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兰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号)提出,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努力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如何“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大趋势,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实践命题。
质量第一 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农业要实现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其核心逻辑就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在农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都要把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做好全面质量管理。南充是农业大市,不是农业强市,大在农产品供给总量,弱在农产品品质不高、结构不优、产品不新、规模不大。实现南充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必须积极推进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
效益优先 促进农民增收
经济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资源最佳配置、实现最大效益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农业发展的较长历史时期,在最大限度追求农产品产量增加的核心逻辑指导下,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不得不服务和服从于农业产出总量的增加。大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须始终坚持效益优先,始终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逻辑。
绿色发展 实现农村生态文明
农村和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战场。农业要实现以提质导向为核心逻辑的科学发展新路,就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一是优化资源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促进农业生产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二是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农村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科技引领 提升劳动生产率
要彻底扭转我国农业的弱势地位,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路径就是始终坚持科技引领。
从国家层面讲,一是围绕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组织国家农业科研团队,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二是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建立农业科技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三是建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运用体系,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和农业科研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从县乡政府层面讲,一是大力培养“三农”干部。县乡政府要下大决心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立完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关爱激励政策。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农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和党校的作用,大力培训各类乡村人才。建立完善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运用,完善县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用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强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经营技能。
市场导向 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农业要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农产品品种改良和新产品的开发,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创新,都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农业生产一切资源的配置都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前提,是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為标准和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