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贤
(洛阳理工学院 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3)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民转型问题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于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对于国内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总体上都是宏观层面的,本文在深入乡村调研的基础上,界定科技型农民的内涵和特征,结合中国乡村实际构建了促进体能型农民向科技型农民转变的五大模式,分别是农业合作社依托型、特色产业导向型、高校依托型、企业依托型、“互联网+教育”型模式,力求对于提升我国农民转型培训的实效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尽绵薄之力。
科技型农民是指户口和主要居住地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表现为掌握了现代耕作技术、现代农业管理技能或者拥有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能力,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
和传统靠体力生存的农民相比,科技型农民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科学素养较高。农业现代化融入了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科技型农民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表现为掌握了现代耕作技术、现代农业管理技能或者拥有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未来振兴乡村的主力军。第二,收入水平较高。科技型农民从事的是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农业的效益远远高于传统体力型农业,这决定了科技型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更容易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市场参与度较高。科技型农民是以市场为导向从事生产,每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从事生产都由市场说了算,科技型农民必须能够适应市场规律,预判市场风险。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工业生产能力、人均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大部分农民依然从事着效益低下的体力型劳动,这种状况不但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而且不利于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利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天下定,所以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连续十六年中国共产党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是关于农业问题的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抓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总书记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8 年6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2]2018 年7 月5 日,习总书记再次指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3]习总书记的指示告诫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回顾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农民基本上分化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虽增长了见识、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仍处在依靠体力劳动赚钱的境遇,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很多低端产业即将被机器人取代,如果这部分农民不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变得无工可打;第二部分农民由于家庭原因长期留在农村,经年累月地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种植,没有意愿、没有能力或者没有资本去发展现代农业,他们中一些人依靠自己的勤俭实现了小康,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成了这几年精准扶贫的对象;第三部分农民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农民中善于学习的那部分,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由体力型到科技型农民的转变,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但是这部分人在农民中占比很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所以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深刻认识并尊重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地位,把激发农民由体能型向科技型转变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都是老弱病残在留守,留守的农民要么不种地,要么种的粮食自给自足,等老人去世、儿童长大了,有些农民就再也不回农村了,每年中国都有很多村庄自然消亡,成为农民回不去的老家,抹不去的乡愁。因为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导致农村贫穷落后,所以农民不愿意留在农村。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才能够使农民愿意留在农村,愿意振兴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要有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民作为产业大军,所以由政府协调各级组织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促使农民掌握现代耕作技术、现代农业管理技能或者拥有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能力,使农民有能力有信心自觉自愿地成为振兴乡村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职业收入决定了人们对于职业的看法。农民从前总被认为是贫穷的代表,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种地赚不到钱。实际上每一个农民都想过得体面,享受美好生活,只不过传统的体力型农民只有力气但缺乏技能,农民非不为也,乃不能也。科技型农民从事的是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活动,现代农业的效益远远高于传统体力型农业,这决定了科技型农民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更容易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帮助农民由体能型农民转变为科技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使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工业用途逐步扩大,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长。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中国人每年平均有50 天左右的时间吃的粮食都是进口发达国家的。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治本之策是培养一支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科技型农民队伍,把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动对象中,把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量,提升农业效益。
