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域下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2020-12-20 19:20:24唐建福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听者礼貌含义

唐建福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长期以来,委婉语的语义及句法特征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人们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比如社会地位、宗教信仰、价值观,以及年龄与性别等。Matthew S. McGlone等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委婉语的掩饰与伪装功能进行了探讨。[1]孙国兰突出强调英语委婉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基于对英语委婉语构成与功能的分析,并指出了掌握英语委婉语的方法。[2]顾维勇从文化视角探究了英语“死”义的委婉表达与汉译。[3]辜同清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委婉语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了解读。[4]为了对死亡委婉语进行更好地理解以及弥补对其研究的空缺与不足,我们从关联理论视角对死亡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死亡委婉语的语言文化特征

当我们谈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直接提及,而是会转向其他的事物。就汉语而言,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方式有,“去世了”“离开这个世界了”“逝世”“故去”“亡故”“永远睡着了”“静静地睡去”“毙命”“就木”“走了”“闭眼”“不在了”等等。

从原始社会,中世纪或到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死亡”一直是人们心理难以说出口的词语。在原始社会,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由于医疗技术尚不发达以及环境异常恶劣,原始部落的人对于神鬼非常迷信。因此,他们对于“死亡”总是避而不谈,常常使用委婉的方式去表达,祈祷死亡的阴影不会降落到自己头上。在封建社会,人们通常会使用诸如“晏驾”“宾天”“百年之后”之类的死亡委婉语。

死亡委婉语是世界上一种普遍的修辞现象。首先,它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因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有关死亡的委婉表达方式更是不一样。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差异,说英语者能很容易理解“kick the bucket”这个词语的委婉含义。但是,就说汉语者或其他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人而言,如果他们不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或者他们以前未接触过该历史与文化,他们就会误解其委婉含义,甚至会闹出笑话。另外,在交谈中,中国人会特别介意“死”的谐音字。比如,由于汉语“四”与“死”谐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避免使用“四”这个字。比如,在饭馆中,桌子号码通常不会出现“四”这个号码,楼房通常不会出现“十四”栋这个楼房号,因为人们认为“四”这个数字意味着“死亡”,因而不吉利。在选择礼物的时候,中国人也会考虑类似的问题,比如,当人们在给他人送礼物时,通常会避免送“钟”。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意思是某人的葬礼,因此,人们通常会避免使用该词。

第二,死亡委婉语具有语域特征。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死亡委婉语的使用通常会随着年龄、性别、地位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婴儿死了,人们通常会说“夭折了”;而小孩死了,人们通常会说“没成人”。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驾崩”“薨”等词语来指君王的死亡。

第三,死亡委婉语具有口语化的特征。人们常用的许多死亡委婉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比如,“见马克思了”“出国了”等。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法国语言学家Sperber与英国语言学家Wilson1986年在其合著《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所提出。[5]以人类的认知特征与过程为依据,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并且认为人类认知有一个总的目标,即,在认知过程中尽力用最小的努力去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为达此目标,必须要充分关注最佳关联信息。[6]

(一)明示推理模式

根据关联理论,言语交际是涉及信息旨意与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6]明示推理交际是指说者发出一种在交际中彼此都清楚的刺激信号,通过此刺激信号,说者旨在向听者传递一系列的命题。明示与推理是交际的两个方面,前者与说者相关,后者与听者有关。[6]

说者说出的某些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向听者表明自己的交际意图,旨在让听者明白其意图,这就是明示过程。明示是一种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说者向听者清楚地表明其意图。从听者方面来看,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根据说者所提供的清晰语义信息推导出说者的交际意图。

在明示推理的过程中,交际者采取非显性推导而非纯逻辑推理。推理过程通常有两步:首先,说者隐含的含义源于其话语痕迹的可追溯性,也就是说,隐含的含义是隐含前提;其次,隐含含义与隐含前提以及说者的清晰表达前提结合在一起,听者据此推导出说者的真实含义,即隐含结论。[7]

