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叶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当今社会,儿童人口数量和儿童游戏空间资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情况。为解决儿童数量与儿童户外游戏场所缺失之间的矛盾,广州市新建多个专类儿童公园,截至2015 年6 月,广州“1+12”个儿童公园全部建成开放。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数量从原有的1个增加到13 个,总面积从之前的1.1hm2增加到180hm2。这意味着,广州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且具有岭南特色的专类儿童公园体系,开启了国内儿童公园体系建设之先河[1]。
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的建成开放至今已有5 年时间,专类儿童公园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满足市区及周边地区儿童和家长的使用需求?儿童公园使用者的数量多少与使用感受最能衡量和反映这种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价值及使用状况。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缩写为POE)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环境心理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进行评价的过程。POE 的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及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2]。POE 方法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大学校园、城市公园、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评价等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3~4]。
目前,对城市专类儿童公园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广州市区3 个新建的专类儿童公园为例,通过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相结合,针对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的建设现状,使用者的行为特征等方面, 对其进行使用情况评价(POE)分析,得出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使用情况评价报告,并归纳出其不足之处,从而为提升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理论研究基础,于2018 年9 月至12 月进行初步调研,了解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的基本概况,筛选调研对象,确定调研范围。经过总体普查,筛选了位于广州市区的3 个典型专类儿童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广州市儿童公园、海珠区儿童公园、荔湾区儿童公园。
2.3.1 具体调查内容。第一部分: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建设现状调研。调研依据为《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 440100/T23—2009)》[5]和《广州市儿童(公园建设指导意见)(简称《意见》)[6]。第二部分: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使用者问卷调研,主要从使用者的结构层次、到达方式、主要活动、设施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3.2 调查方法。于2019 年3~6 月,针对筛选的广州市区3 个专类儿童公园,分时分地进行实地调查。调查采取场地实拍、测量面积、观察儿童活动行为、记录人流量、现场手绘平面图等方式,获得定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2019 年7~10 月,连续向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使用者中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330 份,收回有效问卷312 份,有效率为95%。问卷调查结束后,利用软件整理调研数据。
据调查结果显示,专类儿童公园的儿童使用者中男孩占数量优势。其中,男孩174 人、女孩138 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5.8%和44.2%。
被调研的儿童的年龄结构中,0~3 岁有 50 人,3~6岁有 82 人,6~12 岁有 168 人,12 岁以上有 12 人,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16.0%、26.3%、53.8%和3.9%。可见,专类儿童公园的使用者以6~12 岁的学龄儿童为主,3~6岁学龄儿童次之,0~3 岁的婴幼儿和12 岁以上儿童使用者人数较少。
使用者到达方式的调研既可反映他们与专类儿童公园的空间距离,又可体现使用者的出行习惯。调查显示,在调研的312 位家长中,有265 人是本市居民,其中,152 人选择自驾车到达,108 人选择乘公车或地铁到达,52 人选择步行到达。
通过调研观察发现,在专类儿童公园中玩耍的儿童行为特征分为2 类:第一类,静态体验型活动,如休憩、观景、散步、钓鱼等相对安静,重在体验活动。第二类,动态发现型活动,如奔跑、骑车、玩沙、戏水、踢足球、玩运动机械类游戏设施等,这类活动属于移动性较强,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调研结果显示,在儿童公园中玩海盗船等运动机械类游戏项目的人数是115人,占样本总量的36.9%,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其次是奔跑、骑车93 人,玩沙、戏水62 人,休憩、观景42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9.8%、19.9%、13.4%。由此可见,儿童更加倾向于公园中的运动机械类游戏设施。
此外,55.8%的家长认为专类儿童公园中的游戏设施数量尚可、类型单一;29.8%的家长认为数量丰富、类型多样;14.4%认为数量和类型都严重不足。
通过对312 名家长调研发现,8.0%的家长对专类儿童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情况非常满意,34.0%的人满意,50.0%的人满意度一般,6.1%的人不满意,1.9%的人非常不满意。
通过问卷及访谈形式对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使用者调研分析可知,使用者对专类儿童公园游戏设施数量方面满意度较高,但对交通可达性、游戏设施类型、配套服务设施方面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包括:(1)停车场配套数量不足,且缺乏园区接驳专线。(2)游戏设施类型缺乏趣味和创新,甚至一些游戏器械还存在安全隐患问题。(3)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健全,休憩设施、垃圾桶、标识牌、园区照明等的设置数量较少,功能不够完善,如标识牌的指示不够清晰明确,缺少安全警示标识,园区部分区域照明设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4)专类儿童公园中较少考虑弱势儿童群体的无障碍设计。
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在交通设施可达及交通换乘系统方面不够完善。目前,每个专类儿童公园均设有机动车停车场,但停车位数量尚未满足使用需求,尤其是节假日由于停车位数量不足,往往导致儿童公园周边城市道路出现乱停放的现象。公共交通中地铁站点一般距专类儿童公园尚有15~30 分钟的步行距离,为家庭和儿童的出行带来较大的不便。基于这2 种情况:一方面建议完善节假日临时停车方案,结合周边停车设施和空地为使用者提供足够的临时停车场地;另一方面建议结合地铁站点和儿童公园增设公交专线,开辟公交接驳短线,满足使用者交通可达的需求。
4.2.1 增加亲子互动活动。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阶段,日常的行为活动都受到家长的看护,大部分活动都在家长的引导下完成。因此,建议在专类儿童公园中增加亲子互动体验的活动空间,为家长和儿童的交流、放松和互动提供机会。调研中发现,海珠区儿童公园中的自由花园、快乐套圈、草地保龄等互动游戏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参与。另外,捉鱼、玩沙、划船、栽种花草都是专类儿童公园中亲子互动频率较高的活动,因此,建议在专类儿童公园中适当增加这类活动场地的面积。
4.2.2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岭南地区有一些流行于民间的传统游戏,可将这些传统游戏项目元素融入现代游戏设施的设计中。例如,可以将岭南“竹”文化嵌入游戏设计中,结合“竹竿舞”“骑竹马”“踩高跷”“爬竹梯”等传统游戏,设计一系列以“竹子”为主题的游戏设施,儿童在游戏的同时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获得地域归属感和荣誉感。
调研中发现,专类儿童公园中儿童活动场地周围的休息设施数量不足,导致家长以倚栏杆、坐草坪、站路边等方式休息,等候游戏中的儿童,因此,建议在儿童游戏场地周边增设遮荫避雨的休憩设施。同时,针对母亲和老人等特殊人群,增设母婴休息室和老年人活动室等休憩场所。另外,建议在园区内增设垃圾桶、标识牌、照明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标识牌的指示应清晰明确,重要场所增设安全警示标识。
调研中发现,专类儿童公园中的游戏设施以机械类游戏设施为主,因此,大多数残障儿童难以参与到公园丰富的游戏活动中。建议在专类儿童公园中设计无障碍游戏设施和无障碍场地,特别是创造便于辨别的空间,引导、指示他们克服游戏环境中的障碍,为他们营造有安全感的场地。
本次研究通过系统、连续的现场观察、记录和访谈等方式,对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的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POE 研究,在总结场地环境存在不足和设施使用满意度不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改造和发展建议。此次研究:一方面为广州市区专类儿童公园服务设施的改善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为国内其他城市同类型的专类儿童公园设计管理提供相关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