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热斯江·艾木都
摘 要:在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下,我国农村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殖经济在农村经济体系中的占比逐渐提升。本文主要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临床症状,并从养殖环境管理和免疫接种两个方面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治措施,旨在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养殖环境;免疫接种;临床症状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持续推进下,牛养殖规模呈现了明显的扩张趋势,考虑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可能对牛养殖经济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各地区相关部门应切实提高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引导养殖人员形成正确的养殖观念。
1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临床症状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2019年,全球肉牛存栏量分别为1008403.0千头、979636.0千头、988487.0千头、995357.0千头、100182.0千头、1007263.0千头;2018年,印度、巴西、美国的肉牛存栏量占全球肉牛存栏量的比例分别为30%、23%和9%,我国在牛养殖上仍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属于二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可快速感染各年龄段的牛,但幼龄牛的感染速度最快,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后的表现也最为明显。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属于毒性腹泻,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畜,病畜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等都可携带病毒,因此,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是该病毒的传染路径。
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主要包括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急性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主要感染对象是幼龄牛,感染后多表现为持续2~3天发热,而慢性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持续时间多为2~6个月,感染病体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腹泻,粪便带血或粘膜。在牛的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可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判断牛是否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对怀疑感染的个体进行隔离,并进行病毒分离试验或血清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诊是否感染。
2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治措施
2.1养殖环境管理
USDA资料表明,2014年~2019年,全球肉牛出栏率分别为28.98%、29.42%、29.17%、29.45%、29.56%和29.52%,2018年,德国、美国、新西兰奶牛养殖场的数量分别为65782个、37468个和11590个,而中国的奶牛养殖场数量已达到661760个。基于我国牛养殖现状以及日益提升牛养殖需求,相关养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对养殖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科学开展养殖环境管理工作。在养殖环境管理中,各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养殖户开展防疫交流会议,在会议上强调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传染机理,引导养殖人员提高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治积极性。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可向养殖人员传授养殖环境管理经验,包括定期清洁养殖空间、做好养殖环境消毒工作、加强养殖环境巡查等,切实优化牛养殖环境,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传染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相关现代化技术已经在牛养殖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实质性应用成效,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相关养殖人员可在养殖环境管理中有效引进自动化技术,进行养殖环境监管,智能控制养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效保证牛的机体健康。在养殖环境管理过程中有效应用的相关现代化技术,可缓解养殖人员的环境管理压力,有助于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发病风险。
近年来,我国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使得畜牧养殖行业具有了优良的发展空间和宽广的发展平台,牛养殖产业链的上游产业是饲料、育种、兽药等行业,下游产业是屠宰加工行业、冷链运输行业、牛肉流通等行业,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将直接影响牛养殖环境和畜牧经济的发展[1]。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2018年,我国牛存栏量分别为9137.25万头、8985.76万头、9007.28万头、9055.79萬头、8834.49万头9038.75万头和8915.28万头,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切实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发生风险至关重要。免疫接种是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所采用的免疫接种疫苗主要为BVDV的弱毒苗以及BVDV的灭活苗和BVDV的新型疫苗,相关养殖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危害,掌握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并定期对各龄期养殖牛进行免疫接种(为提高接种效果,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次接种。)目前,我国已生产的弱毒冻干疫苗,可接种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接种后表现安全,14天后可产生抗体,并保持22个月的免疫力。
3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对养殖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各地区管理部门以及养殖人员应切实提高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掌握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养殖环境管理和免疫接种,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传染概率,优化养殖环境。
参考文献:
[1]薛飞, 朱远茂, 马磊. 我国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研究进展及防控策略[J]. 中国奶牛, 2016, 319(1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