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松浦弥太郎
我不管开始着手什么事情,最初考虑的一点便是:建立一对一的关系。
如果是一对一,一定会产生一个约定。这个约定不一定是语言上的,也有可能是相互之间心灵上的约定。如果这个约定得以实现,你便向前迈出了一步。
我是一个对不同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人。小时候,好像每个地方,都是由居住在此地的孩子们圈起的地盘似的。如果骑着自行车去外面的公园玩耍,公园地盘上的孩子就会对我加以戒备。他们会偷偷观察我——好像“来了一个以前没看到过的家伙”。
他们一般为一群人,或者是两个人,我和他们搭话,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不会理睬我。虽然他们不会欺负我,但是他们会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卫。
我一直都不喜欢这种感觉。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那就是,如果你认真去寻找,一定会发现一个孤单的小孩。一次我有意识地寻找到一个孤单的小孩并且和他搭讪,最后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展开了对话。我问:“你几年级?”“六年级。”“是吗?我是五年级的。你在做什么?”
当对方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一个人前往,别人对我基本上是不予理睬的,但如果是一对一的情况,就不会有心理抵触,也能顺利地开展对话。
这只能说是一个小小的发现,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即使到了现在,也是一个堪称宝贝的秘诀。
我从高中退学后去美国的那段时间,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寻找我的居所的。我会去我不知道的街道,然后开始寻找可以搭讪的朋友。我首先盯上的是“独自一人”,一人对两人不行,两人对两人也不行,一人对三人也不可以。但是,如果是一对一的情况,那么人际关系一定会构建起来。
在外来移民众多的美国,和不认识的人坦诚地打招呼是他们的习惯。同乘一辆电梯会打招呼,擦肩而过也会对不认识的人很輕松地说出:“你的衬衫真漂亮。”这样,听到的人会受到鼓舞。我到了美国后,也越来越喜欢构建这一对一的人际关系。
“如果不是一对一,一般难有进展。”在职场上,我更有感触。
当你想提出某个方案,想推销你的某一商品时,你会和中间人一同前往,或者和团队一同前往,这也会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一个项目,如果总是好几个人一同行动,非常遗憾,其进展都会比较迟缓。由于各自的责任分散,大家的进取度也有所不同。
有时候,“共有”相反还会成为一种羁绊。信赖、理解、约定、共鸣都只产生于一对一的时候。
这时,我用得最彻底的还是一对一这种方法。人和人相对而坐,相对而视,相互交谈,自然会打开相互的心灵。
比如,我打算向否定我的人传达我的想法,或者是想说服某人的时候,我会努力去创造一个一对一的交流环境。
在交涉过程中,很多情况都不知道结果如何,很多情况也可能不会如你所愿。因为,对方也有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如果是一对一,不管是怎样的结果,互相都会对对方有所理解。
不管是和多么伟大的人,或者是处于什么高位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如果你能重视你们一对一时产生的哪怕是“极小的约定”,这以后,一条新的道路一定会在你的脚下延伸。
(摘自《正直》,天津人民出版社,魏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