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作用后,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势头也显得尤为强劲。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着总量偏少、定位不清、精英不足、结构失衡的现状。尽管全国各大高校兴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热潮不减,但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仍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并未形成体系规范的培养机制。因此,文章基于统计数据对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对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未来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5-0160-04
Abstract: Since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re and key rol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end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s in cultural industry is particularly strong. On the whol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China, such as less total amount, unclear positioning, lack of elites and unbalanced structure. Although the upsurge of setting up the major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s, there is still a phenomenon of "going his own way" i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nd no systematic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mechanism has been forme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s on the futur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作為知识密集型产业,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地也须发挥关键作用。根据教育部2003-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统计,截止2017年,我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192所,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高等教育体系,但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进入普及化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也非常突出。因此,开展针对全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现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各院校结合自身属性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更有助于实现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供给的良性发展。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统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2004年应需而生,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当时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属于试招生的状态,直到2012年才成为我国的正式专业。尽管目前国内各方面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是普遍了解的,但是有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诸多数据信息却并不完善,很多信息资料模糊或缺失,系统梳理和分析更是缺乏。因此,本次对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信息进行统计,客观、真实地呈现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和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剖析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开设数量
截止2019年6月,共统计筛查出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174所,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院校36所。由于存在停招的情况,最终筛查的数据与教育部官方数据存在差异。通过调查发现,截止到2018年,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及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部分学校出现了专业合并、专业定位模糊以及资料不清的情况,调查时更是发现有些高校已经停止了对该专业的继续招生,出现了专业在校生减少的现象。
具体来说,从学校层面来看,很多高校虽获得了开通此专业的资格,但是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 盲目开办文化产业热门专业。目前已经有3所高校被国家撤销开办此专业的资格,9所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停招,3所学校的文化相关专业已停招。
(二)专业开设地区分布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地区分布仍然呈现东中西逐渐递减排列的态势,通过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人才资源的分布情况与跟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类似,也呈现出一种“东高西低“的态势。
(三)专业开设时间分布
统计发现,除2012年开设数量出现暴涨,有38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外,其他每年数据保持在十所左右较为均衡,且近五年内出现下降的趋势。可见,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开设认知较为理性,并未出现开设数量集中增长的现象,但同时也能预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供给仍然极为紧张。
(四)学科专业划分情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成立之初便存在着对专业定位不同的观点,专业建设的分歧直接导致专业的设置问题,所以在对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梳理过程中,发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在不同学院,出现专业设置混乱的现象。174所开设院校中有103所高校将此专业划分在管理类分院,37所高校将此专业分在了文学类分院,19所高校将此专业分在了艺术类分院,15所高校将此专业分在了人文类分院。其中管理类分院以经济管理类及工商管理为主,文化类分院主要以文化传播类及旅游类为主,艺术类主要以艺术管理为主。可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划分需进一步明确,亟需确定全国标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和方向。
(五)院校招生情况分析
在招生人数方面,各院校的招生人数也差距较大。由于41所院校未对外公开招生人数或无法获取招生数据信息,因此,共对133所高校的招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历年招生人数低于50人的院校数量占51所,高于50人且低于100人的达47所,高于100人的达35所,其中综合院校和艺术院校招生人数较多,师范类大学招生人数较少,估算目前全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总体在校人数近3万人,难以满足目前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
(六)院校课程设置分析
统计发现,从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成来看,存在一定的共同课程,但具体专业课程开课方向更多地是围绕着学校原有的教学基础进行开设,开课方向差异性较大,课程设置差异性也较明显,缺少规范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
随着文化产业的学科发展,部分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细分上已走出了探索之路。如吉林动画学院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开设了数字产业管理和文化艺术管理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文化经纪人和制片管理两个方向。总之,文化产业专业课程设置特点逐渐呈现出清晰性、针对性、交叉性、应用性的特点。
(七)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向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不同,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就不同。统计发现,目前高校培养的方向有文化产业管理方向、活动策划组织和执行方向、编辑出版方向、广告方向、会展方向、影视方向等。
总体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都坚持“广”培养口径,专业对口方向既包括政府管理部门,还包括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媒体机构及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既需要有扎实的经管意识,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意策划能力,既要具备文化产业专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项目的专业运作能力。总之,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表现出分散、涵盖范围广、专业定位不聚焦等特点,并未形成专业的针对性的就业领域,致使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大众对于文化产业的专业认知产生模糊、混乱的印象。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基于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可见全国各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未形成统一专业建设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普遍的规律和模式可循,在个性发展的同时表现出诸多共性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
自2004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试招生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高校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的认识不同,结合不同的建设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致使专业开设的二级学院各异,尽管教育部认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划属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但依然存在专业定位不清、专业界限模糊的现象。
不仅如此,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各高校最初認定的学科归属不同,经过四年的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的学位各异,管理学学士、艺术学学士、文学学士等均有涉猎,这便使得学生对于专业的归属感较低,同时难以整合资源打造专业特色,无法形成统一的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标准,各高校只能从自身条件出发,依托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办学资源,摸着石头过河,这样造成高校间的建设合力难达成,教育资源难打通,系统地统筹规划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难实现,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基于各高校官网查询的资料,目前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综合三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各高校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 空有其名
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专业学科的范畴,尽管同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其实仅仅是空有其名。如浙江农林大学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在茶文化学院,培养具有茶文化创意意识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开设的课程包含茶文化通论、茶学概论、茶艺、茶叶的制作与品评等。从该校的各项资料来看,并未发现文化产业管理在专业规划中发挥的差异作用,该专业更倾向于茶文化管理专业。而诸如此类这种专业建设现象并不是个例。
