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教学”的模式建构与变式应用

2020-12-21 03:36周志健

周志健

摘要:“共生教学”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共生共存的教学模式。“共生教学”模式的“共生”主要体现在知识共建、方法共通、能力共进、情感共融四个维度;包括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四个实践环节。在“共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各学科进行了一定的变式应用,使其更符合学科特点与要求。

关键词:共生教学 目标导学 自主研学 合作解惑 反馈提升

“共生教学”文化源远流长。《礼记·学记》中就已经提出“教学相长”,宋代朱熹把师生关系理解为“同商量”,明代王守仁则提倡教师通过纳谏来提升自己。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如何实现“共生教学”,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的问题。目前,国内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关注,但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经验较少,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个别学科。

一、“共生教学”的理念阐释

“共生”本是生物学概念,是指各类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建立密切而和谐的联系,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达到平衡的状态。“共生教学”理念的提出除了受到生物学“共生”理论的影响,更是基于人类对知识认识的观念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育活动视为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教学中更关注“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这种观念的本质是将知识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在此观念影响下,传统教学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因为教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资源,处于知识传递的上游;同时,传统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室的设计和布局、对知识的解读与判定等因素也巩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从传递知识的活动转变为处理信息的活动,这一变化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削弱。

事实上,知识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非但不是相互对立的,反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乃至“共生”就极为重要。“共生教学”理念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一个新的方向。

目前,对“共生教学”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仍存在不同观点。主流的研究认为,“共生教学”是一种相对微观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师生共同建构、共生共存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国内的一些学校、学科也积极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厚江提出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和谐共生教学法”“共生阅读教学”“共生写作教学”等。

二、“共生教学”模式建构

江苏省南京市江心洲初级中学基于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共生教学”模式的具体建构。

(一)“共生教学”模式的四个维度

“共生教学”模式的“共生”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知识共建、方法共通、能力共进、情感共融。

所谓知识共建,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秉持知识是师生共同建构而成的理念,突出知识的建构性。教师要更多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组织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参与到学生的知识创生过程中。

方法共通强调打破学科、课型的限制,努力将“共生教学”的理念融入各类课程,以此形成常态化的师生“共生”,不断循环往复,推进“共生教学”的发展。

能力共进是“共生教学”的教学目标,即达到师生的知识创生、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共同提高。

情感共融则是“共生教学”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共生教学”是有温度的教学,要求师生在情感上和谐共融,相互启迪、相互促进。

(二)“共生教学”模式的实践环节

经过连续五届“共生杯”赛课,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课堂学习的特点,我们用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四个学习环节建构起“共生教学”的模式,具体如下:

1.目标导学。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向学生阐明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目标导学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學习细则,既明确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也点明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式。

2.自主研学。

自主研学就是让学生自学并积累、总结相应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本环节,教师最好设计难度适中的学习板块,让学生通过自学便可内化知识。与此同时,对自学过程应限定时间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自学。研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醒学生把握自主探究节奏。教师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真正的“共生”。

3.合作解惑。

合作解惑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研讨,并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本环节,要特别关注小组合作的效果,力求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4.反馈提升。

反馈提升环节的作用是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每节课的最后安排一定量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查找自己的缺漏,针对性弥补。

可以说,目标导学是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情境,并让学生明确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目标;自主研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解惑是对自主研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入探究;反馈提升则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与拓展。

三、“共生教学”模式在各学科的变式应用

在实践“共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在“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变式,使其更符合教学需求。

以语文学科为例加以说明。我们的语文“共生教学”模式包含“情境导入”“阅读研学”“合作解惑”“拓展提升”四个环节。情境导入即通过故事、诗歌、格言、视频等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奠定情感基础。这一环节一般由教师设计。阅读研学即在具体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文本,笔下有见解。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在文本中圈点、勾画或批注的习惯。初步阅读文本后,学生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并就自己有疑惑的问题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积累,大致把握文本内容。合作解惑就是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时合作,生生质疑问难,彼此答疑互助。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需仔细解读疑难问题,站在文本的立场、学生的立场和编者的立场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形成真切可行的语文阅读能力。拓展提升是对语文文本的丰富,它建构起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此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简短却意义重大,因为丰厚的知识积淀是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这样的“共生教学”使语文读写能力的习得贯穿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更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此外,数学“共生教学”模式包含“情境导学”“探索解惑”“反馈提升”“内化小结”四个环节,体现了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原理、在训练中反思提升的学科特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学科以“读”为主线,将四环节教学简化为读前(Prereading)、读中(Whilereading)、读后(Postreading)三个环节。化学学科则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共生教学”的动态因素,构建“实验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总结反馈”的教学流程。在新授课的基础上,各学科也在探索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以及活动课等课型的模式建构。

“共生教学”让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发问、乐于讨论、善于总结、善于迁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中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生教学”是一个理念先行的教学体系,首要的是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根植。只有让自由全面发展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才能真正保证教学改革向着真正的“共生”迈进。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自由全面发展理念下的‘共生教学模型的建构研究”(编号:Ba/2013/02/0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赫·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M].秘舒,凌旻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 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 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黄晓勇,韩铁英,刘大洪,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6] C.赖特·米尔斯.米尔斯文集:社会学的想象力[M].李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 陈振华.教育知识建构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8] 吴晓蓉.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1).

[9] 刘远杰.城乡教育共生:一项教育哲学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7(3).

[10] 郭连锋.共生教育理念下加强课程地方文化生态建设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21).

[11] 刘金飞.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及其内涵[J].教育文化论坛,2014(3).

[12] 石玉昌.和谐共生教育理论的历史源流与内涵探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4(2).

[13] 张诗亚.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J].民族教育研究,2013(1).

[14] 蒋立松.论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礼”之内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15] 张诗亚.共生教育論: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16] 张波.共生式课堂教学的演变:从病态异化到常态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