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经开区响水乡人民政府(411102) 熊 亚
湖南省农情分析研究中心(410005) 王景晨
湘潭市响水乡自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坚持示范引领、狠抓关键环节,形成了产权清晰、分配公平、发展可持续的改革局面,实现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为城郊地区乡镇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累了创新经验。
加强组织,统筹推进①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全乡17个行政村参照乡级架构成立相关领导小组。②构建责任机制。分解任务,明确分工,健全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分组包片责任制,形成合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③健全配套政策。结合实际与发展规划,下发《响水乡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与统筹指导。④推进跟踪指导。乡级产权制度改革专干定期下村走访,针对实际问题列出清单。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组织召开周调度会、月协调会,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跟进督导。
紧抓难点,突破关键①聚焦清产核资,做到家底“清”。响水乡严格落实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上报6个步骤,共核实资产总额7235.77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17.19万元;累计核增资产总额1246.93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03.99万元;清查集体土地总面积6806公顷。②聚焦组织经济成员认定,做到成员界定“明”。为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以差异化赋股的方式将外嫁女、上学转非等群体纳入组织经济成员,妥善解决争议,做到广覆盖、宽收益。③聚焦改革政策宣传,做到干部群众认知“深”。全乡发放“致农户的一封信”万余份,滚动播放各村电子标语共34条;由村支两委牵头,全乡开展“响水屋场夜谈”100余次,干部实地面向群众讲解政策。平面、动态、实地宣传讲解,提高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认同感,减少了因改革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探索路径,壮大集体创新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方向,实现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助推“三农”提质增效。①资产经营型模式。利用城郊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物业经济,通过经营、盘活老村部、校舍、厂房等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响水乡红星村投资建成响水幼儿园外墙门面4间,2020年村集体保底新增经济收入10.2万元。②资源开发型模式。毛家村依托水面和未承包到户的田、荒地等资源发展特色种养项目和旅游服务,共发展蔬菜园近7公顷、水面养殖近12公顷,先后带动周边种养大户、合作社、农家乐加入项目;引进农业生产企业1家,带动周边农民就业80余人,农户增加收入30余万元。③股份合作型模式。以委托扶贫为契机,利用政府帮扶资金300万元参股龙头企业——湘雨果食品有限公司、新塘湾菜业有限公司及应德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形成经营性固定资产,建立“保底分红+同股同利+资产租金”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覆盖贫困户980人,每年人均分红300元。④产业带动型模式。全乡共流转土地面积549.32公顷,入股专业合作社16家,成员达2981户,每年实现农民收入400余万元。响水乡朝龙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全村土地面积近16公顷打造马蹄、太空藕基地,4.7公顷用于罗氏虾养殖,形成总产值390余万元的产业基地,实现集体收入超过15万元,116户农户保底分红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