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探索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21 12:56李正军李艳芳
甘肃农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设施农业

李正军,李艳芳

1.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2.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畜牧兽医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扶贫,扶贫开发已由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转入巩固温饱成果的阶段,贫困人口也在逐年递减。从全省来看,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脱贫退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说是形势逼人。面对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超常规举措加以解决,精准扶贫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新挑战与新要求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近年来,崆峒区结合区情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以特色产业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崆峒区基本情况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区情概况

崆峒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和全省革命老区重点县区。全区辖17个乡(镇)、3个街道、1个崆峒山大景区,有252个行政村、15个城市社区。全区常住人口52.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7万人,有汉、回、蒙、藏等30个民族,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6.5%。总面积1 936km2,耕地面积94.35万亩,人均耕地2.87亩。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5个、贫困人口4.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9%。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 654元,同比增长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 890元,同比增长11%。累计实现了4.44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人口从4.89万人减少5 01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14.9%下降至1.46%。

(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崆峒区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牛、设施蔬菜整川推进、乡村旅游多元富民等工程,有效促进群众增收,使特色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全面夯实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基础,特别是在蔬菜产业方面,起初由于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受益程度不高,贫困农户的利益分享度不高,利益大多被大户、政府及龙头企业所持有,一些散户和小户、贫困户的土地主要都流转给了公司和大户,也没有形成其他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除了大户之外的普通农户几乎没有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太多。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崆峒区紧紧围绕打造泾河川国家级设施蔬菜产业园、保障中心城市“菜篮子”的目标定位,全力实施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规划区总土地面积6.4万亩,包括安国镇、花所乡、柳湖镇、白水镇4个乡(镇),下辖61个行政村10.1万人,有少数民族1.9万人,占总人口的19.3%。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0.8万人,贫困发生率7.9%,低于全区平均值7个百分点。蔬菜产业模式也从最初的散户、小户发展到现在“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等模式,采取“打破地界、扩围连片、统筹规划、集中突破”的办法,在安国、柳湖、白水,花所4乡镇,先后建成了土桥、新李等11个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好的设施蔬菜示范点,设施蔬菜面积累计达到2.57万亩。在发展机制上,突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天源、丰源、金伟源等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16 000多万元,发展了赵堡果菜、新李蔬菜、龙根山药等蔬菜专业合作社16个,带动230户贫困户发展蔬菜生产,户均蔬菜收入1.2万元。招商引进新疆大湾房产集团有限公司建办了新阳光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实现了蔬菜产销对接,有力促进了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崆峒区推进产业扶贫的思路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按照打造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田园综合体发展思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泾河川自然资源和已有产业基础,加快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设施高效农业建设,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效增加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色农业发展新路。

崆峒区泾河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西起安国镇油坊村,东至花所乡段沟村,北至北山根,南至南山根,规划区总土地面积64 220亩。包括安国镇(油坊村、安国村、土桥村、上李村、颉河村5村),柳湖镇(永红村、新李村、赵堡村3村),白水镇(王寨村、马莲村、打虎村、白水村、史家沟村、王沟村、永乐村、孟寨村、大潘村、高沟村、大陈村、焦庄村、甘沟村13村),花所乡(寺沟村、光明村、信河村、花所村、段沟村、周柳村、苏陈村、塔山村、潘口村9村)4个乡(镇)30个村。

总体发展思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利用泾河川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发挥城郊优势,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地域特色农业、乡村休闲农业、设施高效农业,提高规划区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精做大川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把示范园区建设成生产要素集聚、产业体系健全、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含量较高、经营机制完善、综合效益凸显的农业产业集聚区、科技转化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使之成为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各类经营主体、体现现代高效特征、具有强力辐射效应的农业综合体,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泾河川规划区土地总面积64 220亩。其中:设施农业规划面积44 865亩(已经建成5 534亩,新建39 331亩);优质果品规划面积15 117亩(已建成6 465亩,新建8 652亩);经济作物面积3 623亩(已建成绿化苗木面积2 717亩,高原夏菜面积620亩,花卉面积26亩,药材面积260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面积615亩。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在规划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 9331亩,使泾河川区规划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4 865亩。

1.在安国镇上李村、柳湖镇赵堡村、白水镇打虎村、花所乡寺沟村等村为中心,建设日光节能温室和大中小拱棚。

2.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种植,推广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发展应时水果、食用菌、高档中药材、花卉、工厂化育苗等种植业。

3.推广应用防雹网棚、钢架大棚、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二)稳步提升精品果园基地

以建设国家级绿色果品认证基地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建园模式创新作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泾河北岸川水地苹果适宜区全覆盖战略,新植果园8 652亩,改造老果园6 465亩,建成优质、绿色果品生产基地15 117亩。

(三)做大做强农业综合体

重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努力把高效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中心城市生态庄园。

