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荣
(淮安市肿瘤医院,江苏 淮安 223200)
儿童高热发烧易出现高热惊厥症状,与患儿的发热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高热惊厥患儿治疗期间,采用综合降温保护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发热情况,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1]。鉴于此,本文详细的分析高热惊厥患儿采用综合降温保护护理干预措施的护理效果,数据结果如下汇报。
研究对象:高热惊厥患儿60例。研究期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分组方式: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即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30例),其中,中位病程为(1.12±0.32)d,中位年龄为(4.56±0.45)岁,性别: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1例。观察组(综合降温保护护理干预,30例),其中,中位病程为(1.24±0.45)d,中位年龄为(4.45±0.38)岁,性别: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信息予以比较分析,P<0.05无意义。
对照组(传统护理干预,30例),给予患儿基础护理干预措施,健康教育、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观察组(综合降温保护护理干预,30例),即(1)护理人员为患儿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进行降温,即将患儿的贴身有衣物解开,用32℃-36℃温水对患儿的腋窝、大腿根部以及颈部等部位进行擦拭,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使用冷毛巾对患儿的手部、前额进行湿敷。且患儿的头部枕冰袋,对患儿实施物理降温。(2)护理人员为了加强降温效果,可以利用退热贴,贴敷在患儿的太阳穴、额前、股动脉、左右颈动脉处,达到降温目的。(3)护理人员告知患儿家属正确处理惊厥症状的措施,患儿出现惊厥症状时,患儿家属能够及时处理,降低惊厥对患儿的影响。
对比两组患儿的0.5h体温、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评分等相关数据指标[2]。
将本研究所需要0.5h体温、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评分等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数据经由SPSS25.0软件包进行详细的分析,检验标准为0.05,P<0.05表示本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0.5h体温(38.87±0.45)℃,对照组患儿的体温(37.60±0.58)℃,0.5h体温T=9.4756,P=0.0000;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26.15±1.24)h、惊厥消失时间(37.45±0.98)s等指标数据变化较大,呈现下降趋势,低于对照组退热时间(44.58±3.25)h、惊厥消失时间(48.65±1.56)s有所缩短,退热时间T=29.0196,P=0.0000,惊厥消失时间T=33.2983,P=0.0000。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7.26±1.12)d出现下降状态,满意度评分(93.21±1.45)为提升状态,与对照组相比较(13.25±3.23)d、(78.52±3.25)分,住院时间T=9.5968,P=0.0000;护理满意度评分T=22.6089,P=0.0000。
高热惊厥症状对患儿的影响较大,具有易复发的特点,患儿出现高热惊厥,则临床表现为四肢、面部肌肉出现痉挛,口吐白沫等临床症状,应采取治疗手段予以治疗。若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儿的神经功能产生影响。高热惊厥治疗的机制,主要是降温处理,所以要注重患儿的降温处理[3]。为了增强患儿的预后质量,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高热惊厥症状控制,降低其复发率。当前,将综合降温保护护理措施运用在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中,促进患儿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5]。因此,本文的实验数据经软件包统计分析后,检验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0.5h体温、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等指标数据变化较大,呈现下降趋势,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出现下降状态,满意度评分提升状态,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由此可以知道,针对高热惊厥患儿采用综合降温保护护理操作,对患儿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惊厥消失时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大缩短了上述时间,为患儿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儿的护理满意也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针对高热惊厥患儿治疗期间采用综合降温保护护理措施,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作用,同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