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 饶丽娜
摘 要:本文分析了西安市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模式,指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西安;科技企业;创新能力
1 引言
陕西省近年来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但由于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不足以及各种制约因素,陕西省与其它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统计结果来看,西部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陕西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位置,解决陕西省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西安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种模式
2.1军工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西安是我国的航天基地和航空基地,基地的多家军工科技型企业承担着国家科工局下达的重要工程任务。航天基地担负着国家航天工程及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设计、生产任务,航天工程及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点工程,航天工业因其本身特点无法进行技术引进,美苏等国也不愿对我国技术输出,只能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主创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从零起步自行发展,最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2 研究所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西安的研究所众多,科研人员众多。据统计,西安有研究院所1061所,全国排名第三。但是,这么大规模的研究所中,这么多人的科研队伍中,有自主创新成果的只是极少数人。这极少数人是真正的人才,这些人才有思想,有能力,能够创造自主创新的成果。这些创新成果一旦形成产业化,为市场所认可,就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形成巨大的财富涌出效应。研究所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特点是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面临的困难是缺乏资金、艰难创业和将科研成果变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并顺利推销出去,而这些事情对于整天钻在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来说并不是自己的长项。在实行了科研体制改革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走出了实验室,走进市场,勇敢地面对市场进行竞争和拼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3 高校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在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被极大地释放。近年来多项国际前沿的重大科技创新都发生在高等院校,如WINDOWS操作系统思想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高新科技创业园模式,就是在高校里产生的。西安的高校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有西安交大药业集团公司、交大长天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交大辰方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海光数码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捷通公司等。高校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风险的承担者有学校、有个人,也有学校与个人共同承担,因而创新收益也由不同主体获得。
2.4孵化器创新模式
孵化器是培养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机构,孵化器主要帮助的对象是个人的高科技项目创业。个人创新创业的特点是个人拥有专利与创新项目,而个人的创新创业难度在于缺乏多种要素和经验,既没有资金、又缺乏土地、设备、原材料等,还缺乏相应的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管理人才,全部创业风险都要由个人来承担,还没有创业的经验。由于这种种困难,孵化器在科技型项目创新创业的初始阶段显得非常重要。
为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扶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西安高新区经过20年的努力,现已形成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 相结合的孵化器集群发展态势,其中国家及孵化器数量从1997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13 家,目前西安高新区合计各类孵化器共20家,孵化面积1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2200 多家,还建有4个大学科技园和11个科技服务站。西安高新区平均每个工作日成立企业12家、转化科技成果4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2项专利。2009年新转化科技成果2000多项,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万多项。
3 西安科技企业现存问题及分析
3.1 从科技资源统筹角度看“陕西现象”
“陕西现象”指的是虽然陕西拥有强劲的科技实力,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科技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西安地区尤甚。
1、科技资源重复购置、建设,使用率低下。随着近年来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科技资源建设的经费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财政部门开始提高对科技资源建设的重视并进行大力投资。但由于缺少及早统筹规划和指导的理念,资源大量浪费与重复的现象导致科技资源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
2、資源分散,相互封闭条块分割严重。由于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权责不清晰等体制性原因,致使西安地区科技资源的综 合配置和利用较为分散,不能充分共享,严重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流通。
3、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目前西安产学研合作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具体表现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之间缺乏有效互动;资源在科技研发主体中的分布不均,大量的科技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的科技资源严重不足。西安地区的产业技术联盟虽然已初具规模,但科技层次相对较低,在科技创新体系中作用薄弱。
3.2 从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来看