(二)认知语境

语境是语用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传统语境概念是一个蕴含范畴,它涉及知识、环境、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交际社会与文化背景,以及说话方式等。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中,语境被认为是一个心理构架,在交际中它不仅包括诸如上下文、直接物质环境之类的具体语境因素,而且也包括诸如所有已知事实、设想,以及个人的认知能力之类的个人知识因素。[8]

在交际中,人们通常会依赖以上这类因素构建认知设想去理解会话含义。认知语境在理解死亡委婉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听者通过一系列的语境联系获取信息的语境效果来分析说者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后推导出说者话语的含义,明白其交际意图。因此,听者的认知语境设想在死亡委婉语的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死亡委婉语语用功能的表现

关联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与两大交际原则紧密相关,这两大交际原则是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此,我们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死亡委婉语语用功能的表现。

(一)合作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为了使说话双方理解交际意图,说者与听者通常会遵循相应的原则。美国哲学家将它称之为合作原则。[9]格赖斯认为人们在交际的时候通常会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1.量的准则

(1)使你的话语提供交流所需要的信息。

(2)提供必要而不是多余的信息。

2.质的准则

(1)不要说你认为是虚假的信息。

(2)不要说你缺乏证据的话语。

3.关系准则

使你的话语关联。

4.方式准则

(1)避免表达的模糊性。

(2)避免模棱两可。

(3)要有条理。[9]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死亡委婉语本应遵循合作原则。不过,在现实生活的不同情境之中死亡委婉语的间接表达也许会违反合作原则。以kick the bucket为例,“His heirs were greedily waiting for him to kick the bucket.”[10]第一次见到该句子时,如果没有额外的语境,极有可能会导致对这个句子的误解。

首先,交际另一方的读者应该依赖逻辑信息、百科知识以及头脑中的词语表达,尤其要依赖死亡委婉语知识来做出语境联系。通过百科全书,我们会清楚“kick the bucket”这个短语起源于公元16世纪。当囚犯被处死时,他们站在桶子上,脖子上套着绳套,一旦行刑行刑者会将桶子踢倒,与此同时,绳套会系紧而将囚犯绞死。旧的信息透露“kick the bucket”是死亡的委婉表达方式。

其次,在对旧信息进行分析并与新信息进行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后裔等着他真的去踢桶子。因为这些词语—— the heirs,greedily,waiting for,以及kick the bucket是不兼容并且相互排斥的。因此,我们会获得一个新的意义:“His heir is waiting for him to die.”因此,这种死亡委婉语会使人们误解说者的真实意图而产生模糊的效果,这违反了方式准则。又如,“pass away”是“to die”的委婉语。“to go away”的意思是“to go away for a time”,而“to die”的意思是“to go away forever”。初看起来,这种变化明显违反了关系准则。不过,这两个短语共有相关的含义,即,“to go away”,差别是时间上的不同,一个表明“forever”,而另一个代表“moment”。当我们使用“to pass away”去替代“to die”,听者通常会根据“to go away”的关联义去理解“to die”的会话含义。[11]

于是,我们发现当人们使用死亡委婉语时,他们有时候会违反合作原则。虽然说者与听者都知道他们的话语必须要遵循合作原则,也就是说,合作原则是通过死亡委婉语的违规使用而使用新含义的前提。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死亡委婉语字面上看上去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但实际上其深层内涵上与合作原则是相吻合的。

(二)禁忌功能

委婉语与语言禁忌是不可分割的。在古代,人类的科技水平不很发达,他们往往会害怕某些神秘的力量。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已然形成。当人们谈到死亡时,他们往往会替之以委婉语,以便灾难不会降落到自己身上。初次见到某些死亡委婉语时,如果不借助语境去进行分析的话,那么极有可能会产生误解。比如,英语中的词语,“to be at rest” “to be called” “to fall asleep” “god rest his soul” “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to go home”等等。

首先,交际另一方的读者应该会依赖逻辑信息、百科知识以及头脑中的词语表达,尤其是死亡委婉语知识来进行语境联系。结合百科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些表达方式起源于宗教。这些是原有的信息。其次,在分析原有信息并与新信息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委婉语并非其字面意思。很明显,通过关联理论我们会发现以上死亡委婉语是彼此相关的。近年来,有些人认为“太平间”与“墓地”应该分别是“殡仪馆”与“纪念公园”。前者听起来令人感到比较伤感而冷漠,而后者听起来会让人感觉比较舒服。使用死亡委婉语的原因是为了避开对死亡的恐惧。

