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稀银
人伦悲剧又上演。据媒体报道:一名山东十五岁的少女卜某认为身为山东某律师事务所律师的母亲张某对其要求过于严格,从而引发了母女间的矛盾,5月23日,卜某以给母亲做按摩为由,从身后勒住母亲颈部,将其勒死后装进行李箱中。接下来的两天,少女关掉了妈妈手机,将自己反锁在家里守着尸体,直至被警方发现。
震惊、悲愤之余,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场考试成了弑母悲剧的最后一根稻草?
知情人说这是“一位爱到极致的母亲”:卜某两三岁时,母亲张某就和卜某的父亲离婚了,之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在青岛生活,根本没考虑再婚……孩子想吃羊肉,她托朋友在内蒙古杀了活羊寄来;孩子要吃牛肉,她就托人从澳大利亚购买牛肉……为了女儿更优秀,她每年在女儿身上花费至少二十万。她对女儿的要求同样也很高,学习成绩必须是前几名,女儿以后必须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学校,大学毕业后还要读研究生或者出国。笔者无意于指责该母亲,只是试图质询:该女儿到底是泯灭人性的弑母逆女,还是被母亲逼到发狂的可怜女儿?我们又该如何去适度地爱孩子?
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此前笔者曾于2004年5月18日和2012年2月23日分别写过两篇评论,而评论由头均为少年弑母惨剧。前者是江苏省金坛市镇朱寺巷村一个十六岁少年因为没有完成作业怕受母亲责怪,竟举起榔头将熟睡中的母亲砸死;后者是郑州一所名校的一名十七岁高二学生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该少年供述杀人动机时说:“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令人细思极慌的是,前者的那位被害母亲李某由于夫妻感情不和已经离婚,独自带着儿子生活,李某平时对儿子的管教很严,由于孩子学习成绩差,经常遭到李某的打骂;而后者那位被害母亲平时对儿子同样管教很严,儿子尽管属于好学生行列,但还是经常遭到母亲的高压挤对,而永远也补习不完的课、几乎让他没有放松的时间。二者必然令本就性格敏感的孩子心灵扭曲,均可视为因家庭教育不当而爆发的严重攻击行为的典型案例。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对财富、地位的片面追求,使一些人忽视了生活中最根本的东西——爱与宽容,婚姻牢固性受到多方冲击。有的父母毅然放弃了“为了孩子”的信念,坚决走上了离异变故的道路。即使有的父母勉强维持现有婚姻,因为和谐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家庭气氛变得空前紧张,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载父母“裂变”的威力,有的变得异常孤僻自闭,有的则直接将“仇恨”撒向社会。而在一些健全的家庭里,孩子自然成了众星捧月的“酷爱”,一些父母将社会压力和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被害的几位母亲都落入了“极致之爱”的陷阱,这种过度的关心是可怕的,必然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而那些即便离异的父亲,哪怕平时能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谈心交流,又何至于令孩子最终选择“鱼死网破”的极度愚蠢之举?
另一方面呢,学校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从未放下,在这个“以分取胜”的年代,家长只能“闻风而动”,学生们更无选择的余地。所以,分数不仅一直以來是学校和老师的命根,而且始终成为学生家长的命根。在这种多管齐下的无情挤压下,孩子们灿烂的童心蒙上了灰尘,本该自由自在的童年和少年变得索然乏味,活动的空间不是教室、书房,就是补习班,始终走不出书本的“魔掌”,本该宽松清新的校园和家庭空气是那样令人呼吸困难。正是在这种扭曲的成长环境中,一些本来就存在心智问题的孩子,更是无法承载来自家庭的“绝对控制”与考场的“步步紧逼”,加之互联网上的种种不良信息乘虚而入,轻松入侵,巧取豪夺了孩子们稚嫩的心脑,即便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再怎么“禁令高悬”,也很难阻挡住他们“心灵出走”的脚步。
一个个青春怒放的少年,却选择了弑母的极端方式,无疑是向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发出了一封A级警报:知识的贫乏可以填补,心灵的饥荒必然开出毒花恶果;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的心理,也扭曲了家长和老师的心理。
【原载《徐州杂文》】
插图 / 弑母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