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昱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西 南昌 510632)
唐鱼行赟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墓志长宽为53×53 厘米,志侧有花草纹。正书,共25 行,满行24 字。根据墓志记载志主鱼行赟卒于唐高宗时期,最终迁葬于武周时期,所以志文有武则天时期造新字。志文记载了鱼行赟墓志的仕宦和家族情况,鱼氏卒于于阗,最终武则天时期迁葬于长安。鱼行赟墓志的出土,为研究中古时期鱼氏以及唐初对西域的经营,提供了新的资料。为了研究方便,兹录文如下:
大唐故右金吾卫衙石门府果毅都尉上柱国鱼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行赟,字纯,冯翊人也。盖鱼氏之先,宋襄公子月夷,字子鱼。为宋左师,因字命氏,始著姓焉。曾祖玉,隋朝请大夫、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露冕宣威,褰帷阐化。掌六条而抚俗,慎四知以在怀。仁风逐扇扬,甘雨随轩降。父弘,唐朝议郎行贝州历亭县令。制锦抚字,墨授临生;志皎冰壶,心澄水镜;畏同夏日,明若秋霜。远近播其嘉声,士庶传其善政。君禀岳泽之灵,蕴日精之气。闻诗闻礼,惟孝惟恭;四海钦风,九族慕德。才高七步,子建未合;称奇学广,三冬募倩,何曾比拟。起家任左卫翊卫,秩满,授游击将军、右金吾卫石门府果毅都尉、上柱国。蔡伯喈之名士,尚任中郎李少卿之文生,犹为都尉。然则古今有异,人物何殊者焉?悲夫尺波易流,寸阴难驻;奄随朝露,俄归夜台。以咸亨三年七月十三日,终于于阗城,春秋六十有三。夫人安定皇甫氏,门传冠盖,代袭簪缨;出良家,作嫔君子。母仪有则,妇德无亏。邻里挹其风,亲戚钦其举。以总章三年五月十日,终于石门府之官宅,春秋五十有二。以大周久视元年岁次庚子,七月戊申朔廿六日癸酉,与郡都尉君合葬于鸿州栎阳县棲亩乡棲亩原,礼也。长子思绍,定远将军守左监门卫中郎将、上柱国。事父于家,勤身而竣养;事君于圆,竭命以纳衷。剑敌万人,弓穿七札。立身事主,扬名显亲;次子思贤,奉议郎行汉州金堂县丞;次思文,宣德郎行益州蜀县尉。将恐英声歇灭,令誉无闻;勒兹贞石,迺作铭云。其词曰:
山河禀气,川越降台;闻诗表德,阅礼趍庭。腾兹茂实,播此嘉声;未封大树,俄归厚夜。永去人间,长游泉下。郁郁佳城,森森松柏;千壑万代,悽伤行者。
根据志文记载:“君讳行赟,字纯,冯翊人也。”可知志主鱼行赟,郡望为冯翊。鱼氏“以咸亨三年七月十三日,终于于阗城,春秋六十有三。”鱼行赟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享年63 岁,故其当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610)。根据墓志记载可知鱼行赟生于隋炀帝大业时期,主要生活事迹在唐初,最后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去世于于阗。
关于鱼氏的姓氏来源,志文记载:“盖鱼氏之先,宋襄公子月夷,字子鱼。为宋左师,因字命氏,始著姓焉。”这与《元和姓纂》记载大致相同①〔唐〕林宝著、岑仲勉校:《元和姓纂》卷2《鱼姓》,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第1 册,第195-196 页。。陈连庆先生认为鱼姓出自氐族,并且举例为证②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第301-303 页。。周伟洲先生认为鱼国为大月氏国③周伟洲先生是文原载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 年,此依据周伟洲:《隋〈虞弘墓志〉释证》,《新出土中古有关胡族文物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年,第103-124 页。。郭平梁先生认为鱼氏出自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④郭平梁:《〈虞弘墓志〉新考》,《民族研究》,2006 年第4 期,第64-70 页。。林梅村先生认为鱼氏也是出自中亚⑤林梅村:《稽胡史新考——太原新出虞弘墓志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2002 年第1 期,第71-84 页。。余太山先生也认为鱼氏出自中亚,并且对其族属进行了界定⑥余太山:《鱼国渊源臆说》,《史林》,2002 年第3 期,第16-20 页。。杨晓春先生认为鱼氏出自回纥⑦杨晓春:《隋〈虞弘墓志〉所见“鱼国”、“尉纥驎城”考》,《西域研究》,2007 年第2 期,第113-120 页。。张金龙先生认为鱼姓出自汉族⑧张金龙《隋代虞弘族属及其祆教信仰管窥》,《文史哲》2016 年第2 期,第91-113 页。。盼先生则是认为鱼姓出自巴蜀⑨邓盼:《新见中古鱼氏的几方新材料——兼论鱼氏族群的起源》,《丝路文明》第2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第128-130 页。。王素先生认为鱼氏来自中亚,虞弘由鱼氏改为虞氏,与北魏孝文帝“汉化”,鱼氏攀附汉族大姓有关⑩王素:《北魏尔朱氏源出粟特新证——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发覆兼说虞弘族属及鱼国今地》,《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 年第5 期,第57-71 页。。然冯培红先生结合新出鱼氏墓志以及结合对虞弘墓志的解读,认为鱼氏出自中亚地区⑪冯培红:《中古史上的四位鱼弘》,待刊,此条承蒙冯培红先生告知。。
