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养殖过程中防控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2020-12-21 02:20周华书
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水色鲟鱼网箱

○周华书

由于鲟鱼生活在水中,发病后,早期诊断困难,与此同时,治疗也比其他的陆生养殖动物的难度大很多,畜、禽等发病后可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如拌料内服、灌服、注射、隔离,甚至输液等,而对于鱼类则不能进行输液治疗,注射治疗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因拉网等操作常使鱼体受伤;拌饵投喂法对丧失食欲的鱼无能为力,对于尚能吃食的病鱼,由于抢食能力差,往往也由于没有获得足够的药量而影响疗效;全池泼酒法和浸泡法在生产当中施药方便,但仅适用于小水体,对大水体如湖泊、水库等养殖方式难以施用。因此,养殖鲟鱼一旦发病,往往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需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开展鲟鱼养殖生产过程中预防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加强养殖管理

(一)清池管理

清池包括清除池底淤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工厂化育苗池、养成池、暂养池或越冬池在放养前都应清池。育苗池和越冬池一般都用水泥建成。新水泥池在使用前1个月左右就应灌满清洁的水浸泡,浸泡期间应隔几天换1次水,反复浸泡几次以后才能使用。已用过的水泥池,再次使用前只要彻底洗刷,清除池底和池壁污物后,再用1/1000左右的高锰酸钾或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最后用清洁水冲洗,即可灌水使用。

经过一个养殖周期的土池,在底泥中沉积有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质,形成厚厚的黑色污泥,这些有机质腐烂分解后,不仅消耗溶解氧,产生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

有毒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种病原滋生基地,因此应当在养殖的空闲季节即冬季或春季将池水排千,将污泥尽可能地挖掉,放养前再用药物消毒,消毒时在池底留有少量水,盖过池底即可,然后用漂白粉,按20~30g/m3溶于水中后均匀全池泼酒,过1~2天后灌入新水,再过3~5天才可投放鲟鱼苗。

使用网箱养殖时,在鱼种进箱前,网箱需提前下水安置,使网箱附上一定的藻类这样网线就变得光滑,避兔了鱼种刚进箱时对环境不适应而到处游窜,与网箱四周发生摩擦,造成鱼种损伤,导致水霉病的发生。同时使用高锰酸钾,水体中一次用量为10~20g/m3,浸泡10~15分钟进行消毒,降低寄生虫性病原和霉菌病原的滋生。养殖过程中,也要定期进行消毒,以杀灭附着在网箱上的藻类和小型生物,避免过度生长的藻类堵塞了网眼从而影响水流交换。

(二)水质管理

在养殖的前期,因为养殖动物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到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温度一致。以后随着养殖动物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m以上。水色的变化是养殖生产的晴雨表,通过观察水色,可以及时了解判断池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水质恶化,降低养殖风险,减少损失。水色主要有下面几种。

1.茶褐色水色

茶褐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理想的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隐藻为主,各种成分的含量比较平衡,因而各种生物的组成也比较平衡,天然饵料的质量与数量都好;另一方面,由于溶氧高,生物的代谢废物少,鱼类的生活环境也较适宜,保证了池塘有较高的鱼产量。

2.黄绿色水色

黄绿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第二种理想的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硅藻为主,绿藻次之,形成优势种时,水质指标适宜,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较低或无,浮游动物只有少量的枝角类,无节幼体、纤毛虫和轮虫,水质清爽,池角不产生浮膜,水质呈良性循环状态。

3.淡绿色水色

淡绿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的第三种理想水色。池水浮游植物以单细胞绿藻、裸藻为主,水体透明度适宜,水质的各种理化指标均正常,水质清爽,池面没有浮膜。

4.绿色水色

绿色水色是养殖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的水色。这种水质浮游植物中大量的多细胞蓝藻繁殖形成绝对优势种,而且密度较大,水质浑浊,水体透明度较低,池塘下风处水表层常聚集有大量的、同样颜色的悬浮泡沫,这种水对渔业生产不利。

5.红色水色

红色水色也是养殖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的水色,这种水质池水浓淡分布不匀,成团成缕,池水中以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浮游动物为主,浮游植物量很少,溶氧量很低,水体一般较瘦,严重时水面颜色泛红,水体pH值偏低,亚硝酸偏高,这种水色对生产极为不利。

6.灰色水色

灰色水色也是养殖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的水色,这种水色在温暖季节出现时表明水质已恶化,大量的浮游生物刚刚死掉。