该模式是农民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参与合作社,由合作社结合本地实际优势寻找项目并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农民接受培训后进行生产,产品完成后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双赢的农民转型模式。农业合作社依托型科技农民培训模式适用于沟域地带、丘陵地带等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且农民现阶段又不愿意土地统一流转的村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寻找合适的项目,签订供货协议。(2)组织理论培训。由合作社出面聘请专家根据项目需要组织农民学习必备的理论知识,包括农业技术知识、环保知识、法律法规、道德知识。(3)进行实践训练。聘请专家在田间地头上课,引导农民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4)经验分享。学习一段时间后,组织理论和实践知识学得好的农民进行经验介绍,组织农民之间互帮互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该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以集体的力量进行经营管理,农产品按统一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对于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具有一定的作用。(2)该模式使农户在获得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职业技能,解决了传统体力型农民科技知识薄弱、农产品销售难等现实困难,可以在市场和农民之间筑起互通的桥梁。(3)该模式是在维持现有的联产承包制不变的情况下把农民组织起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转型的有效方式之一。
该模式是以当地资源优势、地域特色或传统文化为依托,在政府引导下围绕特色产业组织农民培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从而提高农民收益并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转型模式。该模式适用于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或地域特色突出的村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政府要引导村委会寻找本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风韵的产业。(2)村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市场论证,确定本村的主导产业。(3)组织专家能手进行技术研发并编订培训农民所需的教材。(4)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5)总结考核,根据农民的学习情况,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实行学得越好收入越高的奖励政策。该模式具有两大优势:(1)由于当地特色产业被农民所熟知,所以农民更容易学会学精,培训效果更好。(2)由于特色产业的独特性,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风险小。
高校依托型科技农民培训模式是基于高校所具备的强大的资源优势,发挥高校在智库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教育等方面的有利条件,高校通过与农业企业、组织和个体农户等进行合作,推进农村产业振兴的农民转型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高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精准对标,与农村实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合作。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当地设立有高校或者农科类大学生实习基地的村庄,最好是当地农村具有一定的农业发展基础,具备与高校相匹配的资源与条件。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高校要成立振兴乡村研究中心,进行校内资源整合。把本校有意愿服务乡村建设的老师和学生组织起来,学习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精神,每个人申报自身具有哪些服务乡村的科研成果和技术。(2)高校深入了解对口帮扶的村庄,根据自身的科研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对乡村实行产业扶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就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3)高校要充分利用与乡村合作的机会,修订学生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让更多有知识、有技术、有先进理念的毕业生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不断扩充科技型农民队伍。通过对该模式的合理运用,一方面能够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实现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另一方面能够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将来自实验室的科研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帮助高校培育大批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该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导,企业按照自身需求组织农民培训,将企业生产和农民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够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合格原材料,或者把农民培养成为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工人的一种农民转型模式。该模式适用性广泛,企业具备培训能力和合作意愿,农民愿意接受培训,距企业相对较近的村庄都可以运用。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由政府确定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信息对接。(2)企业根据生产需要确定培训内容,开展农民培训。(3)进行考核及录用。根据农民学习程度进行优胜劣汰,把录用的农民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并发放工资。该模式具有三大优势:(1)具有符合企业核心利益、企业参与度高的优势。(2)农民参与培训后立刻就能够找到工作,或接受培训后立刻就能够给农产品找到销路,农民的积极性也很高。(3)政府只需要建立平台,完成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信息对接,其他事情都可以交给市场完成,操作简便。
“互联网+教育”型科技农民培训模式是紧跟新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一种农民转型模式。其特点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展开一系列农民科技培训的相关操作与管理,以求解决传统的农民培训高成本低效益的缺陷,使农民培训变得更加快捷、方便、高效。“互联网+教育”型科技农民培训模式适用于建设有一定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覆盖率较高,村民们掌握一定的网络操作知识的村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政府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效的传播速率,通过各大媒体网站将农民培训相关政策信息推送给农户,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培训。(2)培训机构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培训开展前利用群聊软件建立学员群组,便于开展培训前中后期各项服务与技术指导工作,同时也能实现网络在线答疑,方便学员请教技术人员以及学员之间相互交流。(3)农业相关部门应积极增设网络平台,邀请专家入驻,加快整合农业相关信息,建立起专业可靠的农业信息资源库,同时联合软件公司开发农业相关的APP,让农民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农业资讯,切实解决农民培训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此种培训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低成本、高效率,不仅能轻松达到农民培训的预期目标,而且农民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一些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农民培训模式,比如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但由于地域差异我们不能照搬套用,我们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当下我国关于农民转型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促进体能型农民向科技型农民转变的五大模式,对于我国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农民转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了创新培训模式之外,还需要政府发挥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制定合适的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