通过对鱼氏姓氏来源的判断,尽管还没有定论,但是大部分意见都认为其出自中亚。至于鱼氏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公子子鱼,显然属于伪托,毋庸置疑,这与一般胡人进入中原地区攀附汉族大姓的意味是一致的。马长寿先生认为十六国时期冯翊是羌族聚居地,也不乏有卢水胡等其他部族⑫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33-35 页。。并且十六国以降,关中地区有大量的部族迁入及迁出,使得这一地区民族成分颇为复杂⑬史念海:《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迁徙人口》(上、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 年第3、4 期。。况且早在西晋时期关中地区已经逐渐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鱼氏以冯翊为郡望,有很大的嫌疑是少数民族出身,而不是出自汉族,但是看其家族仕宦,是逐渐汉化的。
志文先叙说了“曾祖玉,隋朝请大夫、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露冕宣威,褰帷阐化。掌六条而抚俗,慎四知以在怀。仁风逐扇扬,甘雨随轩降。”根据志文可知鱼行赟的曾祖名鱼玉。鱼玉在隋代担任延州刺史使持节延州军事,其文散官为从五品上的朝散大夫。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延州在隋唐时期是从长安到夏州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重要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 卷《京都关内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229-258 页。。隋初延州所在的北部边疆是与突厥交界的重要区域,所以鱼玉担任延州刺史的同时,还担任了延州诸军事。隋初与突厥的关系紧张,隋文帝时期加强北部边防,并且设立总管府,用于防范突厥的总管府占当时总管府的一半,也说明了突厥对隋造成了严重的威胁②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73-77 页。。北周隋初在延州设置总管,掌管军政大事③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年硕士论文,第138 页。。那么鱼玉在隋初担任延州诸军事、延州刺史,掌管军政大权。当时延州设置了总管府,鱼玉当为延州总管。在延州设置总管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军事防御,以抵御突厥的入侵。志文用“露冕宣威,褰帷阐化。”正是表明了延州作为边州,其重要的军事作用。
然志文没有记载其祖父的名字和仕宦,这当和隋朝时期隋文帝、隋炀帝实行的士族政策有关。根据相关研究认为周隋时期没有对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政策作出制度性的改变,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唐初则很好地把士族制度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④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与政治秩序的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 年第3 期,第43-49 页。。《剑桥隋唐史》也认为唐初实行的政策,平衡了各个地方集团的精英⑤[英]崔瑞德:《剑桥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第156 页。。入唐之后,鱼行赟的父亲担任了县令,根据志文记载:“父弘,唐朝议郎行贝州历亭县令。”历亭为上县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39《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1013 页。。翁俊雄先生说唐代前期主要以户口多寡分为上中下县,唐代前期以五千户为上县⑦翁俊雄:《唐代的州县等级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 年第1 期,第11 页。。赖瑞和先生认为唐代前期的望、紧、上三种县是仅次于京畿的,属于“中等县令”,仕途一般,除了少数能够担任刺史等高官,一般都是在地方迁转⑧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251 页。。鱼行赟生活在隋末至唐高宗咸亨时期,按照一代三十年来计算,鱼弘担任县令当在唐太宗贞观时期。然鱼行赟的曾祖在隋代担任州刺史,其父入唐之后只是担任了县令,并且墓志阙载其祖父的仕宦和姓名。
中古时期胡人往往以军功入仕者居多⑨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45-146 页。。这一点在鱼行赟的仕宦也可以得到印证,“起家任左卫翊卫,秩满,授游击将军、右金吾卫石门府果毅都尉、上柱国。”其以“三卫”入仕,孙正军先生详细考察了唐代三卫入仕后认为,三卫初步具备了候选的功能,介于官与民之间⑩孙正军:《官还是民:唐代三卫补吏称“释褐”考》,《复旦学报》(社科版),2013 年第4 期,第35-42 页。。游击将军是武散官,为从五品下,怀化将军、归德将军主要在诸卫,其余的由兵部分配。鱼行赟担任右金吾卫石门府果毅都尉,属于诸卫⑪〔唐〕李林甫等,陈仲夫校:《唐六典》卷5《尚书兵部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153 页。。石门府在河中府,而关于唐代在石门府担任折冲的例子,目前看到只有鱼行赟⑫张沛:《唐折冲府汇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年,第148 页。。石门府属于哪个卫,史书不载。根据鱼行赟墓志可知石门府属于右金吾卫⑬张沛:《唐折冲府汇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年,第352 页。。唐初的折冲府在关中地区布置最多,河中靠近关中地区,军事位置重要,在河中地区设置的折冲府也是起到拱卫京师作用。
鱼行赟作为石门府果毅都尉,最终去世于于阗。谷霁光先生认为唐代前期府兵是征防的主要力量⑭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158-164 页。。孙继民先生根据相关出土资料也详细论证了府兵是唐代前期行军的主体力量⑮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56-57 页。。鱼行赟作为石门府的果毅都尉,参与了唐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最终在任上去世。
