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仪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
突发事件不仅会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且容易为社会大众带来紧张的心理氛围并导致社会大众产生心理危机。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为包括高校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大众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并促使社会大众产生了恐惧、焦虑、恐慌、易怒等新型应激性心理反应,在此背景下,认识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并依托心理干预来强化大学生心理韧性十分必要。
从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的含义来看,在常态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社会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为社会个体的自主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社会个体能够更好地扮演自身社会角色、规范自身思想与行为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后,社会个体就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与负面的心理现象,并引发错误的思想与行为,显然,这会打破社会个体平稳的心理状态,甚至为社会个体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乃至创伤后应激障碍。
从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的特点来看,首先,在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了非常规性。在突发性事件产生之后,大学生等社会个体所具有的心理、情绪等都会有别于平稳的心理状态,其中,对突发事件的了解程度、应对经验不足是导致大学生等社会个体产生这种反应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等社会个体无法依照既有的经验来帮助自身走出心理困境,从而产生心理危机。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为例,虽然我国在2003年经历过举国防范的SARS,且在此之后的公共卫生应急突发事件体系得到了持续、有效的完善,但是在2019年新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之后,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社会个体仍旧陷入了不容忽视的心理危机。在此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对SARS以及当时的公共卫生应急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没有深刻的记忆,这是导致大学生群体对新冠肺炎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影响欠缺应对经验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了非常规性的特征;其次,在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了渐进性。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危机会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具体而言,当突发事件初露端倪,大学生等社会个体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心理与负面情绪,但是这种反应仍旧停留在并不突出的水平,思想与行为也与日常无异。随着突发事件的深入,特别是当社会大众、媒体对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影响给予更高的关注时,大学生等社会个体所具有的消极心理与负面情绪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当突发事件得以有效地应对并且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社会影响逐渐弱化时,大学生等社会个体的所具有的消极心理与负面情绪也逐渐得以平复。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在突发事件中呈现出了渐进性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等社会个体与其他社会个体之间所产生的互动以及大学生等社会个体对突发事件了解程度的深化,是大学生消极心理与负面情绪逐渐明显的重要原因。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以及对大学生心理韧性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非常规性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发现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危机,而大学生心理危机所具有的渐进性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确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阶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策略以及心理韧性培养策略。
高校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能够促使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对自身心理资源进行更为充分的运用,并更为顺利地度过危机处境,有效控制产生心理创伤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高校需要重视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心理韧性培养机制,通过做好心理危机预防阶段、应对阶段以及恢复阶段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有效强化提供良好保障。
在心理危机预防阶段,预防阶段是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重要阶段,做好这一阶段的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阶段中,高校主要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需要为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如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制定工作战略并针对具体工作开展决策。小组成员不仅需要包括高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且需要包括具有丰富突发事件预警能力以及心理干预能力的专家学者。在小组运行过程中,有必要实行组长负责制度与协调制度,避免出现多头指挥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出领导小组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中的“火车头”作用;其次,高校需要构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此方面,高校需要实时关注社会发展动态以及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并针对自身掌握的信息、数据等对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对大学生群体在突发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引导与应对方案。如高校有必要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对社会热点做出了解,并通过与大学生群体开展广泛的沟通与互动来检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从而更为准确地判断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以及突发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以及心理韧性培养方案,进而有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成效的提升。
在心理危机应对阶段,高校不仅需要在心理危机预防阶段推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实现常态化发展,而且有必要在突发事件产生之后的心理危机应对阶段,有针对性地强化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具体而言,高校在心理危机应对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需要提升对突发事件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反应速度。高校需要对突发事件保持高度敏感,一旦产生苗头,则需要立即着手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产生之后,高校需要警醒大学生群体依托自身在心理韧性培养工作中掌握的心理知识来做好心理危机防范工作,并通过及时跟进与呈现突发事件发展进展,深化学生对突发事件真相的了解,从而有效消除大学生群体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疑虑;其次,高校需要对突发事件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出准确评估。大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中产生的心理反应是高校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向、优化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为此,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出准确的评估,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心理冲击、大学生群体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大学生心理干预需求与心理韧性培养工作之间存在的差距;最后,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高校需要从心理、精神层面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激励与指导,促使大学生群体能够在克服困难、应对心理危机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表现。与此同时,高校需要明确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重点,从而促使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能够得以有针对性地优化。
在心理危机恢复阶段,高校不仅需要对心理危机预防阶段的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成果以及心理危机应对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引导工作成果做出总结与反思,而且需要针对突发事件为大学生群体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方案,从而有效消除突发事件为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心理创伤乃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突发事件是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重要契机,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缺陷等能够得以全面的暴露,在此背景下,高校则需要以强化大学生心理韧性、推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得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训体系进行查漏补缺的完善。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引导工作者都需要重视与学生开展深入、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了解突发事件为大学生群体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并依托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引导等多元化的形式,有侧重的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从而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助力。
从茶文化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来看,一方面,茶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心理素质。茶文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这决定了茶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等。茶文化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发展,与我国文人文化具有紧密的关系,而文人群体不仅是爱茶嗜茶,而且会将自身的道德追求、境界追求等融入茶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这首诗写出了茶与茶文化所具有的灵性以及茶与茶文化在修身养性方面所具有的功效。通过引导学生对茶文化做出更为深入地了解,能够促使学生感受到茶文化所承载的道德追求与境界追求,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茶文化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强化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渗透性。茶文化与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内容,而且能够推进心理韧性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知识灌输、心理疏导等形式为主,虽然这些形式在强化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但是却存在着欠缺渗透性的缺陷。而茶文化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中的融入,则能够通过文化育人的方式感染大学生、熏陶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在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茶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显然,这对于强化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渗透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茶文化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中的应用途径来看,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课程当中。在此方面,教育工作者可以挖掘茶文化中与心理健康引导相契合的内容,并使用文化介绍、案例讲解等形式将其运用到课堂知识讲解当中,从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扩充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在此方面,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重视依托校园媒体对茶文化进行宣传,而且需要重视以茶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从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感知与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并充分发挥茶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学生自主教育当中。如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茶文化社团,并引导学生挖掘茶文化中有利于强化自身心理韧性的内容,从而实现茶文化与学生自主教育的紧密结合;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依托社会实践发挥出茶文化在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如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了解茶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研的方式挖掘茶文化所具有的心理教育功能,从而深化学生对茶文化育人功能的认知与认同,为茶文化在心理韧性培养工作中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保障。
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避免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陷入心理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并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做出探索。在此过程中,依托茶文化等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吸引力与渗透性,进而为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支撑,这也决定了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挖掘茶文化所具有的心理韧性培养价值,并推动茶文化与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实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