1、税收优惠阶梯性特征不明显。税收优惠对政府研发的促进效果比较低,主要是由于我国税收政策 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但无法体现其优势,并没有根据科技创新的各阶段分别设立激励政策,大多是对最后阶段给予优惠,使阶梯性特征不明显。
2、缺少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政策。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促进效果比较低,主要是没有把税收优惠用于产学研中,促进与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
3、特惠企业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当前的政策仍然较为琐碎,尚未形成体系,主要表现为特惠企业的认定便捷模糊,特惠企业的专有税种政策较少,针对特惠企业的政策的法律层级不高。
4、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应对贡献了重要力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特殊的研发税收优惠,而目前与其他企业相比并无特殊。此外,科技型的限定提高了中小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科技型”作为中小企业享受更高比例优惠的前提意义不大。最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划型标准较严,享受优惠的群体范围小。
5、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机制缺乏监督控制设计。现行科技中小企业的评价工作采取企业自主评价、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科技部服务监督的工作模式,企业自主评价、在服务平台填报信息,经公示无异议即可取得编号。这导致企业可能弄虚作假,此外,在制度上缺乏后续监督管理的部门配合制度。
3.3 针对西安的R&D投入问题
1、R&D投入结构不合理,对于企业的投入比较少。2017年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占占总投入研发经费的比例50.1%,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比41.0%,大专院校研发经费占比8.3%。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靠后。与武汉、杭州、南京、青岛、成都、宁波的 研发经费投入相比,西安不论是从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还是从实际金额来说都排在后面。
4解决方式
4.1 针对科技资源统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1、政府应该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投入中发挥主要作用。对于基础性、公益性以及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的资源,政府应成为投资的主要渠道,并大力整合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资金,建立起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的资金支撑体系,使资源建设更加效率化。
2、对于由企业、公司投资建设产生的或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共享的科技资源,政府应当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等各种资源共享机制,以利益共享为原则,对企业和资源共享过程予以补贴和扶持。
3、政府应倡导共享精神,大力宣传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积极营造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4.2 针对中小企业在财税政策上取得改进的措施
因為考虑到中小科技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的一部分,因此针对整体提出的建议对于局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增强税收优惠的阶梯性,使税收优惠与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科技创新阶段相匹配。在企业发展的种子期,是科技创新的研发和试验阶段,其资金需求量不大,但由于此时很难从社会获得资金,所以税收优惠应该在此时给予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初创期,科技创新的中试和试验生产阶段,虽已有较清晰的收入预期,但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在这阶段税收还应加大支持;在企业发展的成长期,科技创新产品已被市场接受并进行批量生产,在这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可以通过给予投资者一些税收优惠,从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企业;在企业的成熟期,科技创新产品规模化生产,企业有流动资金,贷款较为容易,在这阶段则不需要太多的支持。
2、税收优惠应向产学研覆盖。对于来自科研单位或高校赠与的研发设备,准许其在税前减免;最后由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或高校一起创办研发部门,所产生的费用准予当作是生产线投资,在税前扣除。
3、逐步用税收抵免替代加计扣除。税收抵免相对加计扣除来说,直接抵减最终应纳税额,受边际税率的影响较小,因此,其优惠力度比税前加计扣除更大。我国具体可模仿“营改增”两步法,先在某些特定区域十点,随后推行。
4、细化优惠情形,扩大优惠基数。我国应在保留加计扣除政策的前提下细化扣除情形,扩大扣除基数,加大对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主转化能力。
4.3 针对R&D投入方面提出的建议
1、将知识和成果转化为金钱和利润。使企业能够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取丰厚的利润,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取丰厚的报酬。
2、集聚资源与强化整合相结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不是唯一生产力。只有建立强有力的载体,把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等要素有效整合在一起,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3、让市场在成果转化中发挥主要作用。积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力量,让创新创业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展的又一核心动力,让市场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资源 集聚、流动和转化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立焱,张敏.陕西科技资源统筹问题及其完善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04):101-104.
[2]闫琛.近十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简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0):127-128.
[3]贾钢涛,赵玮.构建西安科技资源统筹体系的思考[J].西部学刊,2013(11):45-47.
[4]郑思海,王植坚,吉祥乐.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5):178-179.
[5]邓群. 支持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6]苏毅.1978年以来陕西科技事业发展脉络与综述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10):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