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闯 唐高华
摘 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为了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发展倾向。合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发展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师队伍双能型转变,实施人才培养大教学观战略,不断加强应用型高校发展规律研究,从而实现转型发展的突围,其转型发展理念对地方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5-0075-04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ordinary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ones is to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concept, Hefei University, a newly-built one, implementsthe dual-energy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s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so as to achieve the breakthrough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local undergraduate and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pplication-orien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引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如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地方本科高校(简称地方高校)都把应用型转型作为谋求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这更是新建本科高校“变轨超车”的必然选择。合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建校三十几年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应用型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其办学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教学观理念已渗透到每个教师,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中,学校仅仅围绕应用型这一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践行应用型理论研究,其本科层次应用型改革的成效已得到社会高度认可,2014年中国教育报曾以“一个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报道合肥学院的转型经验[1]。地方高校经过近5年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应用型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最近教育部和安徽省《关于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基金的建设方案》中提出“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合肥学院在现有试点基础上拓展研究生培养领域和规模。可见,合肥学院正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向硕士及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迈进。毫无疑问,合肥学院的应用型办学理念值得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学习和借鉴。
一、合肥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理念的构建
合肥学院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国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逐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的高等学校。1985年,中德两国决定开展政府间合作,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在中国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在联合建立合肥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合肥学院前身)的议定书中明确写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因此,合肥学院从创校之日起就秉承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创校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在2003年就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高校管理者都深知,办好一所有前途的大学,务必要找准定位,才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和风格,实现跨越发展,同时办学定位还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与德国合作办学,合肥学院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特征和属性是什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哪些关键要素?最终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路径显著区别于普通院校,强调理论与实用维度,有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真题真做,到一线就能干[1]。学校把该描述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此,2003年学校通过办学思想大讨论,全校上下达成共识: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2]。学校当年即突破性的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并确立应用型办学目标,即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能力强、素质高、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3]。为了避免与后来其他应用型高校在办学理念方面的同质化和治理结构的同构化,凸显自身特色,2010年合肥学院对应用型理念进行完善,强调应用型应以“科学为基础,应用为重点”,2014年起又增添新的内容,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须“发展校企深度融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二、合肥学院应用型办学之路
合肥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始终践行着应用型的办学理念,大学校园内充满着浓郁的应用型色彩,而正是通过走应用型的道路, 使得其在三十余年的时间内在国内迅速凸起,走在新建本科高校转型的前列,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队伍“双能型”
应用型大学对教师需求比研究型大学更加迫切,因为从技术传授的角度看,师傅的能力决定着徒弟水平,师傅的技术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徒弟的水平直接影响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
在国内现有的高校评价体制下,大师、名师对大学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这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引进产生深刻的影响。合肥学院采取非常手段打造应用型师资队伍,提出培养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能型”教师的目标。为了达成此目的,学校首先是制定双能型师资认定标准,并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采取“双聘双挂”举措扩充师资,即学校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员担任专业教师,企业从学校聘请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学校企业之间双向挂职锻炼提高能力。迄今学校专业课教师“双能型”教师占比56.46%,其中工科为64.29%。另外,合肥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培养优秀实验教师,例如,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吸引理论教师转向实验教师;建立新进高学历教师进实验室规定;建立独立的实验技术教研室等等[4]。截至2018年,学校已配备一个结构合理实验教学能力卓越的专任实验教学团队104人,其中高级实验师17人,实验师58人,助理实验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77人[5]。近期为了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肥学院加大对高水平国际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已启动“1251”人才工程(引进和培养留学德国的工程学、管理学背景博士100名,引进德国高校实验室工程师20名,引进德国培养的硕士50名,引进10名达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聘任资格的德籍教授)[5]。
(二)实施人才培养大教学观战略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无论国外高校还是国内高校。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更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合肥学院在预判产业升级必然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时,充分利用与德国共建的契机,树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观,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学校所有的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大教学观理念指导下,学校以全面系统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6]。
基于此,学校首先从改变考试制度和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着手推进大教学观战略,实施“N+2”考试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建立并实践新的教学评价标准,让教师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合肥学院就充分利用考核这一指挥棒解决了,教学管理中“人”的问题。其次,学校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提出以“八个转变”[7]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改革,对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赋予新的内涵:办学定位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强调创新应用能力;专业结构调整立足地方、区域产业需求,而不再依靠现有人财物的资源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业界需求紧密对接;课程体系设计以专业导向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能力构建课程模块,以真实有效推进实践教学;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有目的的选择专业、加强主动学习能力,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更注重产学研合作能力;育人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相关机制的建立;质量评价强调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生质量的满意度。
