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雨
朋友送给我一台投影仪,比烟盒大不了多少的身材,却有着强大的功能:蓝牙、无线网络、手机投屏、移动电影院……一边不厌其烦地惊叹现代科技,将大千世界融汇于这“魔术盒子”中,一边想着这回算是可以告别与夫人抢电视看的生活了。朋友则告知:“您真是‘土拨鼠没见过世面,烟盒大小的投影仪算什么?如今早已诞生了体积比火柴盒还小的‘家族新宠,很多手机也早已融入了投影功能。”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确实让人类生活享受到了扬帆破浪的快感,更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叹与惊喜。如今被科技随处“武装”的生活,在几十年前却大多仅现于人们的梦想世界,甚至还会在不少科幻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中出现,正如这从方寸小盒中投射出的光影,也经历着摇身一变的华丽发展。不禁从柜子里取出几只小箱,那是上百张幻灯片的家,它们是如今这些投影设备的雏形,在灯光下再次与幻灯片的世界相逢,静静的,却多了不少回味。
囊括幻彩讲述大千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幻灯片。边框由硬纸板制成,起固定作用,表面多以白色出现,一方面统一美观,一方面便于将注释、名称等文字符号落于其上,更加明显。幻灯片的主要部分以透明塑料胶片为材质,将绘画、文字等印刷其上,更有高级品类,把照片等影像如相机胶片一般印制其上,让观者身临其境。
幻灯片因其尺寸,可分大小两种,小的长度五六厘米,大的长度九十厘米。因内容分类则丰富了不少。一大类为教学使用,其中以幼儿教育更为出彩,这一题材在我的收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内容多以图画、故事出现,而绘制原版又多以手绘、水墨形式为主,艺术价值可想而知。因为学生的年龄层不同,幼教幻灯片中《小马过河》《小蝌蚪找妈妈》等可爱的动物形象故事,已经不能满足大点孩子的教育需求,所以也出现了生活化、形象化的动画故事,如《温暖》《半夜鸡叫》《雷锋故事》等。幻灯片中形象的表现形式依旧沿用动画绘制手法,所以不但保留了原有艺术价值,更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服饰、生活场景、建筑风格等重要美术资料。伴随着不同年龄层教学需要,幻灯片又增添了很多与教育内容有关的形式,如数学应用题、物理化学图示、地理结构解析……但无论从艺术价值及故事性角度,还是前者更为受收藏者欢迎。
较教学类美术题材,真實影像幻灯片与人们的关系显得更为亲近。它们或是以黑白影像出现,带着历史感、成为珍贵的文史资料,如“农业学大寨”等。更为高级者以彩色出现,展现风土民情,如“十大建筑”“北京皇家园林”等。还有的将珍贵文物影像一一展现,曾在一位朋友家中看到过一组源自前苏联的文物题材幻灯片。虽然如今对于文物影像资料越发要求清晰、不肯放过每一处细节,但想想当时在幻灯片中展示文物,更多的目的或许就没考虑“鉴定真伪”的需求,反而多了不少纯粹的艺术元素传递与分享之目的。
说了幻灯片的分类,就不得不提起展示幻灯片的载体“投影仪”了,虽然如今这名字仍旧延续,但其形式与技术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投影仪家族中,也存在着“越小越金贵”的“潜规则”。大的投影仪多为教室中使用,硕大的灯箱,占据桌面的“半壁江山”,螺纹透镜置于灯箱最上方,作为幻灯片的“床”,透过强光将影像放大。长长的脖子立于灯箱旁边,为的是便于顶端放映镜与反光镜上下调节清晰度。通过光线的折射原理,影像被放大投出,便于更多人分享。
大投影仪多在宽阔空间使用,金贵的小投影仪则适合在会议室中,由小众群体分享。其因体积精巧,又融入了自动换片的功能,所以属于家族中的尖货。不少影视剧作品中,经常会在侦破某一特大案件的神探面前出现,或是伴随着几位端着红酒、品着雪茄的富豪们言语的交流,几件稀世珍宝随着幻灯如数登场……
虽然投影仪拥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但从艺术收藏角度,远不比幻灯片珍贵,所以略述一二,我们的讲述还是要回到这充满梦幻色彩的幻灯片上来。
胡同里的梦工厂
经常有人将收藏视为“烧钱”的爱好,可想而知需要投入不少资金。然而,我与幻灯片收藏的起步却与金钱无关,更准确地说是——捡。
那还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当时北京孩子因生活在大都市,生活内容的丰富也让他们的收藏世界展现出非常丰富的色彩。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里所说的收藏并不准确,只能算是一种跟风式的收集。记忆中从浴室装修用的彩色马赛克到印厂里带字符的铅块,从月坛邮品地摊儿上的明信片到黑色的皂角……孩子们并不关注“藏品”价值,重视的则是交换与交流的乐趣,他们收集着自认为的“宝贝”。
母亲曾就职于中央某部委的信访部门,当时的信访接待站藏身于西单商场附近的一条胡同中,记忆中那是一座很像样的四合院,拥有着完整的几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临街,成为了办公用地,并被其余作为部委职工宿舍的院落包围着。院子里的葡萄架与各种植物为这里增添着不少生机,局长苏爷爷见到孩子们经常会一口一个“爷们儿”的叫着,处长王爷爷则总是含蓄且宽容地看着我们这些小玩闹肆意在他们的办公区域里玩耍。除了院子里的人和景,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一张张绘制着各色图案及故事的幻灯片,它们的家便是离这里不远的宏庙小学附近。
