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林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卫生院,山东 淄博 255100)
从疾病预防控制角度分析,通过公共卫生监测,能够了解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结合监测结果,可以针对危害因素实施干预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存环境质量。本文从公共卫生监测的层面,探究了公共卫生监测的作用和概念,探索了有效工作策略。
公共卫生监测,具体指的是利用系统、连续和长期的收集模式,结合特定标准,针对一定范围的人群进行信息采集,采集范围包括人群的死亡变化趋势、伤残情况、疾病情况和具体健康状态,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和问题信息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科学信息分析方法,做出反馈和评价。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进行干预措施决策,评价实际应用效果。如果是早期监测模式,那么一般都是疾病监测,可以用来观察人群疾病的产生和人群死亡情况。当前的监测模式中,拓展了现场疾病防控工作和健康防治措施,丰富了实际监测内容,不仅覆盖常见的疾病,还包括具有威胁性的因素、人群伤残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等。这种疾病监测逐渐被研究人员和决策人员重视。
环境污染健康影响包括健康危害评价和健康危险度评价,后者属于工作重点,主要是利用当前实验研究、流行病学、毒理学方面的成果,结合一定的标准,针对特定人群或者特定环境因素的效应进行定量评价或者综合定性评价的过程。相关数据符合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方法,而且可以为管理决策服务。通过应用公共卫生监测,能够预测特定条件背景下,暴露人群的死亡或者致病概率,可以用于比较评价中。包括防治效果对比、筛选决策和化学品筛选,也可以指定环境卫生限量值和基准。首先需要明确不良健康状况和特定物质或者环境的关系,进而了解相关危害的暴露频率、持续时间、途径和水平,分析暴露人群的组成和人数,进而明确有害效应和剂量的定量关系。通过进行公共卫生监测,能够整理环境危险因素的基本资料,进而完善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工作,分析居民的生存环境演变和质量,结合健康指标变化和疾病谱,能够有效预防公害病,提高和改善卫生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环境危害因素包括:第一,医院粪便、垃圾、污水的危害。第二,室内环境危害因素。第三,公共场所危害因素和生活饮用水危害因素。在检测指标方面,需要重视以下三点:第一,新污染物。包括进入人类环境的化学合成物,特定地区的环境污染物,一些污染物可能产生新威胁,其影响可能超过人们的认识。第二,室内环境污染物。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放射性污染物、苯、甲醛等等。第三,饮用水的生物毒素污染和有机污染。在制定卫生标准中,可以利用公共卫生监测的数据。例如,我国发布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中,对于装修材料和建筑材料的室内环境污染进行规定,颁布了相关的标准,规定了有害物质的限量。因为人们家庭中使用的化学品种类增多,电器、家具或家具材料释放了污染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人体健康。我国针对这方面污染,制定了室内控制质量标准。
当前的疾病控制工作中,需要面向整体社会人群。利用公共卫生监测,可以发现引发人群健康问题的隐藏风险,明确风险的存在数量、方式和可能引发的危害等等。环境污染的性质比较多,包括:第一,长期的污染物排入,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黑脚病和水俣病,因为属于较低水平的污染和暴露,经过长时间人群发病才增加到一定数量。等到潜伏较长时间之后,才被人们发现,因此相应的威胁和危害比较大。第二,突发事故性环境污染。比如,印度博帕尔事件,产生的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处于峰值状态,可能导致人群健康问题,发现难度较低。在疾病控制工作中,需要认识到工作责任。通过长期开展公共卫生监测来发现危险因素,能够降低危害程度。第三,工业环境污染。这方面污染对象主要是水体,新化合物可能污染水体,引发消化道癌症和饮水环境[1]。除此之外,室内装修也可能导致一定问题。家具制作、装饰和装修中的污染物,也可能产生严重污染问题[2]。
综上,公共卫生监测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潜在危害因素,需要第一时间分析相关数据,了解产生原因和存在形式,分析潜在危险影响分子。进而为决策和预防提供关键资料,保障社会群体安全。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在提升,需要持续监测人群的健康指标,结合指标变化和健康数据进行防控,能够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