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已悄然到来。在顺应时代变革的基础上,应清醒地认识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面临的困境,需要通过树立数据理念、创建数据平台、整合教师队伍、营造人本氛围、重视心理疏导等方面,探索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通过深入挖掘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数据,可以精确评估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人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困境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相互融合。
1.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数据缺失
海量的数据是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扩展到互联网领域,大学生在浏览网络及手机终端的同时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无法充分利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里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比在其他学科领域里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要困难很多。”这也给数据的记录与搜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缺少直接反映大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状况的数据,从微观层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數据更是匮乏。高校在进行学生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结构化的数据和发布在社交媒体中的非结构化数据,以及通过手机定位而获取到的位置数据等,皆因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数据收集分析部门而不能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
2.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滞后,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教育,没有真正把握学生的个性要求,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利益诉求。当前,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枯燥乏味,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对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学生行为的约束,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真正有益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分陈旧,没有能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实时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社会理解的偏差,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够畅通,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观念不能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贯彻和实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将各种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没有使其形成一股强大而有效地教育合力。
3.人文关怀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被贯彻到实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已经发展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在高校提升人才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许多高校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存在许多问题。作为一种教育实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前进和发展,通过对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都是纯理论灌输,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剖析较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到现实中去实践的机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当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参差不齐,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升,这必然导致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和技巧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路径探索
1.创新教育理念,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必须树立数据思维,即树立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与预测意识,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大数据促进了信息科学的革命,“计算不只是一个工具,它已经成为科学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数据释放出的巨大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采取大数据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各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相关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课出勤率、校园卡消费记录、网络点击率、浏览人数、转帖量、发帖量等数字化的结构性数据的价值挖掘,更要重视对电子邮件、微信、微博、博客中传递的非数字化的人文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取向。
2.创建数据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相互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重视数据的收集工作,拓宽数据采集的渠道和方法,数据的类型要多层化、多元化和非结构化,应尽量涵盖各个层面与大学生相关的各项因素,以确保数据的广度和深度。高校应树立“大思政”意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平台,纵向尽量包括全体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的数据,横向应包括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各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发展趋势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管理方法、管理流程、数据定义的规范化标准。搭建云服务平台,实现各数据库的集成、交换和共享,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从而构建标准化的数据收集、存储、共享、应用以及智能决策、实施、评价流程。
3.整合教师队伍,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主体合力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需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又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拥有大数据思维的工作队伍。高校应用心培养能够精确分析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中选出善于统计分析与量化研究的教育者,学校为其提供出国培训深造的机会。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培养出能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高级数据分析技术的教育者,从而促进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融合。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推进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其主要包括思想境界、道德品质、个人修养、心理素质、文化品位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学生无微不致的关心和爱,将师生关系视为真诚对话、心灵沟通、思想共鸣的“我你关系”,使师生关系能真正体现人性的色彩。
4.营造人本氛围,助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仅要致力于通过对环境的把握,解决环境给教育对象带来的困扰,更要致力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环境的营造,努力创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确定“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建设主题,要以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为第一原则,“以人为本”要贯穿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大数据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融入教师的授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需要围绕人的发展和需求,强化教育引导,努力丰富人本文化生活。因为校园文化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堂,它通过系列活动载体让学生产生经验、领悟,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的全体成员都应参与到人本校园的建设中去,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中生活的每一個人的基本责任,是每一个师生员工生活进程中的自然事件,师生员工不仅是校园优美环境的享受者,更是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并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积极性。
5.重视心理疏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发展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连续三次在党的重要报告中提出,既表明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为现阶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中西文明发展的精髓融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当代文化的开拓创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阶级社会与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为基本、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中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教育实践过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教育对象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遵循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综合运用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升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性,培养符合阶级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体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尊重、理解、引导和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学习生活问题,从而使学生们的思想认知水平和道德觉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统计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13).
[2]郑讴.大数据将驱动学科研究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3]张耀灿,许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5]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6]杨鑫铨.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走向—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