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巍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安徽 合肥 23001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把社会治理看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具有基础性,只有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方面有机协调,才能形成对立统一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既是对我国社会治理经验的准确把握,又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着力化解基层社会突出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22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解放学说,最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原则,尽管它还 “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新格局的“新”突出体现在“共建、共治、共享”上。“共建、共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共同参与到基层社会建设和治理中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每一次重大的创新都源于人民群众的聪明和智慧,每一次重大改革都凝聚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劳动和创造。“共建、共治”就是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主人翁精神,让人民群众把自己当成社会治理的“局中人”。基层社会治理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效的一面镜子。 “共享”是“共建、共治”的价值目标和现实诉求,是促进社会治理主体与其成果享有主体的高度统一。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不断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享治理的成果。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子系统。实践证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保持了定力,坚持了自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154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重大改革、每一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始终坚持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就在于从根本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正所谓“人民性,是基于人民利益的角度而言的”[4]。在空间方位上,社会是由社区构成的,基层社区是人民群众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基本单元。永葆党的性质不变、宗旨不变,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方面要在宏观层面有谋略,坚持理念信念不动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不含糊,不迟疑,这是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有谋术,把基层社区治理好,建设一个安祥、和谐、安全、有序、温馨的社区,把党的初心使命落实到具体行动和日常生活中,从而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远期目标与近期诉求结合起来。人民群众的利益总是历史的、具体的,而基层社区正是人民群众具体利益所在,因此,必须着眼于从人民群众这一具体实际出发,真正把基层社区建设成为他们自己的家园。第一,在顶层设计上,把基层社会建设纳入党的基本方略框架之中,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性要求,分步骤实施推进。第二,把美好基层社会建设视为人民群众美好梦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伟大工程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证。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从基层做起,必须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基层社区建设是实现伟大梦想的落脚点,也是实现人民群众个人梦的重要依托。第三,始终关注基层社会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社会,开展调研,了解民情,理解民意,这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22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努力,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上看,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有机统一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坚持的原则,正如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4]249当今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政治建设是有力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势;文化是根基,是软实力;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且呈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建设是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体现,而基层社区治理是社会建设的落脚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基层社区治理,夯实社会建设基础对于巩固和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性条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社会和谐稳定,一切无从谈起,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就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和取得实质性成效。稳定是大局,只有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基层社会是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往往是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纠缠的地方,如果处理不好、协调不当,就易于引起群体性事件,甚至引发较大的社会动荡,因此,必须把基层社会治理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框架之中,科学谋划,推动制度创新,让基层社会既迸发活力,又有秩序,从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发挥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从而为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必须加快推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并主张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第二,大力推进政治建设。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使政治建设朝着制度化、有序性、有活力方向发展。具体到基层社会建设方面,就是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到基层组织细胞,把党的领导和自治、法治、德治等结合起来,贯彻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第三,坚持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5]321中华文化璀璨辉煌,博大精深,既是历史的积淀传承,又是时代创新精神的体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树立社区也是学校的理念,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教育与受教育的场所。第四,把握好以民生为主题的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基层社会,人民群众要过上美好生活,必须解决好与他们利益切实相关的教育与文化、医疗与卫生、保障与服务、交通与流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均等化层面提升基层服务的总体质量和水平。第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近些年来对生态文明的大力宣传,对生态环境的大力整治,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但在乡村社会和基层社区仍然存在宣传不到位、整治力度不够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盲点,因此,必须加强基层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全员参与,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积极倡导绿色、健康、节约、生态的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9要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本的方法还是发展。“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71新时代的改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第二,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领域而言,具有深入触底性,更加注重处理好统与分、全局与局部、大与小之间关系;第三,在价值取向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5]173作为改革成效的试金石;第四,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多变复杂。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前进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组织建设,让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在基层社会得到真正彰显。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把党的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统一起来。其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社会化是基层社区最重要的特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人们居住于同一社区,构成了朝夕相处的生活关系,这种生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是人们社会关系网中的重要一环,影响着人们之间的其他社会关系。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基层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只有推进基层社会法治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安全保障,尤其当社会资源配置下沉时,只有推进基层社会的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才能在基层得到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专业化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要按照基层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新期盼,做到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治理,只有专业化才能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化。
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新格局可谓是任重道远,头绪繁多,因此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心尽力地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主义治理新体制新机制,把党的全面领导与社会全民参与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1]91社会治理方向正不正,能力强不强,效果好不好,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这是正确处理好党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最为头等的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中国特色主义法治国家就无法建立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是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地开花结果的组织力量、动员力量、推进力量,是中国社会治理自信的最大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和农村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城市的规模极大扩展,内涵不断提升,中心城市、都市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辐射效应明显增强。然而,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根治的难题还未得到有效破解,城市内部各区域及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城市功能定位不准、同质现象仍然很严重。城市基层社区的功能还不够健全。在农村,一方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与新型组织、村容与乡风、农民收入等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防返贫的任务还不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还刚起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还不强,总体上看,“三农”问题仍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走对了,但农村自我造血的能力还很弱。农村基层社会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当突出。所有这些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要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谋计策出思路,想办法出实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一切积极因素,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不断向前发展。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保障具体政策的落实,调节资源配置,强化宏观调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实际上是与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相联的。为适应社会治理的发展,政府在为社会治理提供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在政府职能的转变中还存在着与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政府效能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好。在当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过程中,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依法行政,精减繁琐审批程序,简政放权,真正做到善做善成,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同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政策杠杆机制和维护市场秩序履行其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1]97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社会治理全过程。构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福祉所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只有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才能有序、稳定地推进。从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构成来看,第一,是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以“助人自助” 为宗旨,以专业化服务、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为原则。社会工作队伍在协助政府、服务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社会工作机构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发挥“以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问题解决和良好社会秩序建构,从而实践着服务型治理”[6]的显著优势。二是基层社区的业主。社区是基层社会的载体。业主是社区真正的主人,业主主人翁精神的培育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发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来自于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人们居住和生活在一起,如何能够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好社区家园,根本性力量在于业主自身,这是内因,其他各种组织和力量都是外因。业主委员会是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的一种组织形式,应推荐公允性的业主代表,对内维护社区秩序,对外代表社区沟通、谈判,维护社区共同利益。因此,必须积极培育业主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这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需加强的。三是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是伴随着住房分配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它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新修订的《物业管理条例》规范了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范围,强化了企业的责、权、利,明晰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业主委员会的关系。在新建社区继续发挥物业管理企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结合老旧城区改造工程,逐步更大范围地吸纳物业管理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四是志愿者。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呈现出蓬勃兴盛的发展态势,自发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越来越庞大。志愿者队伍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主法治、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平安社区、幸福社区的建设。群众通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表达诉求,是主人翁精神的重要体现。
此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社区构成的最基本单元。因此,家庭情况如何直接决定了基层社区的治理水平。家庭不是抽象物,而是由其成员所表现的物质的、精神的总和,其中家风是关键,通过家教传承,树立良好的家风,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风向,因此,必须“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7]。家风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持续性、基础性的文化支撑。在农村基层社区治理中,要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好方式。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长期的系统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设计的线路图,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底,真正把基层社会建设成为幸福、平安的家园。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把党的领导与发展基层民主有机统一起来。就治理能力建设而言,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要坚持以健全社区功能为发展方向;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按照治理有效的要求,着重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力、组织力,逐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通过自治法治德治联动促进农村治理水平的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