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燕燕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轻纺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现阶段,我国高职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远远低于本科生,导致高职学生的学习存在以下特征:学习目标明确但未能付诸行动,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只有少数学生能集中精力,试图和老师思路保持一致;学习本末倒置,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能力低下,大部分高职学生觉得自己的自学能力一般,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学习自觉性不强,需要靠外力督促学习。针对这种现状,对研究与建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本研究对“针织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采用过程技能操作考核,对学生提交的操作视频与结果报告逐个完成考核,获得了一些经验与效果,在此与大家共勉[1]。
表1是对纺织类班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汇总。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学生接触最多的考核模式是“平时考核+期末理论试卷考核”,以此来评价课程学习效果,该考核模式期末采用理论试卷考核,注重知识积累、内容的记忆,但与高职院校以实践技能学习为主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而对学生喜爱的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数据显示,理论、技能操作和平时考核所占比例明显提升,这说明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长久以来所习惯的传统理论考试,另一方面学生内心也希望对现在的考核模式作出改变,不再一味地看重期末考试分数,强调理论考试的绝对性,而是希望多一些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考核模式。
表1 考核方式调查汇总
高职学校学生班级人数一般为30~50人。以“针织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实施分阶段多次技能操作考核存在如下困难。
(1)“针织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面料检测技能要求较高,技能考核内容通常体现在平时实验成绩中。而平时的实验,班级人数多,纺织品检测操作仪器小,老师难以观察到每位学生的操作步骤。而现阶段,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欠缺,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主动性欠缺,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操作不严谨、操作步骤错误,甚至抄袭同学的实验数据或是编造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导致实验成绩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如果放任学生将这种散漫自由的习惯带入工作,会对学生、对社会都造成损失。
(2)通常监考老师一个班有1~2人,1~2个老师监考40人左右学生的技能操作,导致老师难以发现每个学生存在的操作细节问题,使得考核评价存在主观性差异。如果对学生进行逐个考核,老师便可以看清学生的操作细节,但一次考核时间太长,如果进行4~5次考核,操作起来难度大,不适宜推广。
(3)通常考核在期末进行,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而不是为了通过考核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针织技术基础”课程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针织生产流程;掌握常用针织产品的种类、特点;能够区分常用针织面料;会分析与测试常用针织面料的参数。其中测试、计算、分析针织面料的参数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分阶段进行过程技能操作考核是指按照学习任务进程,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进行一次相应内容的技能操作考核,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每个学习任务开始时,任课老师将考核内容发到班级群,并在班上对考题进行解读。每个学习任务结束时,进行相应技能考核,虽然考核需要测试的参数相同,但每位学生考核用测试的面料不同,杜绝了学生抄袭数据的可能。
采用无人监考模式。考前,任课老师将考题发给每个学生,学生根据考题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与同学探讨,分析出考核所需用的仪器与材料,并列出所需材料仪器清单,到老师处领取并自己找时间到实验室进行操作考核。考核时,要求学生用手机全程拍摄操作过程,最后将视频、操作步骤(纸质版)、实验报告交给老师完成考试,并要求学生操作步骤的制定与操作过程及结果计算要相符。
该考核模式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如果考核过程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同学与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沟通能力,又起到了以考促学的作用。
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视频观察学生操作的规范性,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对照视频中出现的数据,评价学生记录数据的规范性和运用数据进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
老师根据视频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老师可以在班上边播放视频边讲解。
如表2所示,每位考生都需要完成两大考核内容,其中纬编针织面料检测与分析考核项目,老师准备了4类面料,但每一类面料又不同,比如机器编织的罗纹面料,分为1+1罗纹、2+2罗纹、混合罗纹等不同的组织,或者是纱线品种不同、织物厚薄不同等,每位学生都要求完成4种面料,对每种面料的5项参数进行检测与分析,但同一次考试,每位学生考试用的面料均不同,以确保学生独立完成考试,掌握针织面料的检测与分析技能。技能考试的另一个项目是手工编织常用的针织面料,通过手工编织,使学生对不同面料的结构、特性有真切的感性认识。
表2 “针织技术基础”课程纬编部分技能考核项目
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任课老师都组织一次与考核内容相同的实验操作课,课后对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后,每位学生根据考题,按以下步骤考试。
(1)写出考核操作步骤,发给任课老师。
(2)列出考核仪器清单,到实践指导老师处领取考核用仪器。
(3)自己找时间操作,并录制操作视频,要求录制到人脸。
(4)边操作边记录原始数据。
(5)整理操作台,归还仪器。
(6)数据整理、计算与分析,写实操报告。
(7)提交视频与实操报告给任课老师,完成考试。
任课老师在收到学生提交的考核视频及实操报告后进行批阅。老师通过反复播放视频,可以评判学生操作细节的规范性;根据实操报告判断学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操作过程显示的数据与学生的测试结果比对,可以看清学生的结果是计算出来的还是抄袭的,养成学生严谨求真的习惯。
对于个性化的操作错误,老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指正;对于共性的错误,任课老师在班级集中讲解,通过播放学生操作视频,对比正确与错误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操作流程,以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实操考核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岗位操作技能。通过一个学期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岗位操作技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统计如表3所示。
从考核成绩看,完成项目最好的是“手工编织”,全部同学都按要求完成了作品。“手工编织”的难度不高,老师发了编织视频给学生示范,同时安排了6位学生当助手,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大家较好地完成了该项目。
表3 实操考核结果统计
其他5项面料的参数测试与分析的成绩不理想。这5个项目要求学生能独立设置考核方案、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及分析,然而即便老师在考前进行了示范指导,学生也进行了操作练习,他们独立完成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还有6位学生放弃了这5个项目的考试。结果发现,总项目及格率只有76%,说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老师通过视频观察学生的操作细节以及学生提交的操作报告,发现存在操作不规范、报告结果抄袭、与实验所得数据不符的现象。这一考核模式较好地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老师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让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重考,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2-3]。
以过程为主的考核模式能较好地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但考核次数过多,学生不仅有压力,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老师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除此之外,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难题。
由于学生长期以来进行的是以老师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要想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需要一定时间,不是一门课的改革就可以实现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