鱼氏的夫人最终就是卒于石门府,据载:“夫人安定皇甫氏,门传冠盖,代袭簪缨;出良家,作嫔君子。母仪有则,妇德无亏。隣里挹其风,亲戚钦其举。以总章三年五月十日,终于石门府之官宅,春秋五十有二。”可知鱼氏与皇甫氏联姻,并且皇甫氏在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去世于石门府。然最终其夫妇合葬于“以大周久视元年岁次庚子,七月戊申朔廿六日癸酉,与郡都尉君合葬于鸿州栎阳县棲亩乡棲亩原,礼也。”大周久视元年(701)差不多距离这对夫妇去世过去了三十年了,鱼氏卒于于阗,最终在武周时期才合葬。鱼行赟在武则天久视元年被合葬之时,正是唐与吐蕃在西域较量之际①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129-131 页。。吐蕃占领于阗对于其控制西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②朱悦梅:《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第107-108 页。。
根据志文可知鱼氏有三子,分别为鱼思绍、鱼思贤、鱼思文。长子鱼思绍担任左监门卫中郎将,左监门卫中郎将为从四品下,职责是掌握监诸门及巡警③〔唐〕李林甫等,陈仲夫校:《唐六典》卷25《诸卫府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第640 页。。蒙曼先生认为三卫主要来自官僚体系,体现了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的原则,然而随着皇权的加强,其身份和地位也会逐渐下降④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69 页。。第二子鱼思贤担任汉州金堂县丞,第三子鱼思文担任益州蜀县尉。
从鱼行赟的志文来看,其家族有武功传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文官化。鱼行赟作为唐代初期的一名折冲府都尉,名不见经传,然其最终卒于于阗,可以说增添了关于唐初对于阗经营的新材料,显得弥足珍贵。关于和田、敦煌发现的于阗史料,可参看《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一文⑤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1-14 页。。
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始于唐灭高昌⑥张广达:《唐灭高昌国后的西州形势》,《东洋文化》第68 号,1988 年。此据《张广达文集》。。之前西域主要是突厥的势力范围⑦荣新江、朱丽双:《于阗与敦煌》,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年,第7-8 页。。在唐朝势力进入西域的同时,吐蕃、大食的势力也相继兴起⑧白桂思:《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夺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年;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西域地区先后有突厥、唐、吐蕃、大食等势力的相继进入和博弈。唐朝在灭掉高昌之后,逐渐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由于于阗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段,这里靠近青藏高原。在吐蕃势力兴起之后,于阗地区主要的博弈势力是唐与吐蕃。唐朝为了加强对于阗的控制和管理,先后设立军镇⑨孟宪实:《于阗: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 年第4 期,第120-128 页。。并且还设立羁縻府州⑩朱丽双:《唐代于阗的羁縻府州与地理区划研究》,《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2 期,第71-90 页。。
关于鱼行赟在于阗的情况,我们只知道“以咸亨三年七月十三日,终于于阗城,春秋六十有三。”也就是鱼行赟作为折冲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去世于于阗,具体情况没有说。然而根据荣新江先生研究咸亨元年(670)吐蕃攻占于阗,继而攻占龟兹,唐为此罢安西四镇,吐蕃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唐朝派遣大军进攻弓月、疏勒,第二年于阗王入朝⑪荣新江:《吐鲁番文书〈唐某人自书历官状〉所记西域史事钩沉》,《西北史地》,1987 年第4 期;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8-10 页。。鱼行赟很可能参加了这次唐对于阗的战争,最终死在那里。然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得以迁回内地安葬。主要是这一时期唐与吐蕃之间反复争夺,直到武周初年才得以收复安西四镇⑫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9 页。。很有可能是在安西四镇重新收复之后,加强了对于阗等地的军事控制,最终才得以把早在三十年前去世于于阗的鱼行赟迁回内地。通过对鱼行赟墓志的考释,为了解唐高宗时期一直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特别是对于阗的争夺,通过一个普通战士的生命史,勾画了持续几十年的于阗争夺战。
因而通过对鱼行赟墓志的考释,为了解唐代蕃将问题、唐朝经营西域特别是于阗提供了新的材料。鱼行赟墓志的出土,又增加了一方中古鱼氏的新材料,对于研究中古鱼氏的族源等问题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