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2020-12-22 01:55张胜旺郭一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人类

梁 伟, 张胜旺, 郭一丁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必要途径。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二、三章为例,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实践论、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方面所蕴含的马克思的生态智慧,讲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达到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践行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塑造其健全的生态人格的目的。

一、生态文明教育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恶化程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威胁整个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难题[2]。现阶段我国的自然环境不容乐观,生态危机尤为凸显。我们不仅亟待解决人口问题,而且需要直面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自然危害频繁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基于此,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3],从而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相协调为基础的和谐的现代化社会状态,它代表了人类从只注重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到逐渐明白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一转变,代表了人类从小我走向大我、摒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粗糙的发展方式这一发展历程。只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缓解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意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促使人类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和大自然的法则,认清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等的康庄大道。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我们的精神召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必经之路。新时代大背景下,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思政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进一步突破与深化,是当代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力。新时代大学生是沐浴着伟大思想成长的一代,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经过生态文明教育的洗礼和造就,他们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出谋划策。

二、在唯物论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4]21。“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5]151马克思的观点深刻地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学中,要重点加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阐明,这是对意识统一于物质的说明,同时也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统一性的诠释。现代思想教育要让大学生明白世界统一于物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大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并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

从目前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具有哲学性、思想性的问题。人类文明从依赖自然、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到刀耕火种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再到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也从懵懂无知演变为无限的索取。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只知道贪婪地、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所需要的养分,却不能正确地、理性地看待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2017年中国环境公报》指出,空气质量问题是中国目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破坏自然行为引发的恶果。报告中提到,2017年全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只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总数的29.3%,另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338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2 311天次,严重污染802天次[6]。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反思自身行为,反省人类对大自然做过的错事和坏事,从现实中吸取教训,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生态圈,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必须打心底里意识到人类对大自然曾经的错误行为,摒弃科学技术进步下的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错误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重新审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工程。我们必须掌握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努力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物质的统一性原理归根到底服务于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对改造世界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敬畏自然、尊崇自然,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处共荣的文明。因此,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先在性,尊重大自然,认识到大自然孕育万物,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像对待母亲那样爱护它、尊敬它,同时还要认识到人不应该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和社会,而要能动地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并且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人们应该自觉遵守大自然的法则,保护动物,爱护植物,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176。

三、在辩证法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8]520,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664辩证法包括联系与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观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核心要义,也是在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该课程的教学能够以点带面双管齐下地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列宁说过:“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他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10]191唯物辩证法的内在涵义告诉我们,要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和原则看待这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该思想是普遍联系观点最真切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防止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行为。因此,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时,要教会大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去看待生态问题。“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1]95人与自然是一个共荣共生、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性的行为最终都会伤及人类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教导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不随意践踏草坪,要珍爱生命。要让新时代大学生明白,人与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辨证统一的整体,只要有某个部分受到损害,这个整体也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只有两者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才能最终达到人类永续发展的目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37,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中讲解对立统一规律时,首先要让大学生掌握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认识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理解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新时代大学生要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统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做到“索取”与“给予”的相互统一。最后,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同时从根本上转变他们对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观念。让大学生明白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增长经济,并培养他们在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可以做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兼续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状态和规律。在对受教育者传递质量互变规律时,我们要让其明白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众所周知,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渗透,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开始不断对自然界进行肆意破坏而造成的。马克思曾提到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居民,为了耕地而毁灭了森林,致使这些地方成为不毛之地[8]998。由于当时的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顾后果地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这些人类的文明发源地从曾经的富饶美丽变成了如今的荒凉贫瘠。身处黄土高原的人们特别能感受到被风沙肆虐的感觉,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这个昔日的繁华之地满目疮痍,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2004年的山东省威海市大乳山一片荒凉,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完全没有任何绿色可言。随后的10年里,人们开始对大乳山进行生态修复,科学地循序渐进地绿化荒山,增加动植物多样性。在不懈的努力下,大乳山终于又变成了植物丰茂碧海蓝天的自然风景区。所以,无论从理论出发还是总结实践经验教训,我们都要教育大学生注重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积极努力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平时应该注重绿色行为,循环利用水资源,重复利用纸张。只有注重点滴,才能把我国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数得到星星的美丽中国。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新旧事物交替中的辩证联系,体现了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42。在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学中,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白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在于“扬弃”。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家人,只有教会他们如何运用辩证否定的观念,适时地进行扬弃,变革旧观念和方式,才能达成否定之否定规律。其次,要让大学生明白时代在进步,思想也要进步,时代给予人们的局限性需要大家不断地破而后立。正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再到稳中求快建设美丽中国。最后,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摒弃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探索社会主义绿色发展模式,摒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性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明白,生态保护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前景是光明的。

四、在认识论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认识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4]65。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整个认识论的基础,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和规律。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2]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世界才被二重化,分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实践的本质在于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4]65。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大学生深入学习认识论和实践论,明白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实践,进而从实践和认识的本质规律出发客观实在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其次,教导大学生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自觉性,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保持对生态危机清晰的认识,激发大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欲望和情感,积极投身到保护生态的伟大事业中去。最后,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生态问题,既要把已经掌握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做到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只有提高认识,增进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增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境遇的理解,增进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认知,才能更加明晰具体地去建设我们的祖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光辉的人类实践活动,正是因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我们才更加应该深化大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并促使其以自己的认识来指导行动,做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关于环境的法律有很多,比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等。只有充分明白法律对人们的约束,才能去尊重法律法规,进而在生活实践中以身作则,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照自然的法则行动。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佼佼者,是一个时代的具体表现,其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在生活学习中既要积极参加各项植树造林活动,为祖国增绿护绿,又要珍惜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好习惯,发扬模范带头作用,将惜水意识融入生活当中,以身作则保护水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倡导节能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尽可能乘坐地铁、城铁和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减少能源消耗,为建设绿色中国出一份力,为地球撑起保护伞,还地球绿色与宁静。

五、在唯物史观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4]116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4]121,以此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趋势。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4]107。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大学生明确,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认识到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和珍贵的。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让大学生明白人口对自然界的压力,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制的,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才能以和谐、美丽、天然的状态运行,从而维持大自然生态的稳定。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只有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劳动,人类通过劳动这种方式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自然是有价值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11]92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影响。只有充分保护和尊重外部自然世界,人们才能更好地创造财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教导大学生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13]170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平衡,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这是人与自然发展的必然趋势[14],是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相互依扶,最终更好地发展人类文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唯物史观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当下生态危机的问题根源,为人类妥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者要让受教育者以战略思维和全局思维去看待人类,从黄色文明到黑色文明再到绿色文明的变化,充分思考世界文明历史,明白只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才能还自然界以宁静、和谐、美丽。人们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自然大美、人文至美的“美丽”中国。

六、结束语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需要全社会付出共同努力并且为之奋斗的事业。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践行生态文明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崇高。大学生要加深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与学习,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精神养料和思想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生动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去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本质上明白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培育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从而使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