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燕,段如云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患儿发病初期无典型临床症状,随病情进展可表现为紫绀、呼吸困难、四肢厥冷等症状,部分病情危重患儿昏迷,该疾病对患儿健康及生长发育均可产生不良影响,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临床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患儿年龄偏低,机体抵抗力较弱,多器官发育不完善,手术操作极易引发各类并发症,为此需加强术后护理管理,提高术后康复效果,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56例该疾病患儿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术后护理管理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2018年12月为本次研究起始时间,2019年12月为本次研究终止时间,研究样本数量共计5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56例患儿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年龄均值为(6.02±2.48)岁,体重范围为10.5~39.5 kg,体重均值为(25.59±6.42)kg,其中室间隔缺损33例,肺动脉高压合并室间隔缺损14例,房间隔缺损9例。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心包纵膈引流管管理、体温监测及心理护理。
呼吸系统管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采用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可降低其呼吸做功及肺部血管阻力,有助于心功能改善。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患儿回到病房后及时连接呼吸机,气管插管利用寸带实施交叉固定。定时对气管插管长度进行测量,预防脱出及移位等问题。间隔20 min听诊呼吸音,观察患儿神志、口唇,结合患儿血气指标调节呼吸机参数。如患儿听诊有痰,需在餐前后餐后2 h实施吸痰护理。手术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需为患儿选择专用婴幼儿型呼吸机,配备专用湿化设备,并妥善消毒呼吸机,避免患儿呼吸道产生细菌感染。呼吸机通气模式设定为SIMV标准模式,呼吸频率设置为16~24次/min,潮气量设置为8-10ml/kg,呼吸比可指定为1:1.5或1:2,呼气末正压设置为3-5cmH2O,氧浓度设置为40~60%。如患儿术后并发肺不张,需结合其各项临床指标增加呼气末正压。如患儿产生肺动脉高压等症状,需实施过度通气。应用呼吸机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儿血气指标及血压指标等,结合患儿机体状态调剂相关参数,待患儿生命体重恢复稳定后需及时撤机。同时需将湿化装置打开,并维持患儿术后呼吸道湿润,如气道压力指标产生异常,需及时听诊肺部痰鸣音。如患者血氧浓度指标降低,需采取气道吸痰处理。
循环系统管理:术后患儿进入监护室,需及时行有创心电监护及有创血压监测。调节输液速度,准确控制输液量及出入量,如患儿伴有切口疼痛,需及时采用镇痛措施。如患儿血压过低,需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并遵医嘱采用微量泵注多巴丁酚、多巴胺治疗。测定患儿中心静脉压,颈内静脉置管,于患儿完全安静后10 min完成测量,间隔1 h记录1次。熟练掌握心率紊乱图形,如患儿心率数值超出标准范围(80~140次/min)需及时告知医师。密切观察患儿皮肤,如伴有皮肤花纹、指端湿冷、按压指甲后无法及时恢复红润,提示末梢循环存在异常,需告知医师对症治疗。监测患儿尿量,如患儿尿量持续低于0.5mg/kg.h,可采用速尿。观察钾、尿液比重、颜色变化,预防低钾血症。密切监测患儿中心静脉压指标,监测过程中需采取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利用换能器将心电监护设备与静脉测压血管连接,患儿保持安静状态10min后可测定血压数值,间隔30min测定一次。中心静脉压测压通路不得滴注血管扩张类药物或升血压类药物,操作期间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定期更换敷料,并使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详细记录患儿出入量,间隔30 min记录1次,如患儿术后尿量持续2 h不超0.5ml/kg.h,需遵医嘱为其使用速尿。
心包纵膈引流管管理:床旁妥善固定心包纵膈引流管,长度需保证患儿可正常活动及翻身。对患儿手腕实施固定,预防引流管脱落。避免引流管打折、扭曲、受压,维持引流通畅。患儿体循环稳定并处于清醒状态后可将其体位调整为半卧位,确保呼吸及引流通畅。定期记录引流液量、颜色,观察引流液中是否存在凝血块。如引流量持续偏高,可诊断为胸腔内存在活动性出血,需及时告知医师止血治疗。如突发引流不畅,伴有血压降低,中心静脉压升高,可诊断为心包压塞,需实施手术治疗清除血块。如患儿引流液每日不超50ml为黄色或淡红色液体,可实施拔管。
体温监测及心理护理:未拔除气管插管前可利用多功能监护设备探头插入患儿直肠内测量肛温。患儿术后进行监护室内需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如体温过低可采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等升温,如体温过高,可采用药物降温。调节室内温度范围,使其维持在26℃左右。患儿术后清醒状态下极易产生哭闹及恐惧心理,不良的心理状态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不利于病情康复,为此护理人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利用适合患儿年龄的语言与其沟通交流,通过讲故事、游戏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充分信任护理人员,并能够积极配合后续治疗。
拔管及预防感染:待患儿意识清醒,肌力无异常,循环系统相关指标稳定,自主呼吸恢复,动脉血气指标正常,无危重并发症,可实施拔管操作。完成拔管后需需采用抗生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药物氧气雾化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持续治疗时间为1周,以此来缓解咽喉水肿,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术后护理人员间隔2h为患儿翻身1次,并定时叩背,鼓励患儿自主咳嗽。控制吸痰频率,避免引发患儿气道痉挛及缺氧,每日可选择在餐前2h吸痰,以此来避免操作中引发呕吐物误吸等问题。
全部56例患儿于7d-8d病情痊愈出院,共计1例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例患儿发生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并发症发生率为(2/56)3.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56例患儿经术后护理管理后1例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例患儿发生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全部患儿于7 d~8 d病情痊愈出院。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管理以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为基础,重点护理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心包纵膈引流管管理、体温监测及心理护理等,结合患儿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加强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可及时发现异常,便于及时有效处理,患儿术后恢复期安全性显著提高,值得全面推广应用[2]。
由此可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护理管理可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