(三)以应用型高校发展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转型新问题
应用型高校的转型是一个系统复杂的高等教育管理问题,在国内也是一个新的问题,虽然国外已有较多成功的案例,但完全借鉴和简单借鉴都不可能很好解决现实问题,只有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形成理论认识,再反过来指导实践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在转型发展的三十几年中,合肥学院教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不断加强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学校党委原书记蔡敬民对应用型转型的认识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起蔡敬民等就对应用型转型规律有了较高理论认识,发表了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思考和探索》[2]。截止2019年6月,蔡敬民个人已发表应用型高校建设相关论文20余篇,并出版应用型研究专著1部;在中国知网数据库用主题词“应用型”搜索,合肥学院教师发表应用型研究相关论文达433篇,比同类高校多几倍。他们对应用型转型的研究范围包含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而且多数研究是从微观的层面进行切入,对学校的改革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学院教师对应用型改革的思考,不停留在口头,已形成理论认识,学校转型能取得满意成效与此不无关系。
三、合肥学院应用型办学理念对地方本科高校的启示
随着高校应用型转型进程的加快,应用型转型的内涵和外延均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不应只停留在形式,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纵深发展。合肥学院通过采取应用型的发展战略,凭借着“敢于创新的干劲”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领先的成绩,“应用型”的发展战略为合肥学院今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合肥学院用自己的实践向国内地方本科高校证明了:能否走进应用型一流大学之列,不在于其办学历史的长短,而在于学校能否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纵观合肥学院的实践历程,对正在实施应用型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一)应用型办学理念是地方高校的发展之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而我国正处于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的关键期。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大学办学理念尤显重要,应用型高校找不准办学定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迷失方向。
大学成为名校后,人们总能记住它鲜明的办学理念,例如哈佛大学的“追求真理”,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合肥学院之所以走在国内同类高校的前列,关键就在于其十几年前就确定应用型办学理念,并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制定发展战略来指导办学实践。同时,不能忽视合肥学院的校领导在不同时期为学校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创校人杨承宗教授为国内创办应用型高等教育开创先河,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曾在杨承宗教授百年华诞之际送上祝福,“希望其继续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做出贡献”。合肥学院党委原书记蔡敬民从一名普通老师,先后担任原合肥联合大学教工团总支书记、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合肥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院长、党委书记。几十年来,不断为提升合肥学院的影响力而努力。合肥学院在着眼于培养高水平工程师和管理人才的应用型理念指导下,确立了应用型办学战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在承认办学理念关键作用的同时,在应用型办学理念成为常态之际,其他地方高校应进一步思考去同质化和去同构化的,富有特色的应用型办学理念。
(二)以人才培养为先导,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世界名牌大学如此,研究型大学如此,应用型高校更是如此。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大学应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也充分说明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半个世纪前,欧美发达国家就深刻认识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积累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例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英国的“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瑞士的“工匠精神”等都已享誉全球[8]。在中国产业全面升级的今天,地方应用型转型高校无疑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所有走应用型道路的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合肥学院也不例外。它们不仅树立以人才培养为轴心的大教学觀战略,而且执行以教学改革推进转型发展的路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取得满意的成效,得到国家和同行的充分肯定,2009-2018年,合肥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以及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截至2019年5月,全国有530多所高校,1400余批次同行来校调研学习。合肥学院作为新建二本高校,在2018年才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背景下,其招生录取分数线2017年和2018年都超过安徽省一本线,充分说明其人才培养效果被社会广泛认可。它正是以应用型办学理念为指导,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追求,并将其作为学校在同类高校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确立了自己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地位。
(三)一流双能型师资是地方高校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教师是影响大学办学水平的核心因素,应用型高校转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掌握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而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长期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教师,导致现阶段应用型师资短缺成为高校转型的最大瓶颈。合肥学院之所以在短时间取得满意的成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德国应用型师资的支援和长期坚持对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创校初期就打造了一支有德国应用型大学学习背景的师资队伍。这批教师不仅很好掌握了应用知识的技能,在重点专业成为学术带头人,更重要的是,这批教师多数已成为学校转型改革的推动者和领导者。所以地方转型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中,人的因素最关键,即必须建设一流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必须要改变落后的用人、聘人的传统观念,高学历、高职称不一定适应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应转变引人唯帽子、唯学历、唯论文的趋势,重视其实践教学能力;优化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吸引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加入学校的教学团队;建立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常态化机制。
(四)加大应用型办学规律的研究,方能促进地方高校改革创新
2014年3月“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才第一次在国家政策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正式提出,可见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在国内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应用高校办学理论在国内属于探索初期,虽然近几年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但是多数高校都只是“跟随式”发展,不能实现很好创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撑。合肥学院2003年确定应用型办学定位,之后对应用型办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研究的范围涉及应用办学的方方面面,宏观方面有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路径选择、新建本科与新型大学建设等,中微观层面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控制、实习基地建设、模块化课程[9]等。可见合肥学院在转型摸索过程中,先从理论上制定战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策、修改方案,并对过程进行总结形成理论认识,走出一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理论升华的成功之路。
另外,从近期高等教育政策的频繁出台可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领会国家的政策,把握发展方向,如何在改革创新中突出特色,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规律在国内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国内外经验的简单借鉴不是明智之举,地方高校务必要建立本校、本区域的研究团队,从理论上加强区域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大学等不同类型大学办学规律的研究。而且学校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不能只是依据某个职能部门的建议,更多的要参考相关研究部门、机构的研究结果或者调查分析报告。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改革实效。
参考文献:
[1]周飞,储召生,俞路石,等.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4.16.
[2]赵良庆,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79-96.
[3]蔡敬民,余国江.从“新建本科”向“新型大学”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29-31.
[4]蔡敬民,余国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32-34.
[5]合肥学院.合肥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www.hfuu.edu.cn/xxgk/07/de/c6924a67550/page.htm
[6]蔡敬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7]蔡敬民,许徐.开放合作 创新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1):1-3.
[8]孙诚,杜云英.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60-63.
[9]蔡敬民.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