1.以柳湖-安国现有设施农业生产区域为基础,拓展观光休闲功能,打造以现代农业科普、研学旅游、瓜果采摘、农事体验、亲子游乐、田园休闲、垂钓戏水为主的城郊旅游农业集聚区。

2.以白水-花所金伟源、天源、丰源、惠丰、康泰等设施农业区为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集循环农业、农业生产、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做精地方特色品牌

1. 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和推广,创建一批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推进商品农业产品包装化、商标化生产销售。

2. 强化“三品一标”基地认证及标志管理,以现有的“福霖鲜菜”“龙根山药”“天源宝”“高科农林”“绿康源”等品牌为基础,打造一批品牌蔬菜和名牌蔬菜。

3. 积极注册崆峒区农业大品牌,引导规模农业种植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打造崆峒区农业标志品牌。

4.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网站等传播媒介及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型营销推广模式,采取统一产区标志、统一对外宣传、统一组团参展等措施,扩大崆峒品牌农产品知名度。

(五)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业投资集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企业融资、投资、管理运行的综合优势。

2.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建立价值链。

3. 扶持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资本、技术入股和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增强跨区域经营能力,鼓励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建原料生产基地,以参股合作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4. 鼓励和支持多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组合,形成集仓储、冷链物流、初加工、包装、配送一体化的联合社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品牌化建设的发展格局。

三、崆峒区推进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取得减贫成效的主要路径之一,也是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对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崆峒区在泾河川区产业扶贫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与问题,使产业扶贫的应有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

产业脱贫离不开领导高度重视和群众积极参与。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这在大部分干部群众中已经形成共识。但农业示范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干部群众怕担风险、害怕失败,因而不愿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动脑筋、想办法、谋出路、图发展。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让扶贫工作少走弯路、早见成效,更乐意把投入与精力放在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由于认识不同、群众参与程度不同,导致产业扶贫工作在不同乡镇、村组、农户,推进的速度与成效也大不相同。有的地方肉牛、林果、蔬菜、中药材、农家乐等特色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有的地方却仍然束缚在传统农业的圈子内,没有一个优势突出的、非常明确的主导产业,农民脱贫一直没有好的路子。

(二)产业扶贫贫困户受益面相对小

泾河川自然资源和已有产业基础,特色产业发展都是高投入高产出,一般亩投入都在千元,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收需要时间较长、市场风险相对较大,只有持之以恒努力、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但在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农民的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非常有限,加之一般贫困户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特色产业,正因如此,部分干部群众对产业扶贫持谨慎、观望态度,产业扶贫依赖政府扶持、政策支持、项目拉动的情况十分突出。

(三)市场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泾河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刚起步,竞争力还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经营性服务能力比较低,没有起到沟通生产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基本上处于原料生产阶段,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差,龙头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明显。

(四)农民科技水平与产业发展有差距

农民是发展产业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但目前的情况是,贫困群体中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而且越是贫困群体,这种情况越发突出。不少山区留守农民仅满足于在家领孩子、种粮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力,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四、推进产业扶贫的建议

在农业产业扶贫上,要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努力使贫困户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一)健全机制,完善服务功能

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创新高效农业经营体制,给予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充分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扶持结合的原则,在示范园区全面落实普惠政策的同时,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倾斜;不断创新管理、运行、筹资、科技推广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开发,从基础建设配套、土地使用、贷款协调、税收减免、科技承包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确保示范园区建设有灵活的运作机制,充足的建设资金和先进的高新技术作支撑,使蔬菜产业成为种植农户特别是贫困种植农户的致富产业。

(二)加大投入,创新投资机制

由区财政统筹安排高效农业发展资金,专门支持高效农业发展,用于育苗研发、新品种试种推广、新技术示范应用、规模化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品牌培育、农民培训、冷链物流、市场流通设施奖补等;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工商资本进入高效农业各个领域,积极吸纳泾河川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周边群众就业,务工群众直接参与企业仓储、加工配送、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有偿服务,既能促进企业发展,又能实现了困难群众增收,大力推广“微商”“电商”等新媒体推介平台,进一步发挥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效农业经营者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全力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小微信贷通”等金融产品,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共同支持高效农业发展。

(三)整合资金,强化资金监管

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市业务部门的衔接,切实抓好项目谋划,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农业项目,包括农业科技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和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发挥项目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精心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增强重要产业项目对扶贫开发的推动作用,重点是要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集中力量、花大力气培育一批比较优势项目,努力做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

(四)强化支撑,加强人才储备

结合高效农业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与高效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机制,强化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高新技术的引进与集成创新。营造良好的引才用人机制,根据示范园区发展需要,积极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引进一批紧缺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快捷、高效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为示范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利于长远的“软扶贫”打基础,积极引导贫困人口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设施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