每次随母亲上下班总要穿宏庙胡同,记得在小学附近有一家幻灯片厂,那里生产的幻灯片多以教学应用为主,其中也有不少拥有美丽绘画的产品。生产过程必定会有损耗、有次品,它们的归宿便是街面上的几个大垃圾桶,这倒成了我们这群孩子的“寻宝”之所。因为胡同的孩子不少,这“宝”就不太容易得到,尤其是品相“优质”者更难。因此大家会以院为单位团队作战。我们院因面积大,住户多占有先天优势,小孩子负责通风报信,一旦发现工人将废品幻灯片拿出,便飞速回院报信,大孩子立即组成小分队前去“夺宝”。废品幻灯片通常并非成品大小,因为问题经常会出现在印制环节,所以我们捡拾到的大多为拥有报纸大小、并未裁剪的塑料胶片,它们或是因为印刷漏色及重影被遗弃,或是因为裁剪过程中的失误,不小心伤到画面而作废。正是这些废品,却给附近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特别的乐趣。
工人每日扔出的残品不少,但其中也有相对不错、略有瑕疵的产品,细心的女孩子们负责将它们收集起来,几个孩子如获至宝般笑着跳着,整装回府。就在信访办的会议室中,大家或是支起克郎棋桌,或是索性坐在硕大的条绒布沙发上,手拿剪刀便开始了对“藏品”的“再塑金身”。大家一起动手,将还可挽留的部分一一剪下,而后找来废鞋盒等,按比例剪成细条,为胶片装上边框。此时带着电镀亮光的手电筒被住在院子里的孩子偷偷从家中拿来,镜头套上纸筒,加以聚光,当会议室厚厚的绿色天鹅绒窗帘彻底遮挡住室外光的时候,伴随着手电开关的向前一推,光透过幻灯片映在墙面上,随即爆发出孩子们的欢呼。
回想起来,虽然当时看到的影像非常模糊,甚至都是以色块示人,当年的那些“珍宝”也早已不知了去向,但正是童年的经历建立起了我对于幻灯片的最初印象,也便有了对其了解、收藏的欲望。
多元载体未来可期
小小幻灯片,经济价值并不很高,但其却承载着多元价值。
可以说,幻灯片从诞生到普及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幼兒园、学校、工作行业中的应用,恰巧为我们画出了一条70后、80后的成长轨迹,在这代人的童年生活学习中,幻灯片的元素无形中留下了记忆痕迹。
那是北京午后的一场大雨,窗外的瓢泼酣畅阻挡了孩子们期盼的户外活动,老师取来幻灯片、搬出投影仪,孩子们顿时忘记了前一秒的沮丧,沉浸在那白灰墙面上不时更换的动画形象与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之中。想想也是从那会儿,便奠定了我对于“时间、地点、人物”写作故事要素的最初印象。那还是小学课堂中的一次讲课,投影仪有了新搭档,黑板上方悬挂的圆柱铁桶只要一拉出白色的幕布,便标志着今天的语文课必是一场意犹未尽的“美术”课。很幸运,我的语文老师在讲古诗词时,并非让大家死记硬背,而是将这些诗词化作生动的绘画场景,首先让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由场景入文字,由文字感受作者的心境。
相信以上的记忆片段,很多同龄人也会有。想想曾经的幻灯片,绝对可称为电教化的雏形,虽然如今孩子们的课堂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设备,但形象直观,配以教师深入浅出引导解读,又可激发学生联想,以至身临其境的幻灯片,其优点还是很多的。如今的这代人通过成长、经过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担当力量,在收藏领域也越来越多出现这一年龄段人士的身影,这也为幻灯片收藏带来了潜在市场。
从幻灯片发展角度来看,其道路跨越了我国比较重要的几个阶段,全民卫生运动、学习英雄事迹、中国动画片典型风格发展、城市标志性建筑崛起……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幻灯片成为一种大众所接受的载体,记录、见证、传播着光阴的记忆。例如一部名为《看中国》的系列幻灯片,在领略中华大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同时,民生状态也在同时展现,因当时拍摄的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经济民生的发展轨迹。再如一部北京幻灯片厂出品、主题为《吴作仁画选》的系列幻灯片,文字介绍独立成册,与幻灯片的作品展示相辅相成,观者既可领略画家风采,又可详细了解作品背后丰富的信息。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幻灯片的世界,也如参阅历史,或如与曾经的青葱岁月重新来过。
在收藏幻灯片方面,应注意两个极端——潮与热。因幻灯片多生产于几十年前,当时对于胶片的固色技术并不完善,所以应避免幻灯片存放在过于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经验源自童年与小伙伴们的一次露天“抢救”幻灯片行动。那次正好淅沥着小雨,大家在幻灯片厂门口,发现了几张成色可赞的“废品”,于是一边互相分享着胜利果实,一边淋雨回院,结果发现,幻灯片里的人物全都成了“小花猫”。此外,避光同样需要注意,因为幻灯片的材料为塑料胶片,储存已久必定材质脆弱,如果经过暴晒,画片中图案不但会出现掉色现象,材料也很容易发生变化,影响幻灯片质量。幻灯片的收藏同样讲究成色,大尺寸幻灯片通常有独立纸盒包装,小尺寸幻灯片则会有专门的、如集邮册一般的本子存放。一套完整的幻灯片不但讲究包装完好整洁、系列幻灯片没有漏损,还要求对应成册的文字说明及讲解材料保存质量。
就目前市场观察,幻灯片的收藏还处于小众爱好者的收藏范围,但也有越来越多杂项收藏者开始涉足此领域,还有不少文创企业、机构逐步发现幻灯片的价值,他们开始有目的地购买、收藏所需内容的幻灯片,并将其衍生为拥有激光技术、工艺美学、现代礼品设计等元素于一体的旅游文创产品。相信伴随着对于幻灯片综合价值的不断了解,将会有越来越多人走入“收藏光影之色”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