(三)礼貌功能

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语言学家Leech所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人际交流中必须要遵循礼貌原则。(Leech,1983:132)[12]礼貌原则包含以下六项准则。1.得体准则:(1)使他人受损最小;(2)使他人受益最大。2.慷慨准则:(1)使自己受益最小;(2)使自己受损最大。3.赞誉准则:(1)减少对他人的贬损;(2)最大限度地赞扬他人。4.谦虚准则:(1)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2)减少对自己的赞扬。5.一致准则:(1)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分歧;(2)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契合。6.同情准则:(1)尽量减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反感;(2)最大限度地增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同情。[12]

礼貌源自人类社会文明。与此同时,它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在当今文明社会,任何语言都有礼貌的表达方式。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常会有各种表示礼貌的方式,委婉表达是其表达方式之一。人们通常会用不会冒犯人的或令人感到愉悦的词语去替换直接、令人生气的词语,改用美好的词语来掩盖事实。比如:

A:How is it going with you?

B:Em... I will go back to my last home.

首先,B以一种犹豫的口吻告诉A他会上天堂。其次,A必须有个设想。对于A而言,B遵循了关联理论原则,B的回答已经达到了最佳关联,不管最近是好还是坏,B已经回答了A的问题。最后,从说者口中提取隐含的意义(隐含前提):如果某人想要回归天堂,这意味着他快要死了。结合以上推理,B回答的真正含义是:他身体不好,可能会死了。在上述的基础之上,借助明示推理模式我们会明白当A向B提问时,B的回答有点犹豫,他没有直接说他身体不好而会死;相反,他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go back to heaven(回归天堂)”。我们可以看出“死”这个词对于B而言显得太沉重了而难以说出口。通过对B言语刺激的推理,A一定会清楚B的交际意图,结果就避免了双方由此而感到的尴尬。英汉语中有许多种死亡委婉语,有一些是人们用来表达对死亡的敬重、关爱、缅怀以及歌颂。比如:他(马克思)独自一人在家两分钟,当我们回来时,发现他在扶手椅上已长眠不醒了。[2]此句中的“长眠”替代了“死亡”的含义。首先,该替代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同时描述了马克思在死亡面前的从容。与此同时,该委婉语也表明了人们对马克思的敬仰。再看著名作家雨果在伏尔泰的死亡纪念典礼上所作的致辞:“A hundred years... He departed laden with years, ... He went cursed and blessed...and these are the two superb forms of glory... He was more than a man; he was away... Let us take counsel of him whose life, useful to men, was extinguished...”[11]在这一特殊场合,雨果使用了与死亡相关的诸如“was away”“went”“departed”,以及“(life)extinguished”等委婉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雨果本人对这位伟人的敬仰之情。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为了加深人们对死亡委婉语的理解,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从关联理论视角对其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关联理论框架之下,我们运用关联理论的认知与交际原则,明示推理模式,以及认知语境对死亡委婉语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认为死亡委婉语的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听者需要根据交际意图以及认知意图对话语进行理解。在人际交往中,话语要实现最大或最佳关联,听者要综合理解认知语境的动态因素。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话语本应遵守合作原则。然而,死亡委婉语因其为了避免不礼貌与尴尬而有时会违反合作原则。而且,为了消除双方的反感,人们往往会遵循礼貌原则,当谈及死亡的话题时,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在此,我们对死亡委婉语的合作功能、禁忌功能以及礼貌功能等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交际双方实现成功的交际,以及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猜你喜欢
听者礼貌含义
没事,我永远是你最好的倾听者
知识窗(2024年4期)2024-05-09 01:41:45
道听途说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当诚实遇上礼貌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8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启蒙(3-7岁)(2016年3期)2016-11-24 12:43:42
虚荣的真正含义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暗恋是一种礼貌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04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语文知识(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