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肌理

2020-12-21 03:42刘一达
北京纪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元大都北京城中轴线

刘一达

古都北京的重要标志

记得两年前,跟两个外地朋友逛新修的前门大街。修整后的前门外大街,除了街面儿上的门脸见了新之外,最惹眼的是通了有轨电车。

当年,这条街上的有轨电车,是北京最早的电车,因为当初的电车没有喇叭,为了提醒路人,在车上安装一种特殊的铃铛,车开起来,这种铃铛“铛铛”直响,所以老北京又把这车叫“diangdiang车”。

diang有音没字,只能写成“铛铛”或“当当”车了。因为历史久远了,“diangdiang车”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老北京人也说的少了,所以,后来的北京人根据“铛铛”的字音,把它叫作“铛铛车”。

当然,现在的“diangdiang车”只是一个观光项目,并不是北京人出行的代步工具了。

看着“diangdiang车”的轨道,我对那两个朋友感慨道:“你们知道脚下踩的是什么地方么?”

“什么地方?这不是有轨车道吗?”一个朋友笑了笑道。

我对他说:“没错儿,是有轨车道。但你们知道吗?你们踩着的是北京城的‘脊椎骨呀!”

一听这话,几个朋友愣了:“‘脊椎骨是怎么回事?”

我笑道:“它是北京城的中枢神经。你们知道吗?这条道是老北京的中轴线呀!”

“中轴线?”

“对呀!你们往南看,这条线一直到永定门。往北看,这条线一直穿过正阳门,也就是前门,穿过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穿过端门、午门、故宫的三大殿,再穿过神武门,穿过景山、地安门,一直到鼓楼。”

“哦,有这么神奇?”朋友诧异道。

我接着说:“现在你们看到的北京城是明代永乐皇上建的,建一座都城要有设计方案,要先确定中心点和中轴线。所以说先有中轴线,后有北京城。这条线是北京城的主脉。知道吗?你们踩在北京城的主脉上了!”

中轴线对老北京的作用至关重要,现在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也离不开這条中轴线。新时期,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划多次调整,在国务院批复的《2016至2035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城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又有新变化,《规划》明确了“一核”“两轴”“一区”“多点”的城市发展思路。

“一核”,就是有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两轴”,就是中轴线和东西走向的“十里长街”东西长安街;“多点”是指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位于平原的新城;“一区”指的是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及昌平、房山的山区的生态涵养区。

您瞧,这个《规划》是把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作为两个“轴”的其中之一来设计的。规划吸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京城发展规划的思路,在保护老北京城市“肌理”和基本“骨架”的前提下,又有新的突破。

老北京城的“肌理”,如同人身上的脉络。人身上的脉络再多,也有主干,或者说主动脉。老北京城的主动脉也叫“龙脉”。

北京的“龙脉”与“肌理”

“龙脉”在哪个位置呢?这条“龙脉”起于北部昌平区的燕山山脉,向南一直延伸到南苑一带。元大都,即后来的北京城的设计者刘秉忠,正是根据这条“龙脉”,确定了北京城的“中心点”。

您会问了,这个“中心点”在哪儿呢?它就在现在钟鼓楼的西南方向,离鼓楼非常近。

您也许知道,现在保留下来的老北京城是明代建的。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的,只是内城向南移了2.5公里,当然了,内城向南移了,北京城的“中心点”也得变,明代北京城的“中心点”跟元大都基本相同,所以明代北京的中轴线,也跟元大都的位置基本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中轴线北起鼓楼,南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现在这条中轴线向北一直延伸到奥森公园的仰山,往南一直到南苑的大红门一带。

按照《2016至2035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这条中轴线还要向北向南延伸。它的延长线,向北一直延伸到昌平的燕山山脉。向南,一直到大兴北京新机场的永定河水系。

乖乖,照这么延长,这条中轴线得有上百公里了!它完全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了。

除了南北走向的这一“竖”,即中轴线之外,北京城还有东西走向的一“横”。这一“横”,就是有“十里长街”之称的东西长安街,这一“竖”一“横”,构成了北京城的基本“骨架”,并由此向纵深发展。东西长安街及延长线,老北京是从建国门到复兴门,约7公里,今后向西延长到首钢西山山脉,向东延长到城市副中心通州和北运河的潮白河水系。如此一来,原来的7公里,可能就会变成70公里,这一“横”也堪称世界之最了。

明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北京城的时候,其规制也是按《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来设计的,“朝”指的是朝廷,也就是皇宫紫禁城。在紫禁城的后面,明、清两代各有三个大市场,即东四和西四,以及鼓楼前面的地安门外大街。

在皇城的南门天安门的左边,即东边,建有清朝皇帝的祖庙,也就是太庙,即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在天安门的右边,即西边,建有社稷坛,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

北京城像一块四四方方的豆腐,中间是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以中轴线为界,分为东城和西城,在以东西长安街为界分为南城和北城。

