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英,娄海波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20)
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不平衡发展的有效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京津冀三地共享发展带来了不可一遇的重大发展机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性快速发展,对促进三地间协同发展的人才有序、合理流动提出了迫切需求。产业需要人才兴起,人才随产业而流动,以产引才,以产留才,以才促产,以才兴业,产才融合发展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大战略,关键在于“协同”上。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及其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步调一致地完成某项任务、战略和目标的过程或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不可偏废某一极,否则延迟总体战略的整体推进。基于这一点,京津冀三地间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在三地间的合理配置、有序流动,将是制约整个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本课题从京津冀三地共享发展主要是人才流动共享的现实基础出发,点明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流动的重要性、现状,并通过调研数据分析造成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现实问题之对策。
北京作为首都,天津作为直辖市是我国当前人才流动最为集中的流向区域,其人才流量、流速和规模近几年早已超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目前京津冀三地各方面人才资源分布差距较大,人力资源教育培养发展的各方面环境均衡性较差。为此,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建立起符合三地间合理的人才流动协调政策和灵活机制,促进三地政府间的协商合作,打造符合三地人才流动实际的共享发展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源:“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1]
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要与人才发展同步推进,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我国创新发展相适应相协调。[2]区域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将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人才对一地一区域一行业一领域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和公认,特别是高科技人才更是各地区的抢手资源,人才合理自由流动本身既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自身发展的不可小觑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创新人才流动工作体制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与经济体系升级相适应[3],更均衡有序地服务好国家战略,是当下紧迫的任务。
三大区域发展较为落后的是河北,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人才流动合作共享,首先受益也是河北,同时对京津冀第三极的河北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人才协同共享发展是关键。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而高素质人才又首当其冲。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整体上会给区域内人才流动、布局和结构改变带来很多新的变化,对改善三大区域人才合作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都会提出很多新的要求,为大力促进三大区域间的人才合理流动共享共赢人才红利,作为协同发展中弱势的河北要有新的作为、新的措施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京津冀三大区域人才流动发展的速度、程度与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战略能否在民族复兴大业进程中顺利地加快实施。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也应适时地抓紧深入调研、科学分析、科学论证,三拳合一,共同发力,充分发挥三大区域各自优势、特点,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尽快制定出台协调一致、稳定长效、共享共赢的人才流动机制,既能促进京津冀三大区域加快发展,又能带动和辐射较为弱势落后的第三极河北的跟进发展,提升三大区域GDP总体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大区域人才流动发展对全社会经济社会科技动能水平的助推作用。
京津自古以来始终与冀在历史文化、经济往来、地域人文诸多方面,就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紧密的亲情关系。但从目前京津冀三大区域内人才流动状况看不容乐观。三地间存在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分布状况不均衡、高素质人才结构落差较大、人才教育培养发展的政策大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差异直线拉大。中央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核心要义就是为了解决资源分布不均衡,其重要节点就是解决人才流动及其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顶层设计,三大区域内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协同共享也将迎来大的发展。
在京河北籍人口最多占比总量大且占比高,并呈现连年持续上升趋势。2015 年,常住外来人口占北京市人口总数的37.9%,京津冀三大区域间流动人口的数量悬殊。区域间流动人口素质高低既与用人地区就业数量有关,也与用人地区引才的各种优惠政策、优惠办法和用人方式有关。京津两地对河北人才的吸引力具有绝对优势。从三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工资水平上来分析,京津两地分别是河北的2.67 倍和1.73 倍,河北工资水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京津两地高薪及其发展平台的高吸引力是河北自身无法具备的,人才被京津两地所吸引,形成大批量高端人才流向京津,致使河北自身陷入“人才洼地”的困境。地区间人才之所以流向优势资源的根本原因不仅是工资薪水的高低,还是各种人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大程度需要及最大化的攀求。京津两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优势以及各种人才能够极大施展才华的平台加快了河北境内向京津两地大量人力资本的迁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要素市场、人才争夺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各地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人才资源配置存在的诸多矛盾,市场无法对人才流动进行合理调配,势必影响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人才流动资源不断趋向优势区域,人才资源共享这种便捷灵活的用人方式的涌现,很大程度上缓解并弥补了各地人才稀缺的空白境地。对此,需要打破各地一亩三分地的封闭思维,弱化各地行政区域壁垒观念,构建合理有序的区域人才流动合作联动机制,建立优势互补的区域间人才流动共享共赢新机制,建立合作共赢的区域间人才流动公共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
“人才”,不仅是河北省也是全国各地人力资源构成中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资本,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创新科技,引领技术潮流的领路人,加强三地间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和交流,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京津冀三地间的人才能否通力合作不仅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的基本保障,更关乎面向未来、关乎长远的重大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为京津冀三地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三地在经济、技术、研发、科教、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的协同发展中开展了积极的合作、探索、交流与尝试,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在三地间的流动不平衡,特别是河北省人才流失极为严重,犹如倒灌,走的多,来的少,严重流失到京津两地。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人才一体化亟待三地间在人才的合理流动,特别是人才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大手笔,亟待创新体制机制。
