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搜寻
作为美国海军的一名前侦察工程师,托马斯在其大部分生涯里都在观测大海。但他现在也越来越受困于一个事实:海盗船、非法拖网渔船等船只几乎都能够保持无形。他意识到应该有一类感应器能监视这些船,而它并不依靠视觉。这就是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一种能产生高分辨率图像的(航空)机载或(太空)星载微波成像雷达,被广泛地应用于遥感和地图测绘。其工作原理是,雷达发射一个无线电脉冲到一片宽阔的区域,然后根据信号散射回来的时间和散射回来的信号类型来描述地形等表面特征。与相机不同,这种雷达能搜索宽广的洋面,而且分辨率很高,足以识别一艘船。托马斯已经据此设计了一个系统,它能把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操作员与海事当局连接起来。现在,在得悉寻找“奥尔洛娃”的消息后,他立即想到:如果能用这种方法找到“奥尔洛娃”,将是其有效性的最好证明。
托马斯向意大利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操作员提出请求:请捐出你们的四顆人造卫星(它们在两极之间迅速移动)的一些时间。在爱尔兰团队提供了他们对“奥尔洛娃”的坐标的最佳估计值后,人造卫星随即开始工作。每当卫星图像传回来后,爱尔兰团队立即把来自船只的“自动识别系统”信号浮标的光点(它们在雷达屏上显示出)标记下来,希望由此找到一个安静的光点——它有可能就是“奥尔洛娃”。有好几次他们都以为自己找到它了,但等到下一批卫星图像返回时,那个光点又不见了。看来,“奥尔洛娃”没在那里。
在茫茫大海上,胡德斯及其团队也在苦苦挣扎。冬季的大西洋,大浪如同大山一样令人生畏。驶向搜寻区才一周时间,他们船上的一部发动机就熄火了。他们不得不返回安特卫普,等待下一次出海机会。
与此同时,传言四起。法新社的一篇文章称,美国一家海事机构在2月21日见到了“奥尔洛娃”。还有消息说,有人在加勒比海的一个港口附近看见了这艘大船。
到2013年2月23日,事情突然有了转机——爱尔兰海岸警卫队接到来自“奥尔洛娃”上的一个“紧急示位无线电信号浮标”发出的求救信号。“奥尔洛娃”上有六艘救生艇,每一艘都配备有一个这样的求救信号浮标。这些浮标的激活条件是:船在下沉,或者救生艇掉落海面。这个浮标给出了“奥尔洛娃”的确切位置:它在爱尔兰团队搜寻区域的东北边缘。
至此,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奥尔洛娃”一定是沉没了。如此来看,它碰撞其他船只或石油钻塔的危险解除了,它搁浅的可能性也排除了。于是,人造卫星停止了对它的搜索。
然而,差不多两周后,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又接到来自一个信号浮标的求救信号。这就怪了:如果“奥尔洛娃”已经沉没,这又怎么可能呢?或者,只是有救生艇从这艘船上脱落?或只是一部分船体被水淹没?不管是什么原因,对这个信号都不能视而不见。于是,爱尔兰搜寻队又开始工作。
那么,胡德斯领导的比利时搜救队是否会领先于他们呢?事实上,胡德斯已经逼近了这个最新位置。一天,一个爱尔兰人找到胡德斯,声称自己知道“奥尔洛娃”的位置。胡德斯把此人所说的位置与其他来源进行比较后,认为可信,于是搜救队又一次出海,目的地正好很靠近第二个求救信号所在位置。
2013年3月22日,比利时搜救队到达目的地,他们的多架直升机在海面上搜寻。涌浪使得直升机的起飞和降落都很危险,但这个风险值得冒:它们一次就能扫描一条50千米宽的海面。很快,胡德斯就看见了远处的一艘客轮。“就是它了!”胡德斯满心欢喜。然而,那艘客轮回答了他们的无线电呼叫。前前后后,他们一共看见了五艘船,但没有一艘是他们要寻找的幽灵船。几天后,作为最后的努力,胡德斯关闭了他的轮船发动机,任由船漂离,试图以此查明洋流会怎样带走“奥尔洛娃”。出乎预料的是,海风令他的船加速向西漂移。胡德斯渐失信心,又恰逢天气恶化,他只好打道回府。
至今未果
此时,爱尔兰搜救队正在升级搜索行动。雷诺兹请求人造卫星再进行一次搜索。结果,他们又得到了两个光点:一个可能代表一艘救生艇,另一个则肯定代表一艘大船,它在冰岛和苏格兰之间静静地移动。现在,到了让飞机起飞搜寻目标的时候了。
2013年4月初,两架飞机起飞了,它们各找寻一个光点。然而,前往搜寻的第一架飞机什么都没有发现。就算那里真的有过一艘救生艇,肯定也已经沉没了。希望落在了第二架飞机上,它负责搜索爱尔兰东北的海面。最终,第二架飞机定位了一艘船。它会是“奥尔洛娃”吗?不,它只是一艘关闭了所有应答机的西班牙渔船。它之所以关闭应答机,是因为它在不应该捕鱼的地方捕鱼。
“奥尔洛娃”看来真的失踪了。自消失后半年多以来,它一直没有现身过。这让人失望吗?当然。所有的搜寻都无功而返吗?雷诺兹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些搜索凸显了很重要的一点:就算到了21世纪,我们对海洋发生的事情的了解还是少得可怜。如果连寻找“奥尔洛娃”都如此艰难,我们又怎能有效地跟踪海盗船或者非法捕鱼船呢?尽管每一艘船都有自己的典型行为,但目前的侦测系统并不擅长对这些典型行为加以识别,雷达卫星技术也不完善。而对“奥尔洛娃”的搜寻行动表明,只要能正确使用雷达卫星技术,应该容易发现小船。由此可见,建立现代化的海上监测体系应该是有可能的。
那么,“奥尔洛娃”是否已沉睡海底?下面的理由让我们相信答案正好相反。首先,建造过程决定了这艘船的漂浮能力很强,只要不解体,哪怕在最恶劣的天气下它也不会沉没。其次,它有六艘救生艇,如果它们全都落水了,为什么只收到了两个信号?胡德斯估计“奥尔洛娃”可能会漂浮海上多年,只要能最终确定它的位置,他就一定会捉到它。
船只和其他大型物体长期失踪于海上当然不是前所未有的事。2012年,一个20米长的日本浮动船坞被冲上美国俄勒冈海岸,它是此前15个月在海啸中失踪的三个浮动船坞之一。自2000年以来,至少七艘幽灵船被发现在海上漂浮,其中既有从澳大利亚消失、已经锈迹斑斑、船主身份未知的80米长的油轮,也有在撒丁岛(意大利在地中海的一个岛)附近发现的一艘甲板上仍摆放着只吃了一半的饭菜的无人游艇。另据估计,大约2000个海运集装箱从船上掉入海中,其中1/3如今仍在海上漂浮。
不过,记录保持者可能属于瑞典轮船“贝奇莫号”。它于1931年被弃于海上浮冰中,超过30年后它被发现漂浮于阿拉斯加海域的不同地点。它最后一次被看见是在1969年,阿拉斯加政府在2006年对它发起的搜寻行动没能取得成果。那么,“奥尔洛娃”是否面临相似的命运?在大西洋的茫茫灰色中,它或许依然在寂寥、安静地漂浮,只有海浪不断拍打着它——或许,它将永远躲开我们的视线,成为一艘名副其实的幽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