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翀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 638000)
蝴蝶色彩鲜艳,飞行姿态优美,而且大部分蝴蝶不为害农林经济作物,被作为观赏资源开发利用,是观赏昆虫中最重要、种类最多、最普及的类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1]。此外,蝴蝶成虫可帮助植物传粉,幼虫可为鸟类等提供食物,对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环境好坏的指示昆虫,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
自然界中,蝴蝶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蝴蝶自然种群数量也随之下降。据统计,欧洲约1/3的蝴蝶种类的生存处于危险状态,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加利福利亚沿岸的蝴蝶损失1/3,在非洲,因砍伐热带雨林植被,多种凤蝶已消失[3-5]。20世纪90年代初期,约有21%的荷兰原产蝴蝶种类灭绝[6]。在我国,受自然栖境破坏,寄主植物的过度开采影响,蝴蝶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7-8]。因此,开展蝴蝶人工养殖是实现蝶类资源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要成功开展蝴蝶人工养殖,掌握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习性是基础。
蝴蝶是鳞翅目(Lepidoptera)锤角亚目(Rhopalocera)昆虫的俗称,全世界约18000余种,共4个总科17科。蝴蝶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具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态,其中卵期和蛹期为不食不动状态,成虫期和幼虫期都需要取食食物,是活动的时期[9]。蝴蝶幼虫取食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成虫的食物被称为补充营养物,包括蜜源植物花蜜和腐烂发酵物[1,10-15]。蝴蝶幼虫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取食寄主植物,积累营养物质,为化蛹做准备,成虫是蝴蝶的繁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交配和产卵[1]。
蝴蝶生物学的研究是蝴蝶研究工作的基础,不仅可为其他研究提供材料,还可为害虫的防治和珍稀蝴蝶的保育提供依据和借鉴。陈晓鸣等[1]对我国60多种观赏蝴蝶的生物学特性作了描述,为常见观赏蝴蝶的人工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陈永兴[16]研究了广州地区鹤顶粉蝶(Hebomoia glaucippe L.)的生物学特性;佘震加[17]对大帛斑蝶(Idea leuconoe L.)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杨萍等[18-20]观察了碧凤蝶(Papilio bianor L.)巴黎翠凤蝶(P.paris L.)和红锯蛱蝶(Cethosia biblis Drury)的生物学特征;吴平辉等[21]记录了玉带凤蝶(P.polytes L.)的生物学特征;李秀山等[22]观察了长尾麝凤蝶(Byasa impediens Rothdchild)的生活史;王文明[23]对江西燕山地区的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 Leech)和金斑蝶(Danaus chrysippus L.)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霍晓杰[24]对四川绢蝶(Parnassius szechenyii L.)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记录。陈桢[25]对虎斑蝶的形态特征、幼虫发育历期、世代生活史、产卵量和寄主植物进行了明确。这些研究对于我国蝴蝶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金斑蝶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斑蝶科(Danaidae)斑蝶属(Danaus Kluk),国内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江西、湖北和陕西等地[9]。成虫喜访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 L.),性情温和,飞行低缓,姿态优雅,非常适应人工繁殖园内小生境。幼虫寄主植物为萝藦科(Asclepiadaceae)的马利筋和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n L.)等,对经济作物和园林植物无害,是集工艺制作、生态观赏和喜庆放飞于一身的三用蝶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南方各地广为养殖,尤其是云南海南等热带地区,在四川人工养殖还未见报道[1]。生物学方面,在云南元江地区,1年可发生10代以上[1]。在江西燕山地区,1年可发生5~6代,并重点研究了其行为和活动节律[23]。在海南尖峰岭,推测1年可发生15代,1月卵期5d,幼虫5龄,幼期15~21d,蛹期9~11d,完成1个世代的历期为29~37d,夏季6月份卵期3~4d,幼虫期6~7d,蛹期5~7d,完成1个世代的历期14~18d,但温度超过38℃时,无法开展人工养殖[26]。蔡卫京等[26]用牛角瓜饲养金斑蝶幼虫,对其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做了描述,但并没对其世代生活史和年生活史作详细记录,也未比对室内养殖和室外放养对其生活史的影响。在四川地区还未见对金斑蝶形态特征、世代生活史和年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报道,而且金斑蝶以成虫越冬,在四川地区能否顺利越冬也有待研究验证。
在金斑蝶的行为学方面,王文明[23]对燕山地区金斑蝶的交尾节律和产卵行为做了详细观察,发现6~7月为其适宜的繁殖月份。Tang等[27]通过对金斑蝶访花行为研究发现,其在访花过程中,以视觉信号为主,嗅觉信号为辅,先通过视觉远距离探测蜜源植物,然后通过嗅觉近距离识别并选择蜜源植物。金斑蝶成虫在马利筋花序上的日访花规律为双峰曲线,温度是影响其访花活动规律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虫的飞行、取食、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做了系统观察,发现金斑蝶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配,交配时间主要集中在14:00~16:00。产卵时间主要在11:00~13:00。雌成虫的产卵方式为散产,主要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28-29]。
由于金斑蝶适应性和生命力强,是最耐高温的蝶种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是集工艺制作、生态观赏和喜庆放飞于一身的三用蝶种,开发应用价值大。对金斑蝶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运用人工养殖技术。在其一生的4个虫态中,幼虫阶段历期最长,对人工养殖的成功影响最大。因此,掌握金斑蝶的生物学特性,摸清其幼虫期最佳生长环境条件,是成功养殖金斑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