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挺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论述在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与路径,提出在心理认知、德育学习、职业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做法,以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内驱力,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正面引导效应。
【关键词】中职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 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025-02
职业道德指从业人员在职业岗位中必须遵守的职业基本道德,既是行为规范,又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正向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品质,但当下中职学生在实习与就业过程中出现较多职业失范现象,这也就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职德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与就业引导工作有效地融合,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减少学生职业失范现象。
当前职业教育多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对于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而言,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就业经验,若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难免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达到真正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目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自发的主动性学习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与内驱力,教师要在提升课程价值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学习动力,已成为当前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总体来说,学生由于职业认知不清晰,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偶发职业失范行为,而中职教育的职责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更应成为中职教育的重点。本文从培育学生个体内驱力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进行多元化的探讨。
一、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完成社会化融入。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道德社会化已成必然。职业道德要求遵守社会规约、企业规定以及社会伦理,故职业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职业道德素质能反映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和社会融入道路。而中职教育是学生顺利走向行业、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完成社会化融入。
(二)有助于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生实际素质难以匹配用人需求的大背景下,学生择业和就业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企业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更为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考查。中职教育应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阶段,并结合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既是引导学生在职业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更正、自我完善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在两者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让学生厘清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继而意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根基,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建立完善的人格与价值观。
二、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在心理认知中培养职业道德。具体如下:
1.完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的核心是客观、正确、全面地理解自己、评价自己,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强项,避开自己的弱项。其一,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路上的自我效能感的有效路径。有的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易在生活和学习上产生自卑心理,找不到自己的潜力所在;而有的中职学生心态盲目乐观,不能精准地自我定位。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使其学会扬长避短。例如,在教学“认识自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给自己画个像”这一课堂活动,让学生以表格填写、勾画选项的方式描绘自己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的优缺点。在学生对自己有完整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开展“认识自我”这一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分析。其二,自我认知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根基,工作过程中反映的职业道德实则是学生在工作活动中的自我发现、自我更正、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体现。教师要帮助学生锻炼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
2.提升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学生对社会中的人或事物等显性事物进行了解,也涵括对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行为、社会属性等深层意义的了解、反映。在当前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轻视社会认知与课堂教育的深刻关联,以致学生社会化融入的道路往往是不顺畅的,也影响中职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本质上,学生人格和品格的形成是一个从精神上源于认知,继而产生情感,在此基础上于脑中形成“意”,最后付诸行动的动态流程。在个体进行行动与交往前,社會环境和外界的影响可以反射到个人主体的主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重新建构以形成行动的内驱力,再以行动和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提高就业能力”一课的教学中,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行动力与执行力、适应能力实则都与学生的社会认知有较强联系,而中职学生虽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但社会认识能力往往是欠缺的,一些学生思考问题较为直观,易受所接触的局部事物所左右,分析问题肤浅、片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如向学生呈现真实职场道德失范案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深入分析、探究该类问题。
3.深化职业认知。职业认知的培养可分为学生对自我专业的认知、职业相关信息与前景的认知、职业规划认知等多个维度。具体而言,涵括个人职业能力倾向、个人兴趣、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应用、职业趋势、招聘信息获取、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行业竞争大、招聘信息不对等等多方原因,当下的中职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对口的职业行业并不了解,或对职业抱有过高期待,或没有掌握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致进一步加深中职学生在就业岗位中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对此,在课程初始时,教师便可开展“这三年我们应该怎么做?”“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和基本步骤”“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谈谈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等课程或讲座,为学生打好就业的“预防针”,让学生的就业心理归位于社会现实与行业现实。
(二)在德育学习中培育职业素养。在传统的职业道德观中,爱岗、敬业、勤于奉献是职业道德的三大基本原则,也是“三全育人”教育观下学生德育涵育的要求之一。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大背景下,在德育的各個方面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对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培养视域下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与职业追求教育以及心理知识教育等。教师须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依照当下特定的社会思潮和伦理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其中,职业道德是学生个人素养的冰山一角,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离不开个人意识、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养的培育。针对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教师可以“爱国、爱校、爱岗”“不忘初心,弘扬工匠精神”等主题开展学生自主演讲比赛,将职业素养学习与时代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提升学习效率。
(三)在职业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经过教学实践的积累,笔者发现许多中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换岗频繁、不遵守企业规范、擅离职守、与企业员工产生冲突等诸多问题。减少中职学生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职业失范行为,必须将学生的职业实践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传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就业实际联系不紧密,即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由于许多中职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与社会接触的经验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而又正处于社会融合的关键时期。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当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要创新教学方式,如采用情境教学法,由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模拟职业环境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的游戏,可以选取现实中常出现的企业要求加班、在工作完成后客户提出更多要求、客户回访、同事关系处理等内容作为学生职业情境模拟的主题。同时,教师可为学生开通“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热线或咨询平台,为实习期间和初入岗位期间的学生提供心理指导与就业指导,保障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中职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有重要的意义。在职业教育中,将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相融合,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当下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顺利社会化、职业规范化道路上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张智华,朱金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2]孙德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不足及改善对策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
[3]黄永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09).
【作者简介】黄 挺(1982— ),男,壮族,籍贯广西象州,本科,工学士,讲师,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负责人,现就职于柳州市交通学校,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