按照《周易》八卦的规制,南和北、东和西所有大的建筑是相对应的,比如内城的城门,西边有阜成门,东边就有朝阳门;西边有西直门,东边就有东直门;西边有德胜门,东边就有安定门;西边有宣武门,东边就有崇文门。

皇城的四个城门也是对应的,南边有天安门,北边就有地安门;东边有东安门,西边就有西安门。

坛庙也是对应的,东边有日坛,西边有月坛;南边有天坛,北边就有地坛。街道也如是,有西单,就有东单;有西四,就有东四;有南小街,就有北小街;东四有猪市大街,西四就来个羊市大街;南城有花儿市,北城有灯市。

紫禁城内的建筑尤其重视对称。您逛故宫时候,就会发现,中间儿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两边儿呢,东边有文华殿,西边就有武英殿;西边有弘义阁,东边就有体仁阁;东边是日精门,西边是月华门。对得多妙呀!

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正和谐“天人合一”的礼法观念,也使都城变得恢宏大气,井然有序。这恰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所在。

老北京的“子午线”

老北京城是方方正正的,从地图上看,街道的布局横平竖直,像个规矩齐整的棋盘。

我曾去过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罗马、埃及的开罗、伊朗的德黑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国都,感觉这些城市虽然历史悠久,古建也比较多,但城市的街道没有北京城设计得这么规整。

也许是依河而建的原因,这些城市的街道是随河而呈分散状的,有些街道是斜的,转着转着,又回到老地方,可是外地人到北京迷路的就少。

中国古代设计都城是有严格定制的,都城的定制都写在了《周礼·考工记》里了。元代的大都城和明代的北京城,都是严格按《周礼·考工记》来设计的。

所以,它的城垣呈长方形,南北端正,左右平直。城市的布局依《周易》八卦的形制,周正严谨,讲究对称,所以才有规规矩矩的街道和建筑。

元大都的设计者是刘秉忠,明代北京城的设计者是蒯祥,他也是承天门(即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

蒯祥生于1397年,死于1481年,明成祖在建北京城時,他和许多工匠一起北上,他不仅木工活做得好,而且会画图设计,建完承天门后,他升任工部左侍郎,据说明代北京城的主要建筑,都是由他主持设计的。

古今中外,大凡建一座都城都要依山傍水。水对一座城市来说至关重要,世界上许多大都市都是沿着河道建城的,比如巴黎的塞纳河,莫斯科的莫斯科河,罗马的台伯河,开罗的尼罗河等。

北京城最初的设计也如是,离不开河,但北京城的布局不是根据河的走向建的,而是把河含在城里了。当然说到河,北京城有四重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每重城都有城墙。城门楼子和护城河,所以北京城不是依水而建,而是枕水而栖。

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规定,建一座城首先要找到它的龙脉,然后定它的中心点,接着再确定它的中轴线。

确定中轴线之前,要明确它的“子午线”,中轴线上的“子午线”,既以阴阳确定中轴线的平衡关系,又体现帝王皇权的“九五之尊”。

什么是“子”?就是夜里11点到1点这个时辰,它代表“阴”;“午”呢?就是正午,中午。是中午11点到1点这个时辰,它代表“阳”。它是一天的起点,也是终点。由此看来“子午线”在中轴线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北京城”石桩

记得小的时候,听胡同里的老人说到“子午线”时,讲过“北京城”的故事。

传说明代初年建北京城时,在鼓楼前边的万宁桥,俗称的“后门桥”的桥下,立了一个雕着鼠的石桩,上面刻着“北京城”三个字。

这石桩上面还有刻度。老北京人传说,什么时候什刹海的水,没过了“北京城”的“北京”两个字,北京城就淹了。

同样,在南边的正阳门,俗称“前门”的护城河桥下,埋了一匹石刻的马。

1950年,在“六海”(中海、南海、北海、什刹海、后海、西海)清淤,疏通河道时,在“后门桥”的淤泥里,挖出了一根一丈长的方形石桩,上面刻着一只鼠,鼠的下面,果然刻着“北京”两个字。

老北京人经常问小孩:“知道‘北京城在哪儿吗?”这句话别说小孩儿,大人也不见得能回答上来。

“北京城”在哪儿?北京人会说:“这还用说吗?不就在脚底下呢么?”

老北京人听了会嘿嘿一笑说:“不蒙你,‘北京城在后门桥下边呢。”

您要是不明就里,肯定得犯晕。其实老北京人说的“北京城”,就是挖出来的这个石头桩子,因为它上面确实写着“北京城”三个字。

20世纪60年代,在修地铁2号线的时候,工人在正阳门前边的地下,挖出了石雕的马。印证了中轴线上的子午线并非虚言。

猜你喜欢
元大都北京城中轴线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漂”来的北京城
老北京城里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掠影
射频感应电子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