使得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竞争力和主导权,从而加强中国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次,茶文化在自身领域打造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对“文化自信”做出如下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9]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文化的效用,自觉加强文化层面的自信。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关于茶的各种网络论坛和云讨论也持续不断。近年来,从线下到线上,茶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中国茶叶逐渐走进世界并融入世界,并推动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从当代文化建设方面看,茶文化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实后盾。中华茶文化的对外发展历时悠久,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茶叶与丝绸、瓷器等共同代表了中国的文化高峰。“一带一路”沿岸的饮茶习惯都受到了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间接在向外渗透中得到提升,中华文化得到更多地区的认同和赏识。丰富的茶产品成为中国形象的标志,开拓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促进了中国市场的建立和消费的增长,使得“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有了更过的认识,使得全新的大国形象得到更多认可,加深中国与他国的交流,从而进一步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对抗西方的文化专制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国际文化舞台上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反过来看,对外交流也使得融合和创新成为可能,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解决了国内的劳动力、生产力问题,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更多进步和发展的空间。此外,新时代下,茶文化作为共同的文化基础,在传播过程中,将对海峡两岸的关系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对海外华人起到凝聚的作用。

从茶文化的海外传播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茶叶及相关茶制品,另一方面是蕴含茶文化的精神产品。在对外的交往中,不同品类中国茶叶及茶制品被介绍到海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茶艺、茶道、茶礼作为一种展示和礼仪文化随之被引入国际,以茶会友,各种茶诗、茶曲在交往之中得到传播;茶文化所倡导的绿色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也得到宣扬。中国茶产品和中国茶文化使得国家形象得到了更加明晰的定位。扩大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可以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为更多人了解,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推动国家形象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盛世兴茶,文化勃兴。以上分别从三个方面考察了我国茶文化在当代以及新时代的延传和发展:在文艺方面,茶文化在文学作品、音乐艺术以及视觉艺术方面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延续和发展;在对国人精神的塑造上,茶文化中蕴含的君子精神从上古延续下来,传达出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清净典雅、恭良俭让、中庸和乐的生活态度,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塑造并影响当下的人文精神气质;在对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上,茶文化紧合国家的政策和路线,注重海外传播,积极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茶文化曾经被看做是继“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文明成果,茶文化和茶精神在当下的延传和发展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能够结合新的时代形势,迅速做出调整,加强对自身的完善和更新。就目前的领域和所取得的成果来看,茶文化在许多角度还有深入发展和创造的可能。比如,茶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高素质教育领域对专业茶人的培养,茶专业领域书籍和教材的编写,多渠道国际贸易平台的搭建等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细致。相信茶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会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创造更多的精彩和未来。

猜你喜欢
茶文化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