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进展

2020-12-21 00:32孙连杰王琳洁杨小朋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脑膜瘤脑膜黑色素

孙连杰 王琳洁 杨小朋

黑色素瘤为高度恶性肿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主要发生于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眼葡萄膜及软脑膜等组织[1]。颅内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中枢神经系统较罕见的一种肿瘤,预后差,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颅内原发性MM 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18%~0.56%,颅内继发性MM 占颅内转移瘤的2%~7%[2]。颅内原发性MM 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多误诊。本文就颅内原发性MM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 临床特点

原发性颅内MM主要由起源于神经嵴的软脑膜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可见于脑底部、脑室、视交叉、脑叶的沟裂、脑干网状结构、黑质、蓝斑和脉络膜等部位,特别是延髓的腹外侧最为多见[3]。原发性颅内MM 通常单发,生长缓慢,在任何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但绝大多数发生于成人,好发年龄段为45~50岁。MM 存在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结合后能抑制肿瘤生长,因此,男性多见[4,5]。颅内MM不具有特殊性的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表现[6,7]:当侵犯脑膜时,可表现为脑膜刺激征及癫痫发作;当侵犯脑实质时,因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头痛、偏瘫、失语、精神障碍等;当肿瘤生长在颅底时,可以表现为颅神经受损症状,包括视力、听力减退以及意识障碍、面部或肢体麻木等;如果肿瘤随脑脊液循环播散至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则会出现脑积水。肿瘤亦可以由于出血而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8]。颅内原发性MM最常误诊为脑膜瘤,其次为胶质瘤,也常被误诊为脑出血或血管畸形,其他误诊包括垂体腺瘤、神经鞘瘤、炎症,因此,颅内原发性MM 应主要与误诊率较高的脑膜瘤、胶质瘤及脑出血或血管畸形鉴别。既往研究报道,颅内原发性MM生存时间及预后均明显优于颅内继发性MM,前者生存期4 个月至13 年,后者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7,9~11]。

2 病理特征及特征性标记物

根据病理类型,颅内原发性MM 可以分为脑膜浸润型及肿瘤型两大类。脑膜浸润型表现为肿瘤沿软脑膜蔓延,并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可侵犯硬脑膜及颅骨[12],肉眼观察多呈褐色(黑褐色或灰褐色),甚至黑色,个别呈黄褐色,质地脆软,呈血凝块状或黑色污泥状。病理学检查是MM 诊断的金标准。S-100、HMB-45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是诊断MM较特异的指标[13]。 上 皮 膜 抗 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可用来与神经上皮肿瘤鉴别,如脑膜瘤和胶质瘤。当瘤组织内色素颗粒是黑色素瘤颗粒时,普鲁士蓝染色为阴性表达,经褪黑色素后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100、HMB-45 和Vim阳性,但不表达EMA。几乎所有MM 均表达S-100,故敏感性较高,但起源于胚胎外胚层神经嵴的肿瘤也表达S-100,因而S-100 的特异性较差[7]。HMB-45 可与前黑素小体球蛋白结合,并可与MM 特异性抗原和不完全MM 细胞反应,与肿瘤的染色程度与分化程度相关,特异性较好。Vim 是间叶细胞肿瘤的一种标记物。Melan-A 亦称T 细胞1 识别的MM抗原,主要用于MM 和伴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肿瘤的诊断与鉴别。MM 不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细胞角蛋白。

3 基因检测

在M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基因的改变。目前已明确与MM 密切相关的基因是BRAF 突变和C-KIT 突变[1]。基因检测不仅可帮助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还可预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维莫非尼)的疗效,并指导临床治疗。RAF基因家族包含BRAF、ARAF 和CRAF,其中BRAF 是人类最重要的原癌基因之一,大约8%的人类肿瘤发生BRAF突变,位于7 号染色体的长臂上,编码一个766 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是一种丝/苏氨酸特异性激酶,是RAS/RAF/MEK/ERK 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转导因子[14]。该突变导致下游MEK-ERK 信号通路持续激活,对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至关重要[15]。BRAF绝大部分突变形式为BRAF V600E 突变,主要发生于MM、结肠癌和甲状腺癌[16]。当BRAF发生V600E突变时,BRAF的第600个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成谷氨酸,BRAF蛋白一直都处于激活状态。目前,BRAF基因突变常用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包括DNA水平的检测(Sanger 测序法、即时荧光定量PCR 法和二代测序)及蛋白水平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C-KIT基因异常包括突变和扩增,二者可单独或同时存在,突变位点常分布于第9、11、13 和17 号外显子,以点突变为主,其中最多见的突变位点是位于第11和13号外显子的L576P和K642E,约占50%[17]。