2. 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统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来看,大量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雷同或相似,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情况,而高校间无论从师资、生源、学校资源等各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可见,部分高校的专业培养方向仅从共性上进行了复制,并没有针对专业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亦未对市场需求、行业需要进行调研,未对专业的长远发展设定规划和目标,人才培养仅为一纸空谈。
3. 自娱自乐
调研发现,国内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资源,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进行了资源整合,突出学校特色,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方向。能够对专业建设进行自我解读并突出优势的做法本身是非常提倡的,但真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比例有限,自娱自乐的人才培养方式浪费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体系不规范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特点,致使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出现课程内容混杂、名目众多但毫无规章的现象,并且文化产业的变化较快,对于高校的课程建设方面,不能形成稳定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对于文化产业方向侧重以传授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为重点。且存在部分高校在理论学习的课程安排设置上,虽专业名称保持一致,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并未能体现文化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艺术品市场概论、珠宝玉石鉴定、金石书画基础、金石书画鉴定等课程,虽以上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但与文化产业专业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出入。总之,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开设得五花八门,缺少规范的课程体系,可见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认知方面还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都力求囊括所有相关学科领域,这便出现专业课程体系杂且乱的现象。每个专业领域仅有涉猎,什么课程都开,什么课程都学不透,且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逻辑性和关联性,课程的课程性质、排课顺序均影响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形成知识体系,零散的课程安排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课程体系的混乱和不规范,归根结底还源自于专业定位不清和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建设需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模糊混乱均有可能导致专业整体的建设的全盘崩溃。
(四)师资力量薄弱和教材建设欠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时间短,专业的师资团队大多源自其他学科专业跨专业形成,纯粹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人数及其有限。尽管涌现出一批如叶郎教授、向勇教授、陈少峰教授、金元浦教授、顾江教授、李凤亮教授、李炎教授等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各领域发展发挥了带头和引领作用,但整体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资源仍呈现“量少质平”的现象。大部分高校的师资仍依托于二级学院的已有资源,文化产业专业科班出身并且拥有相关专业行业背景从业经验的人才较少,高学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均奇缺,薄弱的师资力量已成为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
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交叉的特点,教材的编撰难度较大,且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专业的教材的编撰数量、更新速度都受到巨大影响。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的整体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真正具有专业规范性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教材数量有限,许多课程还存在着无教材的情况。目前广泛应用的专业教材有三套系列教材,而这三个系列教材中部分教材也存在出版时间早待更新的现状。总体来看,虽然目前教材建设在持续进展当中,不论是内容和数量均不断增加,但规范的教材体系建设对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还是漫长且艰难的。
三、未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思考
基于前文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专业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未来专业发展过程中重点在于如何反思自身发展弊端,找到解决路径,实现专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一)找准专业定位
对于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专业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找准“自己”。基于国家的专业划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在管理学科的背景下,形成专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学科定位,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和各自院校的办学优势,在共性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求同存异,彰显独特办学风格。可通过高校间建立的专业委员会拟定相应建设标准,占据各校建设规划中的部分比例,以达到基本规范和清晰的专业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及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另外,可建立高校间专业建设观摩学习机制,让各高校能够形成学习、建设合力,资源壁垒打通,盘活教育资源,形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联盟,实现专业建设长远发展的可行性和能动性。
(二)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而目标的确定一方面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一方面取决于高校的教育资源。从目前的就业市场需求来看,企业急需既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实现专业能力转化的应用型人才,简言之,能够胜任真实的实践项目。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这里所认为的应用型人才绝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操作,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分析和创新能力,能够针对问题分析解决办法,创新解决办法。
另外,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是规定专业建设培养的人才都是统一标准,各高校应培养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这与高校自身的建设资源是密不可分的,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相应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建设,但“求同存异”的模式应该更加深化,不是名字融合就是融合,更重要的真正培养出具有专业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如中央财经大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反思和调整,已找准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即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方向,既能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同时能够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切实的行业人才需求。总之,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根基,各高校均应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反思,最终找到适合的、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规范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的专业课程建设问题,笔者认为应形成基础理论课程和特色课程结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交叉复合的专业特点,可根据市场需求需要,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課程结构,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等多模块共同搭建而成,通过不同学期、不同课程、不同层级结构的组合,形成以能力为主的特色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同时,还可以根据独立的专业方向形成不同的模块课程,学生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后可结合个人能力和兴趣发展方向,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形成专业实践认知,在每个模块下均能够实现理论到实践、基础到深入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亦真正做到了课程体系建设清晰、规范、可实践。
(四)创新师资队伍培养
为了解决各高校师资人才短缺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宽师资建设渠道,具有行业经验、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能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的需要。
另外,还可以根据学校办学能力,筹备短期的文化产业学科培训班,培训班的课程融合多学科理论内容,并且引入行业专家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短期培训班的设置可以快速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跨学科的学术学习能力,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增长了教师的专业归属感和向心力。
第三,可形成高校间的师资共享平台。建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交流平台,教师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中形成资源共享,基于专业问题可以进行探讨和相互学习。比如目前成立的全国文化产业管理学科联席会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年会等论坛,虽然能够让各高校济济一堂,探讨专业建设的诸多问题和解决办法,但一年一次的举办频率远远不够,还可在此基础上形成校级联合,互相交流学习,甚至可以交换师资,交换学生,真正实现优势师资资源共享。
四、结束语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供应方,是提供文化产业人才的第一出口。虽然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相信经过各高校的共同努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将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专业体系。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前期线上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但由于部分高校并未完全公布专业建设信息,个别分析仅能基于大部分专业情况进行阐述,后续将继续跟进相关内容,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洪叶.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定位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高搏.基于“学习产出”(OBE)模式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应用与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4):135+137.
[3]秦然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9):135-136.
[4]代小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