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敏贤 福建省邵武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福建邵武 354000
山羊疥螨病俗称“羊癞”,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疥螨寄生在山羊表皮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该病主要特征。该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畜舍和用具而间接传播。寒冷季节和家畜营养不良时均易促使该病发生和传播蔓延。现将一起山羊疥螨病的诊治报道如下。
邵武市某乡镇养羊户杨某,饲养放牧山羊80余只,2018年2月发现羊群中多数山羊喜欢在羊舍门、墙、山壁、石头、树木等处长时间磨擦蹭痒。其中3只1~2月龄羔羊被毛粗乱、极度消瘦,借物体擦痒,动作剧烈,导致表皮破损。破损皮肤上渗出淡黄色体液,形成痂块,被毛脱落,皮肤增厚。到3月中旬求诊时多数山羊均已感染发病,其中23只2~3月龄羔羊患病严重,死亡2只1~2月龄羔羊。
患羊以羔羊为主,且病情严重,主要表现为剧痒、结痂、被毛粗乱或脱毛、皮肤增厚、食欲废绝、消瘦。病灶主要出现在嘴唇和眼睛四周、鼻子边缘及耳面与头部交接处,严重的会蔓延到腋下、腹下和四肢曲面等无毛或少毛的皮肤。死亡的2只患羊口唇皮肤破裂,被毛粗乱无光,消瘦衰弱。发病羊群中2~3月龄羔羊发病率高达90%。
患羊患部皮肤出现小结节,而后变为小水疱。由于借物磨擦止痒,使表皮破损,被毛脱落,患处渗出体液,后形成浅黄色痂块,皮肤增厚,病变逐渐向四周蔓延扩散。患畜营养不良,消瘦衰弱,最后死亡。
4.1 实验室检查 选择症状明显的患羊,在健康与病变皮肤交界处,使用无菌外科手术刀的刀刃垂直反复刮取表皮,刮至稍微出血为止。将刮取的皮屑置备好的载玻片上,滴加50%甘油,盖上盖玻片,轻轻挤压玻片,使皮屑散开,镜检可看到圆形、似鳖状、黄白色、大小不超过0.5 mm的虫体,有肢4对(前后各2对),鉴定为山羊疥螨。
4.2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患羊有剧痒、被毛脱落、消瘦衰弱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为山羊疥螨病。
5.1 治疗
5.1.1 注射药物 患羊颈部皮下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2~0.3 mg伊维菌素,间隔7~10 d后重复1次。
5.1.2 药浴 让畜主在羊圈附近建造1个40 m2待浴栏,与待浴栏衔接处建造1个长20 m、宽0.6 m的药浴池。因该病的发病时间多在早春,故应选择温度适中、温暖无风天气,一人保定山羊、一人剪(剃)毛,用25%二嗪农(螨净)兑水稀释成药液,药浴初液按1 mL加水1 000 mL稀释,药液温度控制在30~38℃。药浴前羊群禁食半天,成年山羊充足饮水、羔羊吮食母乳后进行,以免误饮药物而中毒。药液必须浸透山羊全身,注意头部需人为按压3~4次,每只每次药浴时间控制在2 min左右。成批山羊药浴时应及时补充药液 (补充液按1 mL加水330 mL稀释),药浴后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如一次药浴不彻底,过1周后可进行第2次药浴。
5.1.3 局部喷洒或涂抹用药 对局部病灶进行处理,为使药物能充分接触到虫体,用药前应先用肥皂水彻底洗刷患部,清除硬痂块和污物后再行喷洒或涂抹。每千克体重用750 mg二嗪农稀释液(1 mL加水1 000 mL)喷洒2次,中间间隔10 d左右。
5.2 预防 预防该病除了定期对羊只进行药浴预防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清洁,勤清圈舍(漏缝地板)粪便。并严格对圈舍及周边开展定期消毒。发现患羊,立即隔离治疗。引入种羊必须隔离饲养,确保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
经2次皮下注射及2次药浴治疗后,羊群恢复正常。
疥螨发育呈不完全变态,经历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而大多数杀螨药物对卵的杀灭作用差,因此需要隔一定时间后重复用药,以杀死新孵化的虫体。在治疗患羊时,应利用放牧时间对圈舍彻底消毒,并用杀螨药液浸泡相关用具,确保山羊居住及接触的环境清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饲养管理人员及诊疗人员应注意对手、衣物和剪下的羊毛及时清洗、处理,防止病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