4 影像学表现

颅内MM影像学表现并不具有特征性。CT平扫多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脑出血、脑膜瘤等CT表现极为相似,因此,仅凭CT平扫易将颅内MM 误诊为脑出血或脑膜瘤,增强扫描可见较均匀强化[18]。MRI 表现与肿瘤组织内黑色素的含量以及瘤体内的出血量密切相关,瘤内黑色素含量与T1呈正相关,即瘤内黑色素含量越多,信号越高,但与T2的弛豫时间无明显相关性[19]。Isiklar等[20]根据MM内黑色素含量,将其分为4 型:典型黑色素型,MRI 表现为短T1高信号、短T2低信号;非黑色素型,表现为等长T1、等长T2信号;混合型,表现较为复杂,不具备前两种的典型特点;血肿型,可表现为任意出血期的信号,增强扫描可为环形强化。黑色素本身具有顺磁性,瘤内常有点片状出血,随着肿瘤内黑色素的含量以及出血量、血红蛋白的演变,T1WI 可表现为片状、环形高信号或者混杂信号,T2WI 可表现为混杂高低信号,T2低信号提示病灶内出血最终演变为含铁血黄素。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经全身肢端、皮肤、眼科查体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颅外MM表现,便可诊断为颅内原发性MM。Willis提出诊断颅内原发性MM必须具有以下三点:①皮肤及眼球未发现MM;②既往未作过MM切除术;③内脏无MM 转移[21]。颅内MM 术前多误诊,出现误诊率较高的三种颅内疾病是脑膜瘤、胶质瘤及脑出血或血管畸形,其他误诊还包括垂体腺瘤、神经鞘瘤、炎症等。①与脑膜瘤的鉴别,多数MM MRI 信号不均匀,而脑膜瘤MRI T1WI 和T2WI 为等信号且信号均匀,常表现为明显的均匀强化,出现“脑膜尾征”是其重要的影像学特征[18]。②胶质瘤:肿瘤出血时CT表现为不均匀的占位灶,增强扫描肿瘤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强化效应,MRI 表现为T1WI等、高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病灶多位于脑室旁白质或皮质下,增强扫描可表现增强[7]。③脑出血:常急性起病,具有相关疾病病史;CT 可表现为从高密度逐步过渡到低密度演变过程;MRI 能显示红细胞内外的含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演变过程。④颅内原发性MM在生长扩散过程中肿瘤细胞常脱落入蛛网膜下腔,也可浸润腐蚀脑表面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疾病,脑脊液如能发现MM细胞,即可明确诊断[6]。

6 治疗方法

目前,针对颅内原发性MM 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显微手术、局部放疗、全脑放疗和化疗。术后给予放、化疗也有尝试,免疫治疗与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也有所进展。手术为颅内原发性MM 的首选治疗。相对于肿瘤部分切除,肿瘤的完整切除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期,降低肿瘤复发时间[22]。因为颅内MM的肿瘤细胞有很好的放射性损伤修复能力,故其对放疗敏感性差。大多数应用于MM的化疗药物对颅内MM 的效果较差。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一种细胞生长抑制剂,沙利度胺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二者均有较好的生物吸收性,且易透过血脑屏障,TMZ 副作用小,但沙利度胺毒性反应较多,常见的有震颤、血栓形成、运动失调、恶心、呕吐等[23]。特异性免疫疗法是重要的辅助方法。高剂量干扰素β、干扰素α可提高疾病控制率及生存时间,但其剂量有争议,不易耐受[24]。基因治疗对于肿瘤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目前的基因治疗尚处于临床前的试验阶段。

总之,颅内原发性MM 十分罕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且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以至误诊率极高,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上,争取在不损伤脑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肿瘤,术后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有机联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脑膜瘤脑膜黑色素
外伤撞头莫轻视硬脑膜下或血肿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脑膜瘤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黑木耳黑色素F1 的结构初探
伴听神经侵犯的肺腺癌脑膜转移的T1-SPACE或T1-CUBE MRI强化特点分析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啊,头发变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