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防治

2020-12-20 14:53王丽娟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阿维菌素夜蛾天敌

王丽娟

(滦南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滦南 063500)

草地贪夜蛾,也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跨国界迁飞性重大害虫,在多个国家传播蔓延危害。自2019 年1 月入侵我国云南后,在我国多个省市出现草地贪夜蛾危害,8 月16 日草地贪夜蛾入侵河北省,在邯郸魏县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据专家预测,今年春天草地贪夜蛾将可能进入全面爆发阶段,会发生在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上,这对于农业一线技术人员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应加大宣传力度,尽早加强监测,一旦发现该虫应采取迅速防控、防止蔓延的策略,努力抵御这一害虫,保障滦南县粮食生产安全。

1 形态特征

幼虫头部具白色或浅黄色倒“Y”形纵条纹,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 个黑斑。幼虫具有假死习性,一动它就会卷成一团。高龄幼虫会自相残杀。成虫翅面上有呈淡黄色、椭圆形的环状斑,环形斑方有一肾形斑(雌雄不明显),翅外缘有一明显的近三角形白斑,后翅银白色。

2 发生特点

2.1 特别能吃。草地贪夜蛾幼虫食量特别大,短短数日就能危害万亩农作物,被危害作物甚至变成“光杆司令”;喜欢为害作物的幼嫩部位,如玉米的芯叶,也可为害玉米雄穗、雌穗,特别是五龄到六龄幼虫食量非常大,可以把整片叶子吃穿,产生大量锯末状的虫粪,暴食为害性很重。

2.2 繁殖能力强。一个雌蛾可产200 ~300 粒/卵块、1000 ~2000 粒卵。草地贪夜蛾繁殖能力强,为害群体加大,对作物造成损失不可估量。在用药方面也应该选择能够有效杀卵的药剂。

2.3 特别能飞。成虫每晚可飞行100 ~500 km,有报道称在36 h 内可以飞行长达1600 km 距离。这一特点使得该虫扩散能力强,危害范围扩大,在防控时候更需要高效快捷。

3 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

3.1 农业措施

3.1.1 农业防治,间作套种。农业栽培措施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一项重要防治措施,以间作套种技术为主,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与草地贪夜蛾不喜欢的一些植物进行间作套种,可有效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比如可以种甘薯、菜豆、南瓜等非禾本科作物。

3.1.2 合理安排玉米等作物的播种期。调整玉米播种期关键是要使玉米苗期避开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发生期。避免一块地种植各个生育期的作物,避免持续为草地贪夜蛾提供理想的寄主植物,避免提供更多的生存条件。

3.1.3 测土配方施肥。注意要根据测土配方土壤情况,合理平衡施用肥料,避免大量施用氮肥,氮肥施用量大利于草地贪夜蛾发生,产卵量就会加大,所以合理施肥也是防控草地贪夜蛾的一项关键措施。合理施肥浇水,提高玉米的抗性和耐受性,减少对玉米的危害。

3.1.4 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天敌。农林混种可减少草地贪夜蛾的危害,如玉米等作物可以种植在树木附近,保护利用天敌鸟类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3.2 理化诱控。主要以光波诱控、性信息素诱杀、食源诱控为主,可以在玉米地周围安装杀虫灯,可有效杀死草地贪夜蛾成虫。另外也可布控性诱捕器,每50 m 安装1 个,每月要及时更换诱芯,可以捕捉监测草地贪夜蛾雄蛾。

3.3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保护天敌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天敌很多,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草蛉、小花蝽、胡蜂等。寄生性天敌有赤眼蜂、茧蜂等。绿僵菌、白僵菌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可以感染草地贪夜蛾。在卵孵化初期可选择喷施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来防治。

3.4 化学防治。草地贪夜蛾4 ~6 龄幼虫为害最为严重,对农药抗药性强,防治困难,所以应抓住低龄幼虫(3 龄前)的防控最佳时期,针对草地贪夜蛾昼伏夜出的习性,施药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和浓度合理配制药剂,切忌盲目用药、过量用药。施药时一定要把药液喷施在玉米幼嫩的部位,特别是芯叶、喇叭口,还有雌穗、雄穗这些部位。防治药剂可以选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四氯虫酰胺等,也可选择复配制剂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氰、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在防治玉米时可用无人机防治效果更好,在防治过程中速度不能过快,防止漏喷,保证玉米等作物施药均匀。密切监测该虫,做到早防治,强化防控保证技术措施科学有效。

猜你喜欢
阿维菌素夜蛾天敌
3%甲氨基阿维菌素微乳剂注干剂配方研究
助剂“犇牛金刚钻”+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草地贪夜蛾药效试验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忻府区: 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员培训会
侯马市 采取果断措施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统防统治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1.8%阿维菌素微乳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效研究
果园天敌(续)
碰到天敌女上司
近三年农药登记情况分析