根据水色来进行水质的调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鲟鱼下池之前,进行适当的肥水素添加,可使水体浮游动植物保持一个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浮游植物调节水质的功能主要包括作为营养盐吸收铵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池塘的状况掌握肥水素用量,在温暖季节大致是浮游植物为200万~5000万个/L,浮游动物为4万~5万个/L,生产中一般多沿用较简便的方法,即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加以判断。

换水是调节水质的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加注新水的意义在于带进氧气和补充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以及冲淡池水中的有机物质,包括生物代谢的有毒产物,从而恢复池水所含成分的平衡,消除或减弱老水的不利影响,一般鱼池每天要加新水1次,每次换水20%~30%.具体操作要根据池水肥度、水体中浮游动植物数量、水质理化指标情况而灵活掌握。当池水恶化或浮游生物组成不佳时,大量换水是一个改善或调整水质的有力措施。

另外,鱼池中浮游动物过多、威胁到池塘的氧气平衡时,可以采取大量换水或药物杀灭的办法来处理。大量换水对压制水蚤的数量很有效,主要是因为大量换水可冲淡细菌或藻类的浓度,使水蚤摄食条件恶化而很快减少数量。采用药物杀灭时,用敌百虫泼洒效果很好,敌百虫杀灭各种浮游动物的有效浓度互不相同,因此可选择性地杀灭,杀灭枝角类的有效浓度为0.03~0.05mg/L,杀灭桡足类为0.1~0.5mg/L。水体透明度的大小主要说明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少,以40~50cm为好。

(三)其他措施

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人为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使之有利于水质的净化,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在养殖水体中使用水质改良剂、益生菌、光合细菌等。商品鱼捕捞、搬运、分选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其受伤,避免细菌继发感染而生病。对于生病的和带有病原的鲟鱼个体要尽快捞起,并进行隔离;病死或无药可救的鱼,应及时捞出并深埋其他地方或销毁,切勿丢弃在池塘岸边或水源附近,以免被鸟兽或雨水带入养殖水体中;已发现有疾病的鱼体在治愈以前不应向外引种。在已发生鱼病的池塘或是网箱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适当浓度剂量的漂白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他池塘或网箱。

二、提高种苗质量

种质是水产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鲟鱼亲鱼质量、苗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生产的成败,并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水产品质量的好坏。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比较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痊愈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鱼类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因此应加强鱼类的育种,做好良种场建设、定期引种、亲本更新、种质保护和种质改良,定向培育优良苗种,为商品鱼生产提供良种。

三、加强检疫监测

检疫是对养殖水产动物的病害采取预防、控制或消灭的一项重要对策及措施。同时检疫作为一种贸易的技术壁垒,是对产品质量的认可,是健康食品的保证,我国鲟鱼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必须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以达到符合国际食品的卫生标准这一关键环节来实现。随着我国鲟鱼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部分鲟鱼亲本从国外引进,地区间亲本和苗种等跨区域交换日益频繁,应该加强疾病的检疫和监测,避免新型疾病的惑染传播。

四、开展免疫预防

许多实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可以明显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如酵母多糖、黄芪多糖等都是常用的免疫增强剂,此外一些植物多糖保健剂能有效地提高鱼体免疫力、增强鱼体抵抗力、提高鱼体成活率,对鱼类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症、腹水症等细菌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具有较好的防御作用,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促进健康生长。

另外,药物在疾病的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残留、耐药性等负面效应的影响已逐步阻碍了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因此,免疫预防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医学角度上讲,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以免疫疫苗效果最佳,特别是对药物难以防治的病毒病和菌株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病。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国内外广大的专家学者通过鱼体的免疫实验,也不断地向人们证实有效的疫苗免疫不但可以保护鱼的健康,也可以避免由于使用药物而带来的药物残留和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等问题,目前已有多种疫苗在使用,如草鱼出血病、嗜水气单胞菌病和弧菌病等疫苗。近年来,一些单位正在利用生物技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根据鲟鱼的特点,从免疫途径和免疫增强剂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已取得初步进展,对今后鲟鱼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联:355400,福建省周宁县农业农村局水技站,13959340066)

猜你喜欢
水色鲟鱼网箱
网箱养鱼中的网衣清洗方法
高密度聚乙烯(HDPE)近海养殖网箱框架抗弯刚度分析
网衣的清洗方法
水色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雨花·艺术 徐华翎作品
100岁的鲟鱼
鉴别鱼塘水质好坏有妙招
水色纸飞机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