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映红,钱芳,周 喻,陈舜胜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 201306)
食品感官评定是以人的感觉器官作为测定器,评价、判定食品质量和嗜好特性并加以统计处理的一门应用科学,能解决一般理化分析不能解决的复杂生理感受问题[1],具有实用性强、灵敏度高和结果可靠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市场调查等领域[2]。鉴于其实用性,“食品感官评定”课程成为国内外很多食品类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对于如何做好“食品感官评定”课程思政工作,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食品感官评定”是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共32 学时,其中理论课22 学时,实验课10 学时。该课程介绍食品感官评定的生理学基础、评价员的选用与培训、食品感官评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感官评定方法的选择与结果解析,并运用大量的实例介绍各种食品的感官评定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感官评定的基础理论与评定方法,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食品感官评定的原理组织、设计食品感官评定试验。
如何使食品感官评定的结果公正科学可信?带着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从样品制备、评定方法选择到评定结果的处理逐步展开,如样品制备规程一致、编码采用3 位随机数字、根据评定要求选择合适方法、评定结果要经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流程和规则,绝不是简单的尝一尝、嗅一嗅、填个表。以学校每年承办的河蟹大赛和生态大米评比活动为案例,由于参赛企业众多,评比结果又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一定要把诚信放到首位。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保证结果的公正性。任课教师参与了2 项赛事的感官评定工作,在课堂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介绍整个评比的内容和过程,使学生对如何得到科学公正的感官评定结果有更加形象生动的认识。通过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案例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教师在授课时使用传统农产品加工的产品作为感官评定样品,同时向学生介绍祖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005 年6 月,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 列为首批5 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 保护项目试点[4]。在讲授定量描述分析法时,教师用青田田鱼干和市售鱼干进行对比,让学生制作蜘蛛网形图。学生在品评样品的同时,也叹服于我国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记住了青田的青山绿水,记住了靓丽味美的青田田鱼,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分组轮流准备实验的方式,每次实验都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协助教师共同准备样品,其他学生也分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说明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及分析过程和结果。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分工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样品的制备、分装、编码、呈送,以及实验结果的整理、报告出具等过程,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提升了分析总结能力,有利于系统培养实验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5-6]。
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专业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向专业人员过渡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传授专业知识,要坚持把育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在专业教学的同时,要着力于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事业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食品感官评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而改造世界和重塑自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