京津两地作为首都和直辖市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自始至终占有首要地位。高素质人才和国际国内各种投资大部分流向这里,加快了京津两地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和新型制造业、高技术装备产业突飞猛进。导致三地在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科技优势、薪酬水平等人力资源基础要素配置上悬殊较大。京津周边包括河北在内的大部分二线城市,人才流动匮乏,科技支撑弱化,产业结构落后粗放,效益极为低下。同时,人才流动、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缺乏通力协作,不断向报酬较高、平台高端的京津转移,高端人才也同样流向京津,虹吸作用早已远远胜过辐射带动。
京津冀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相比较而言,一直以来呈阶梯性渐次拉大。京津两地无论是产业结构、产业质量、科技含量和产业水平都大大优于河北。但京津两地在经济结构和产业性质、产业类型上同构化较为突出。京津两地已处于新型工业化和高科技发展的高精尖端发展阶段,第一产业少,第二产业成熟度较高,第三产业最发达,产业结构较为有序合理。当下河北还处于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阶段的产业化初级阶段,第二产业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粗放落后经营困难。在这样一个产业发展呈阶梯性渐次拉大的背景下,人才流动趋向不言自明地、单向地朝向京津两地。
这种人才流动趋向不仅与产业层次、产业结构相关,也和产业布局、政策导向、科技水平、产业环境相关。再加之京津冀三大区域行政区各自为政、互不归属,尽管近在咫尺、互邻互居,然而长期以来形成三大不同的经济格局、实体格局、壁垒格局。各造各的产业,自成体系。
按照党中央确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其中心意图旨在解决三大区域间存在的包括人才资源在内的资源不均衡的现状,进而打破各自为政的限制,突破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进一步促进实现三大区域间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从而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协同推进。而现实现状是三地间人才流动长期偏向京津两地,高端人才资源倚重京津两地,加之河北自身自信力不够,人才政策吸引不足,人才结构低端偏颇、人才资源低端配位效率低下,形成了当下河北人才资源大量匮乏的现实状况。
人才资源作为首要生产要素,对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具有强大助推作用。作为人才资源中的高端人才更是技术创新的领头雁、行业进军的领军人、新兴产业的拓荒者,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当下由于河北的落后薄弱,京津薪俸虽高但房价令人侧目,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一系列大城市问题,致使目前京津冀三大区域都存在高端人才不稳不足、人才流动畸形发展的现实问题,尤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的人才共享共建更为突出。怎样从体制机制上改变京津冀区域内人才流动发展的被动局面,不仅要从实际出发提供人才流动共享发展的对策路径,也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他区域人才流动经验做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区域、行业其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足够强大的人才优势为支撑做后盾将寸步难行。近几年河北自身也不断探索但收效甚微。下一步河北如何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进一步解决自身人才不足的问题,有必要借鉴优势区域人才流动的经验做法。例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长三角以占全国很小面积和占全国10.4%的人口,却创造了占全国23.9%的GDP,所有这些成果源于长三角强大充足的人才优势资源,加之更开放的人才流动共享发展机制,为长三角经济社会科技繁荣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智力支持和人才智库的有效保障。特别是其人才流动发展的四条路径,即从单向向多渠道流动、从硬性向柔性流动、从行政手段向市场需求流动、从闭门思维向共赢多向度流动,值得河北借鉴,并结合实际适时拿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招才引才引智的综合人才流动发展攻略,实为上策。
中央之所以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提出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等一系列政策至今没有真正形成继长三角、珠三角后新的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实现在大国崛起中充分发挥首都功能作用而做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首都辐射带动的功能性作用及区域人才优势资源共享共建共赢机制严重滞后。当前随着京津冀三大区域协同发展步入正轨,三地间提速了人才、技术、科技、信息、市场和成果等方面的合作进程。近几年,河北高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已有近700 万人,同比增长6.7%。更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河北人才政策不断调整,京津两地转移到河北的不仅仅是科技、资金和市场,更有各种高端人才。河北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引凤筑巢这项工作,把京津两地高端人才绝对优势转化为带动产业升级、人才成长壮大、促进自身发展的强大硬实力,把京津两地各方面优质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变为促进本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强大产业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资源成为绘就这幅壮美图景的基础性工程。京津冀三大区域人才流动有序合作是人间正道。对此本课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措施。
要将国家这一重点战略落实到位,首先作为第三极的河北要加快思想转变,抓牢这一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与京津两地通力合作,力争在人才流动体制、人才资源配比、社会保障体系、要素市场准入、市场投入产出调控、信息化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推陈出新,加强政策调整,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高端人才配比使用将成为可观的现实图景,尽快实现三地间人才流动和资源共建共享共赢。
作为第三极的河北要认清自我体量,适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在制约区域间人才流动合作的机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京津冀三大区域向着更快速度、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河北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强人才资源体制机制建设,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充分做好做足招才引智这篇大文章,为加快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做出河北应尽的贡献。
京津冀三大区域要真正做到协同发展,就要下大决心打破梗阻,打破旧有的行政壁垒管理体制,重构三地间经济社会科技统筹发展路径,以国家大局为重,以高度政治自觉占位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高度通盘谋划。作为第三极的河北要认识自身地域环境政策的滞后发展大大拉缓京津冀三地发展速度的现实现状,在京津冀三地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重、产业同构重、人才畸形重、区域壁垒重的严峻发展问题面前,就要解决掉现行的行政和经济两大区域属地化不统筹覆盖的行政封闭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都不是简单的蚂蚁搬家或异地污染,最终要做的是将京津冀三大区域区域产业重新配置、重新布局并与优化升级综合起来通盘统筹考虑,精算一个大盘子里的账。特别要加快建立三大区域间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人才流动补偿机制等一系列优惠鼓励体制机制,从而促进整个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抢抓机遇,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形成产才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